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18191600000024

第24章 宽与恕: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在佛的眼里,世人皆有罪过,但是佛既然用佛法来拯救众生,可见佛祖心里是饶恕众生犯下的各种罪过的。那么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又怎么对待自己与他人的过错呢?答案是宽恕,只有宽恕方能化解世人心中的戾气,还心灵世界一份平静祥和。而在宽恕他人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每一次的宽恕就像是一滴滴的雨露,滋润着一块块的心田,最终使心灵世界生长出一颗菩提树。本章旨在告诫世人多持宽恕之心,多行宽恕之事,只有宽恕才会使人在修心礼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忘恩不可恕,负义不可饶

宁舍千金献真佛,不拔一毛插猪身佛家说众生之心有诸般相,即是说世人有忠奸善恶之分,有正邪贤佞之别。既有滴水之恩涌泉报的知恩者,亦有恩人落井却下石的负义徒。佛家说救可救之人,度可度之心,可见对冥顽不灵食古不化的大奸大恶之徒,对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卑鄙无耻之辈,只能“抛却度化念,唯留惩戒心”,莫要因一时仁慈而种下日后的祸根。须知此等仁慈,非是大仁大义的本相,而是受了迷障的爱心,经了蛊惑的善念,最终引来的是重重劫难,不仅害了己身,甚至会误了他人的性命。

忘恩之人不可恕,恕了便是放虎归山;负义之徒不能饶,饶了便是纵龙归海。不过一切皆有因果,倘若修心向佛之人在对世人进行布施的时候,能明心净目,看得到他人一颗俗心的本相,布施之时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前种下了善因,那么就不会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恶果出现。

古时候有一只鹿,双角洁白如雪,浑身是九种鲜艳的毛色,人称九色鹿。

一日,九色鹿在河边散步。突然,一个人抱着根木头顺流而下,高呼:“救命啊,救命!”九色鹿见状立刻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这个人得救后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叫调达,我对天起誓,永做你的奴仆,为你寻草觅食,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调达,说道:“你的心意我领了,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起誓说:“如果我背信弃义,就让我浑身长疮,嘴里流脓!”说完,千恩万谢地走了。

有一天,这个国家的王妃梦到了一头九种毛色、头角银白的鹿。于是王妃心想:如果用此鹿的皮毛做件衣服,穿上后我定会显得更加漂亮!于是,她对国王诉说了此梦。国王立即张贴皇榜,悬重赏捕鹿,有知九色鹿行踪或捕获者,赏金万两。在看皇榜的人中,就有那个被九色鹿救过命的调达,看了皇榜,调达心中暗喜:我发大财的机会到了。虽然我对鹿立下誓言,但它毕竟是个畜牲,怕什么?于是他揭了榜文,说自己知道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国王闻言大喜,调集军队,由调达带路,前来捕捉九色鹿。

九色鹿在开满红花的草地上睡得正香。突然,一只乌鸦叫喊道:“九色鹿,快醒醒吧,国王的军队捉你来了!”九色鹿从梦中惊醒,起身一看,已处在刀枪的包围之中。仔细一看,调达站在国王旁边,便明白了一切。于是,九色鹿毫无俱色地走到国王面前,问道:“大王,你是怎么知道我的住处的?”

“是他告诉我的。”国王指着调达说。

九色鹿说道:“你身边的这个人,在河中快要淹死时被我所救,并发誓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见利忘义,圣明的陛下,你怎么能同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呢?”

九色鹿话音刚落,调达身上立刻长出烂疮,嘴里流出脓血,臭不可闻,不一会儿便死了。明白了事实真相,国王非常惭愧,责斥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传令收兵回宫,并下令全国臣民不许伤害九色鹿。

九色鹿救了个背信弃义之徒,好在最后没有祸及己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施恩也要分人而论,切莫爱心泛滥。

在现实生活中,背信弃义之人,恩将仇报之事,似乎已经屡见不鲜了。比如说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至今令人记忆犹新的“彭宇案”,不就是一个令世人寒心的典型例子吗?本来是扶住被撞成骨折的老太太,本来是行善积德。哪知道老太太的家人却翻脸不认人,一口咬定肇事者就是眼前这个发善心行善事的年轻人,此等恩将仇报之举实在令人唾弃。但是善事仍要多做多行,莫要因这点滴的墨迹污了心灵的清澈。

