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这里是在提醒唐僧:智慧只在人的心里,觉悟只能由心而生。在心里找到了佛性,就是找到了灵山、雷音寺,就是花开见佛。不要向外面的物质世界去寻找,否则就是走到了灵山也是枉然。八戒最终走到了灵山,也没能成佛。如果走到了西天就都能成佛,那么天竺国不是举国都是佛了吗?所以《坛经》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志怪小说吗?你还觉得它无厘头吗?还觉得它戏谑搞笑吗?恶搞《西游记》的人,没有读懂《西游记》的真意,都是《西游记》的门外汉呀。
五庄观师徒成魔记
话说悟空、八戒竭力降伏了沙和尚,自此四人成佛团队正式组建完毕。三个徒弟都已成仙得道,能上天入地、神通变化,但心性难调,难脱苦海。一旦觉悟,就要打开牢笼尘锁,了悟真如。离开了流沙河,意味着跳出性海流沙,所以大家高高兴兴,保着唐僧,浑无挂碍,径直走在西去的康庄大路上。
走够多时,前面一座仙山,山里仙气缭绕的有一处道观。原来是来到了万寿山五庄观,师徒上前求宿。观主镇元大仙,是老资格的神仙,地球形成的时候,就已出生,所以与大地同寿。大仙正好上天有事,所以事先吩咐两个童子清风、明月招待唐僧,说唐僧上辈子和我曾是朋友,可以把人参果敲两个给他吃。清风、明月都一千多岁了,为了当仙童这个职业,还梳着抓髻装小孩儿,也挺不容易的。于是清风、明月故作天真地问:“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么与那和尚做甚相知?”大仙说:“你哪里得知。那和尚乃金禅子转生,西方圣老如来佛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传茶,佛子敬我,故此是故人也!”这段对话印证一个真理:在宴会上,给你敬的什么酒并不重要,关键是给你敬酒的人的社会地位。
清风、明月接待了师徒后,就按师父吩咐,打下两枚人参果,送到唐僧屋里。唐僧正坐在炕上念《心经》,一睁眼看见这两个人参果,长得跟小孩一样,认定是堕胎的胎儿,战战兢兢地滚到了炕里面,坚决不吃。清风、明月暗想:这和尚在社会里面混久了,看什么都带着成见,也罢,那就我们受累替你吃了吧。两个仙童回了房间,一边吃一边替唐僧惋惜。
可好厨房就挨着道房,八戒正在厨房做饭。听见仙童说话,又听见吃果子的声音,八戒就待不住了,探头探脑地四处观望。一会儿,悟空牵马进来,八戒忙用手乱招,示意悟空进来。悟空还以为八戒想说饭不够吃,说:“呆子,你嚷甚的?想是饭不够吃,且让老和尚吃饱,我们前边大人家,再化吃去吧。”因为唐僧唠叨,所以悟空在底下就叫他老和尚,八戒、沙和尚也就跟着叫了。八戒脸上堆笑,说:“不是,不是,师兄你听过人参果吗?”悟空惊道:“这个还真不曾见,只是常听人说:那可是稀罕东西,一万年才一结果,吃了能活四万七千岁,比极品的大红袍还难找呀。”八戒一听,都快乐疯了,把刚才听到的一说,悟空说:“兄弟你放心吧,这点小活儿,手到擒来,你等着吧。”
悟空摘了人参果,回到厨房的时候,八戒正等得忐忑不定,看见了人参果满心欢喜,悟空真有当老大的样儿,说别背了沙和尚,把他也叫进来一起吃。八戒赶紧把沙僧拉进来,沙和尚一看就说:“这个不是人参果吗?”悟空、八戒有点吃惊:“兄弟你厉害呀,怎么会认得它,你吃过吧?”沙僧说:“当年开蟠桃宴,我给王母娘娘打旗儿的时候见过,我没吃过,但是我看见王母娘娘吃了。”兄弟三人哈哈一笑,悟空才把人参果一分,各自享用。八戒吃得太兴奋,嗓子眼儿又大,果子直接就咽了进去,只能看着那哥俩吃,就腆着脸问:“你们吃的是什么呀?”悟空干脆不理他,沙僧刚来,还不太熟悉八戒,回答说:“人参果呀。”心想你不是知道吗!八戒说:“什么味道呀?”悟空说:“沙和尚别理他,他没好事!”八戒说:“我也不知道有核没核的,还没吃呐,就咽进去了,要不猴哥你受累再走一趟,反正这对你也不是什么大活儿。”悟空说:“活儿是不大,但是也不小!你当是吃馒头米饭,那么玩命。”说完悟空拉着沙僧出去了,剩下八戒一人叨叨咕咕的。
话说清风、明月听见了八戒的自言自语,不放心赶紧去后花园看,果然少了果子。两个人一商量,明月说:“肯定是这伙贼干的,我们只管骂贼头唐僧去。”
清风、明月跑到唐僧的房里,贼长贼短、秃前秃后地一阵乱骂。唐僧刚才滚到炕里,就没起来,迷迷糊糊的正要睡去,好半天才听明白怎么回事,就说:“那——就——叫——他们——进来——问问吧?”明月心里钦佩,不愧是高僧呀,真有个从容的样儿。清风说:“道兄赶紧叫人吧,我看大和尚要睡呀!”
