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孟子选注
18146300000006

第6章 梁惠王下(1)

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疾首蹙颊⑨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⑩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①庄暴:齐国大臣。②见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一般认为,这里的“齐王”是指齐宣王。③好乐何如:这句话也是庄暴所说的,中间加以“曰”,表示说话另外起了一个话头(参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一人之辞而加日字例》)。④庶几:差不多。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药)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前一个“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⑧管龠(yuè):赵岐《孟子注》(以下简称“赵注”)云:“管,笙;龠,箫。”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这里的箫是指排箫,与现在所称类似笛的箫不同。这两种乐器都是当时的主要乐器,在湖北随县春秋时代的曾侯乙墓中均有实物出土。⑨举:皆、都。疾首蹙颊(cùè):忧愁的样子,頞就是鼻梁,蹙頞即皱起鼻梁来。⑩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羽旄(毛):旗帜。【译文】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好世俗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旗帜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倘若大王与百姓一起娱乐,那么就会受到天下人的拥戴!”

齐宣王问曰:“文王①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②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③者往焉,雉兔者④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⑤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⑥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⑦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①文王:指周文王。②传:此指文献记载。③刍荛(náo):割草砍柴。

④雉兔者:指捕鸟猎兽的人。⑤大禁:重要的禁令。先问,“然后敢入”

,是为了避免触犯。按,人国问禁本是一般的礼节,但孟子此处的意思是齐国的禁令特别多和严,必须问明才敢进入。⑥郊关之内:效是国都之外的近郊,关是边境上的关卡,此处是指国境之内。⑦阱:陷阱。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听说周文王围猎的场所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答道:“在典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要是这样不太大吗?”孟子说:“民众还觉得小呢。”宣王说:“我围猎的场所方圆四十里,民众还觉得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围猎的场所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能去,捕鸟猎兽的人能去,与民众共有。民众觉得小,不是很自然的吗?我刚到达齐国边境,问明了国家的重要禁令才敢入境。我听说国都郊外有个围猎的场所方圆四十里,凡猎杀其中麋鹿的人按杀人的罪名处罚,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场所就是在国家中设立的陷阱。民众觉得大,不是很自然的吗?”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⑤:‘畏天之威,于时⑥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⑦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⑧:‘王赫斯怒⑨,爰整其旅⑩,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①汤事葛:汤是殷商的开国君主,葛是夏末的诸侯国,其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一说在今葵丘县东北)。“汤事葛”的事,详见本书《滕文公下》宋小国将行王政章。②文王事昆夷:昆夷亦作“混夷”,是当时在周族西北边境活动的少数民族。文王事昆夷的本事不详,焦循《正义》引《帝王世纪》称,文王时昆夷曾侵犯周国,“一日三至周之东门,文王闭门修德而不与战”,“周为之困如此,文王虽不绝愠怒,然且使聘问而不废交邻之礼,是正文王事昆夷之事”。③大王事獯鬻(xūn欲):大王亦作“太王”,指周的先祖古公父;獯鬻亦作“薰育”,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原居住在豳(亦作“”,今陕西旬邑),屡遭獯鬻的侵扰,古公宜父遂带领族人迁移到岐下(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近年在该地区出土了西周早、中期的建筑遗址以及大批窖藏青铜器,证实了这一带确实是周代重要的政治中心),“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本篇滕小国章对此亦有较详的记叙。④勾践事吴:勾践即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吴国是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诸侯国。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经常相争,前494年越国被吴打败,越王勾践以屈服求和来争取机会,刻苦图强,最后终于在前473年攻灭吴国(详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⑤《诗》云:此处的诗句引自《诗·周颂·我将》,这是一首祭祀周文王的颂歌。⑥于时:于是。⑦疾视:怒目而视。⑧《诗》云:此处的诗句引自《诗·大雅·皇矣》,这是一首歌颂周先祖功业的诗歌。⑨赫斯怒:赫然震怒。⑩爰:发语词,无义。整:整顿、整饬。旅:军队。遏:遏止、制止。徂:往。莒:通“旅”,此处指犯疆的敌军。此诗前面提到,密国(亦作“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南)前去侵犯阮国(约在今甘肃灵台、泾川之间),于是文王就发兵前往制止,以主持公道。笃:增强。祜(hù):福祉。《书》曰:赵注云:“《书》,《尚书》逸篇也。”后来的伪古文《尚书》将其采人《泰誓》。惟曰:发语词,无义。宠之四方:安定四方。越:违背。厥:同“其”,代词。

衡行:同“横行”。武王:西周的开国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周攻灭了殷商而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译文】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准则吗?”孟子答道:“有的。只有仁者才能以大国事奉小国,所以成汤事奉葛伯、文王事奉昆夷;只有智者才能以小国事奉大国,所以太王事奉獯鬻、勾践事奉夫差。以大国事奉小国,是安于天理;以小国事奉大国,是敬畏天理。安于天理能保有天下,敬畏天理能保有自己的国家,《诗》说:‘敬畏上天威灵,因而常得佑护。’”

宣王说:“说得好啊!可是我有缺点,我崇尚勇武。”孟子答道:“希望大王不要崇尚小的勇武。按着刀剑、瞪着眼睛说他怎么敢对抗我啊,这是匹夫的勇武,只能抵敌一个人,希望大王进一步推广它。《诗》说:‘文王赫然大震怒,整顿军队到前方,制止侵犯的敌人,增强周国的威望,酬答天下的向往。’

这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民众。《书》说:‘上天降生下民,为他们造作了君王,造作了师傅。只说他们能佑助天帝绥靖四方,有罪者、无罪者都由我负责,天下有哪个人胆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只要有一个人在世间作乱,武王就感到耻辱,这是武王的勇武,武王也是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民众。现在假如大王也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民众,民众惟恐大王不崇尚勇武呢!”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③曰:‘吾欲观于转附④、朝儛⑤,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⑥。吾何修⑦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⑧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⑨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①雪宫:齐王游乐的一处宫囿。②非:责备、非议。③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前547—前490年在位。晏子:齐国大臣,名婴,字平仲。现在所传的《晏子春秋》虽系后人托名而撰,但亦保留了他的许多言行。④观:巡游。转附:旧说即山东诸城东南的琅邪山,或说是山东烟台以北的芝罘山。⑤朝儛(wǔ):旧说即山东荣成东北的成山角,或说是荣成以东的召石山。⑥遵:沿着。放:到达。琅邪:邑名,在今山东胶南东南的海滨,是齐国的东南边境。⑦何修:怎么去做。⑧适:前往。诸侯:王朝所统辖的属国。⑨述所职:陈述所执掌的公务。⑩省(xǐng):省视、视察。夏谚:夏代的民谚。豫:《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云:“春省耕而补不足者谓之游,秋省实而助不给者谓之豫。”度:法度、榜样。

粮食:此处的“食”作动词用。睊睊(juàn):侧目相视。胥:齐、皆。谗:抱怨。慝(tè):邪恶、悖逆暴乱。方:违背。反:同“返”。从流上:逆流而上。厌:厌倦、满足或有节制。戒:准备。大师:即太师,管理乐工的官员。《徵招》、《角招》:乐曲的名称。尤: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