正如佛家所言:“宁舍千金献真佛,不拔一毛插猪身。”对待真君子,纵是刀山火海亦心甘情愿而跳;对世间的无德无义之徒,纵使百般可怜,也要心知肚明这可怜之相犹如一块遮羞布,将丑恶的本相遮起意图迷惑世人的一颗善心。

修佛之人修的是一颗大彻大悟之心,既然大彻大悟,当破除妄执,看透仁爱慈善的本相,莫要因一时的“小善”而毁了“大善”的业缘。

……明心静气,识破众生之相;安意守神,看穿红尘之根。

化敌为友,以德报怨

化敌为友是禅道,以德报怨真佛心在佛家眼中,三丈红尘无不可化解的冤仇,一颗俗心亦无不可扫却的心魔。但是芸芸众生往来一世,心中多愚昧、多妄执,对过往的岁月流迁难以割舍,于今朝的铅华浮沉不易放弃,是以心灵世界迷障重重,犹如黑云密布的天空,让灵性的佛光难以照射进心灵世界的深处。这便是世人的可悲可叹之处,这便是佛法禅道的必修必行之因。

红尘俗世不比极乐净土,世人心中的“贪嗔痴”三毒,往往会为己身引起祸患之事,招来凶恶之敌。而世人却大多时候难以破除心中的迷执,非要与仇敌分出个高下,拼出个死活方才感到心灵的快慰。这实在是愚蠢之极,殊不知“冤冤相报何时了”,不肯修一颗宽恕之心,貌似是无法原谅仇敌,实则又何尝不是不肯为自己卸下心头的枷锁?

佛家劝导世人行善积德,不仅仅是行布施之善,更是要积宽恕之德。布施犹如涓涓的溪流,需时常注入活水清泉,方能不枯不竭,彰显成效;而宽恕却恰似巍巍的山峰,只要一朝攀爬到峰顶,那么收入眼底的就将是佛心禅性。

小和尚问方丈,什么才是战胜敌手的最大的胜利,方丈听完后,给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老鼠因为偷吃佛祖的灯油而被佛祖贬下了凡间,在凡间老鼠便想:“我曾日日听佛祖诵经念禅,如今就算被贬入凡间,也要做这百兽之王。”于是老鼠开始挑战凡间的动物,但是每次都以失利告终。久而久之老鼠失去了斗志,打算直接向凡间最大的动物大象发起挑战,如果失败了,从此就老老实实地做一只老鼠。

大象看到眼前的这个小不点,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可是谁曾想老鼠居然借自己小巧灵活之便,一下子钻进了大象的长鼻子里。大象一下子慌了,要老鼠赶快出来。老鼠却不听,在鼻子里面玩耍起来,结果大象费了好大劲力才把老鼠从鼻子里喷出来。大象想一脚把老鼠踩死,老鼠却匆匆忙忙地跑掉了。

此后大象见到老鼠就要把它踩死,而老鼠也总是躲避着大象。这一天老鼠四处游逛,忽然看到大象被猎人的网困住,动弹不得。老鼠想这次可以好好解气了,可是它看到大象可怜的样子忽然心生不忍,觉得自己现在在凡间过得很好,没有必要再去和其他动物结下仇怨,于是它跑到大象身边,开始用自己的利齿咬这面网。大象在一旁看着老鼠的举动,心里万分感动,等自己逃出来后,大象用鼻子轻轻将老鼠卷起,一同向森林的深处走去。自此,老鼠和大象化敌为友。

小和尚听完后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方丈为世人揭示的便是“胜敌莫若恕敌”的佛理。“心头除却诸般恨,便是种下善缘根。”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永远是胜利者的最终王道。