话说悟空三个听见明月出来喊他们见师父,知道露馅了,悟空说:“为了点吃食,说出去就是偷嘴了,太丢人了,以后没法混了,咱们来个不认账吧!”八戒忙说:“没错、没错,我们昧了吧!”兄弟三人进了唐僧房间,装模作样地对师父说:“饭马上就熟了,师父你要吃几碗?”唐僧说:“我几碗都不吃,你们是不是偷吃了人家的人参果子?”八戒抢着回答:“师父,我最老实,我没看见什么人参果,我不知道。”悟空暗笑:我看就你最坏了,你不知道人参果?你不知道人参果什么味儿是真的。明月眼尖,说:“做贼心虚,笑的那个就是贼了。”悟空忙说:“我天生就是笑模样,凭什么不让我长成这模样呀?”唐僧心说你们还让不让我睡呀,对悟空说:“出家人不说诳语,吃了他东西,给他赔了礼就算完了。常言道:礼仪值千金,你多赔几次礼,就等于赔他万金了,再说赔礼也不丢人呀,高不了他,也低不了你……”清风、明月听了想:这个大和尚太能对付了,还没怎么着呐,就赔了我们万金了。悟空觉得师父话虽啰嗦,但是有道理,只能实话实说了。
清风、明月听了,更是得理不饶人,把架势抡开一通大骂,唐僧紧拦慢拦也拦不住,干脆也不拦了,躺炕上就要晕倒,八戒、沙和尚嘴笨,被骂的口眼歪斜,一声不吭。冲动是魔鬼,悟空这时候失去了理智,千不该万不该,化身出来,到了后花园,掣大棒打翻了仙树,断了仙根。又把清风、明月迷倒,带着师父和八戒、沙僧,逃出了五庄观。
一念之差,师徒成了强盗,自知理亏,连夜兼程。
混元大仙从天上会完朋友,满心高兴回了道观。看见四门大开,笑道:“我不在的时候,清风、明月倒也不偷懒,肯定是开了山门扫地呐!”众小仙也陪着夸奖。找来找去找不着仙童,最后听见门板后面有呼噜声。小仙们撬开门板,清风、明月还在酣睡。大仙笑道:“成仙的人,怎么还贪睡。”用法术弄醒了二仙童。清风、明月看见了亲人,忙磕头顿首,把情况一说,大仙果然是大仙,更不恼怒,说:“你们准备好刑具,等我把他们捉回来拷打。”
大仙亲自捉拿师徒,悟空做了徒劳的抵抗,明白了“小巫见大巫”这个谚语的含义。被大仙全部拿到观里捆住拷打。其实大仙很仁慈,不用刀枪,不用夹棍,只用了皮鞭抽打,不过是想为仙树出气。但凡悟空明智一些,任凭人家出了气也就罢了,谁让自己毁坏了人家的家当呀。悟空偏偏仗着自己的本领,又抖机灵,偷了人家大仙家的几棵柳树,变成了师徒的模样,自己带着师父和师弟,又偷偷跑了。
第二天继续拷打,众小仙在大仙面前格外卖力,轮流上阵抽打假和尚,直打到柳絮横飞,才知道又被悟空耍了。大仙呵呵冷笑,对徒弟们说:“这次决不饶他们了。”徒弟们知道师父被悟空耍了,拿狠话给自己找脸面,一起说:“必须的!”
