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呐喊
18146400000002

第2章 作品分析

鲁迅自从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便进入了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陆续发表了《孔乙己》等多篇小说,《呐喊》便是鲁迅1918到1922年所创作的15篇短篇小说的结集,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来被收到了《故事新编》里。

《狂人日记》是集子的第一篇小说,小说中的“狂人”代表了觉醒的知识分子,并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一个“狂人”的心理活动。狂人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以至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实社会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制度。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的存在。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什么也不会,一生穷困潦倒,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为了生活,时常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终于得罪了举人老爷,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学中难得的精品。

《药》揭示了中国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问题。小说描述了华老栓用革命青年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年轻的革命者为了民众的解放与自由慷慨牺牲了,可是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反差,它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封建制度统治下人民的麻木和愚昧。作者高度赞扬了青年夏瑜的高尚的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故乡》是鲁迅描写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著名小说。小说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闰土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竟然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阿Q正传》可以说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小村庄——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这就是为世人熟知的阿Q。阿Q每天靠打短工维持生计。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至死不悟。小说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的扭曲,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鲁迅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塑造了阿Q这个具有巨大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思考。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杰作。

其他反映农村生活的还有《风波》和《社戏》。《风波》描写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清王朝以后,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也没给农民多大的希望。农民除了剪去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张勋复辟帝制的消息传来,封建势力又嚣张起来,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被杀头的恐慌。随着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农村又和以前没什么区别。小说通过对这场风波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社戏》则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一段美好的记忆,刻画了农村儿童天真勇敢、淳朴无私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

《明天》和《一件小事》反映城镇劳动者的生活。《明天》中贫苦无助的寡妇单四嫂在救治病儿时盼望“明天”能出现好转,但“明天”给她带来了丧子的更大不幸。作品以沉重的笔调描写了劳动妇女的凄惨处境。《一件小事》赞颂人力车夫舍己助人、真诚无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自愧自省的精神。

其他几篇作品都反映出鲁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端午节》通过对方玄绰形象的描写,批评一些知识分子自私狭隘、软弱妥协、随遇而安等弱点。《白光》描写一个梦想升官发财的旧知识分子在科举落第后发疯致死的故事,鞭挞了这类人的卑污心理。《兔和猫》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鸭的喜剧》记述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居住北京期间用养小鸭的乐趣来排除寂寞的失败尝试,说明企图用点缀生活的方法排除黑暗社会造成的寂寞是不切实际的。

《呐喊》中的小说的写作时期位于我国新旧文学的交替时期,它们把深刻广泛的历史内容和高超的文学技巧结合在一起,最终铸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