在现实生活中,用仁慈之水浇灭仇恨之火,用宽恕之种结出大爱之花的感人事迹也是屡见不鲜。比如说前不久有一则报道,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法庭上原谅了那个本是自己儿子的同事却将自己儿子杀害的凶手,从而使杀人凶手在法庭上免除死刑重获新生。而这个凶手也痛哭流涕跪在这位母亲的面前,深深地忏悔着自己的罪行。这一幕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位伟大的母亲告诉了世人“以德报怨”的爱的力量有多么伟大。

化敌为友,以德报怨永远是佛家倡导的大慈大悲,修佛悟禅之人若能修此二心,肉身皮囊虽处红尘,一颗心却登得了净土。

……敌人仇人,皆是妄执的幻象。破除幻象,何愁佛心不至,禅性不临?

容天下难容之事,恕世间难恕之人

书读万卷,不如善心一颗佛家劝诫世人,除了要有一颗忍辱心,还要有一颗大度心。忍辱之心好比是巍峨的高峰,任你千般踩踏,我自屹立不倒;大度之心又好似无际的汪洋,任你百般刁难,我自容纳不拒。忍辱之心与大度之心都是可结善果的心相,都是可助世人登得禅境的业缘。世人若能持得此二心,那么何须日日诵经,夜夜念佛,行住坐卧,无一处不显佛像,无一时不显佛心。

俗世既然如佛家所言,非是圆满之相,那么世间之人又何必将这世间之事分出个难易轻重?事无巨细,皆可为心所容;人无大小,都能为心所包。由此一来,三千红尘在眼中不过是蜉蝣,百载光阴在心头不过是刹那,无刁难之人,无困难之事,己心便是这流转的红尘,己念便是这沉浮的铅华。我心既已入世,那么出世不是弹指之间吗?

弥勒佛不是有句偈语:“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容天下难事,笑天下悲人,便是佛理禅道。

妙善禅师是为人所敬仰的金山活佛,世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他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奇事。

在妙善禅师的金山寺旁有一条小街,街上住着一个贫穷的老婆婆,与仅有的一个儿子相依为命。偏偏这儿子忤逆不孝,常常呵斥母亲。妙善禅师知道这件事后,常常去安慰这位老婆婆,因此这个不孝的儿子非常讨厌禅师经常来家里。为了把禅师赶走,这个儿子就拿着粪桶悄悄地等在门外,等妙善禅师走出来,就将粪桶朝禅师身上一扣,刹那间腥臭污秽的屎尿淋满妙善禅师全身,引来一大群人看热闹。

妙善禅师却不气不怒,面对着众人的嘲笑,说道:“这难道很好笑吗?人身本来就是众秽所集的大粪桶,大粪桶上加个小粪桶,也值得大惊小怪吗?”

这时候有人忍不住问:“大师,难道你就不难过吗?”

妙善禅师说道:“我一点也不难过,老婆婆的儿子给我醍醐灌顶,我正觉得自在哩。”

后来,这个不孝忤逆的儿子终于为禅师的宽容所感动,自此痛改前非,以孝顺闻名乡里。

妙善禅师能将肉身皮囊看做大粪桶,即使粪桶加身也无甚奇怪,这不就是忍辱人格和道德慈悲的表现吗?妙善禅师将眼前嘲笑自己的世人尽皆看做可悲之人,因为他们没有悟到“人身乃粪桶”的禅理,妙善禅师仍然教化世人这颗愚昧之心,不就是能容下世人的无知吗?世人若能领悟妙善禅师的禅道,那么自身不也就是“活佛”吗?又何需遇佛烧香呢?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宽容之心,宽容之人,宽容之事似乎越来越少见。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为浮华的物质享受所毒,魔障四起,难将这大千红尘的本来面目识透参破,因而往往认为眼前的利益才是真,为这蝇头小利不惜损害他人,更不要说宽容他人的过失了。

那个因为服务员上菜时间过长就心生不满,然后竟然以拒付餐款要挟服务员下跪道歉的女教师,又怎能为人师表?这样的教师,既然不能容人容事,那么必将不为世人所容。

所以,世人心中莫要容不得半分人影,容不下半点事端。只有能将刁蛮之人度化,将困难之事化解的人,才是具有佛心禅性的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