再说悟空,听见空中有人喊:“哪里走,还我人参果!”知道这回麻烦大了,对头难缠,以往别人是妖,这回自己做了妖精。下了狠心就对唐僧说:“师父,且把善字儿包起来,让我们使些凶恶,一发结果了他,脱身去吧!”我们看唐僧的反应,是多么的耐人寻味:唐僧闻言,战战兢兢,未曾答应……八戒和沙僧见师父迟疑的样子,觉得无声就是默许,和悟空抡了兵器,起了杀心,要杀大仙灭口。如果唐僧果断,断然制止,悟空他们就会放弃杀人的游戏,别忘了唐僧有紧箍咒,可以牢牢控制好悟空。在自己面临生死的关头,唐僧选择了伤害别人,保全自己。唐僧假装正在思考,装傻充愣,就当什么也没听见,就是对悟空暴力行为的纵容。我们看到一个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唐僧也起了杀心。就像前面的文章讲过的:唐僧也有暴力心。
邪不压正,这次被押回来的又是唐僧师徒。大仙心里发狠,把油锅烧热,要把师徒炸成油条。当然先炸的是悟空,悟空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惊无险地用石狮子代替自己下油锅,砸漏了铁锅。自己飞到半空中,看着飞溅的热油,把小仙们的脸上烫出大燎泡,暗自发笑。
这回大仙再也不笑了,生气悟空当众让自己颜面扫地,再说自己培养的众小仙一个个气宇轩昂,面色白润,多才多艺,正要参加全国“超男”比赛,这不是耽误了我徒弟们的前途吗!怒火攻心,亲自上阵,架了口新油锅,吩咐烧火,自己动手抱起唐僧就往锅里放。
这下悟空觉得不好玩了,心想师父给搁到锅里,不用翻个就烂了呀,我还是下去吧!悟空跳到地上,嬉皮笑脸地说:“大仙,你遇到我就活该锅漏呀!我本来想好好在油里洗个澡,正想先去厕所,省得弄脏了你的炒菜锅呀。现在我要下去洗了,你还是先炸我吧!”
大仙是个有智慧的人,想:这个猴子又来这套,我要是陪他玩,不是成了耍宝了吗?武力使了,不能解决问题。况且崇尚暴力,不是就和悟空一样了吗?我得换个招儿了。大仙放下唐僧,拉住悟空说:“我也知道你的本事,我也闻得你的英名,但是你今番越理欺心,纵有腾挪,脱不得我手。我和你讲到西天,见了你那佛祖,也少不得还我人参树。你莫弄神通。”大仙话里有话,知道悟空吃软不吃硬,又知道悟空最怕佛祖,所以用这话告诉悟空:你要是不讲理,还让佛祖给你压到山下去。悟空听完心里果然害怕,知道不能再玩下去了。悟空也是聪明人,就接着大仙的话题说:“你这先生,好小家子气,若要树活,有什么难!早说这话,可不少了一场争竞!”大仙本来就想出出气,一听悟空这话,心里大喜,借竿就爬说:“你要是把树治活,我就认你做兄弟。”两个人各给面子,各让一步,才有了后来悟空跑遍瀛洲、方丈仙山、邛莱、蓬莱仙岛,最后请菩萨帮忙,救活人参果树。至此悟空和师父、师弟,才出了五庄观,继续西行。
师徒四人,成仙的成仙、证道的证道,都有修行的基础。可是为了几枚人参果,一不小心,动了贪念,犯了诳语,最终起了杀机,竟成了魔鬼,唐僧也不例外。可见道德修炼,是多么细微,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般。恶念一生,和尚也会变成魔鬼。和尚与魔鬼,没有差别,只在一念之间。让我们牢记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