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就是取经路
1823300000023

第23章 魔从哪里来 (1)

前面讲过,《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内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历程。虽然全书反复描述唐僧落入各式各样的凶恶强大的妖魔手里,有时连金牌护法孙悟空也无能为力,但是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平安脱险。《西游记》就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妖魔。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魔鬼总是存在于想象的世界,存在于唐僧的思想和念头里。唐僧每次的安然脱险,靠的是他内心的佛性和对和尚戒律信条的严格坚持。

唐僧遭遇的八十一难,准确地讲应当是磨难而非灾难,是达到成功前的种种磨砺和锻炼。细分析起来,无外乎有以下两种:考验和警示。

考验又分两种:一种是菩萨对取经一行人的考验:当收服了沙和尚,西天取经的四人团队正式建立后,唐僧慨叹路途艰苦,想早些找人家安歇,悟空就说:“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还问哪里安歇,何也?”八戒也抱怨行李沉重,悟空用大师兄的身份教导八戒:“既是秉正沙门,须是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还像在高老庄一样自在,恐不能也。”因为唐僧对出家的思想准备不够,还有留恋家庭、渴望舒适生活的想法,菩萨就出来考验他们了。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黎山老母点化成身家亿万的孀居徐娘和漂亮的富家女,家有水田三百余顷,旱田三百余顷,山场果木三百余顷,黄水牛一千余只,骡马成群,猪羊无数,东西南北,庄堡草场,六七十处……要招师徒入赘做户主。

唐僧先是装聋作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后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再三被逼问时,就好似雷惊的孩子,鱼淋的虾蟆,呆呆挣挣,犯白眼打仰。不知道唐僧是不是有羊角风的底子,不过唐僧内心的斗争肯定非常激烈,否则不会有这样的反应。好在唐僧还是通过了考验。悟空和沙和尚应对考验,就轻松得多,一个说:“从小就立志当光棍。”一个说:“打死也不干这欺心之事。”当然也有考试不及格的,八戒“闻得这般富贵、这般美色,心痒难挠,坐在椅子上,如针戳屁股,左扭右扭,忍耐不住”。假借喂马,偷偷跑到后院管富婆叫“娘”去了。八戒第三次成功入赘,被象征着家庭束缚的“珍珠衫”捆绑得动弹不了,吊在树上,出了大丑。如果唐僧被考倒,没有通过,西行旅程恐怕也会就此取消了。

另外一种考验,就是唐僧师徒与内心欲望的较量。师徒四个都是强壮的男生,都有七情六欲,所以难免会有幻想,内心会很挣扎,因为幻想,心魔就出现了。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情”里面,代表着七情六欲的盘丝仙女,放出丝网缠住取经的和尚。八戒被情网罩住挣脱不了,撞得鼻青脸肿,表明八戒在和欲望的较量中又一次失败了,八戒的内心还不够坚强。猪八戒同学的考试成绩总不及格,所以最终不仅做不了佛,连罗汉也做不了,只能做个净坛使者。

对于唐僧的警示则是直指唐僧自身的多种弱点:

唐僧畏惧艰险,疑神疑鬼,偏就让他屡屡落入凶险境界。看见山高,就让悟空当心虎狼,听说有妖魔,就“魂飞魄散,战战兢兢坐不稳雕鞍”,结果真的被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抓走。看见山势险峻,就“急兜缰忙呼行者”,说:“须要仔细提防,恐一时又有邪物侵我”,结果遇到了强悍的妖怪:红孩儿。看到通天河宽广难渡,“就口不能言,声音哽咽”,果然被金鱼精摄到了水里。只要唐僧一思考,妖精就出现。这就是在告诉唐僧:境由心造,提醒他要放弃杂念,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恐怖。

唐僧执著“相”,只重视事物的外表,不做头脑的思考和逻辑分析。所以有黄眉怪假变雷音寺,让唐僧以为到了西天,看到魔王装扮的佛祖,不加分辨地纳头下拜,结果落入妖魔的陷阱。借此告诉唐僧修行不能迷信,让唐僧学习破“相”。

唐僧贪图安逸,禅心放松,就有犀牛精出现,让唐僧在金平府贪赏上元灯会,沉醉美景乐而忘返时,乐极生悲,落入妖洞受苦。提醒唐僧要忘掉身体的享受,去追求心灵上真正的大自在。

唐僧小有成就即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妖魔就乔装仙人出现,用假道理劝唐僧放弃修行,享受人间快乐。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三藏和四个树精开月下派对,喝茶作诗、赏月谈道,沉醉其中,乐不思蜀,全忘了取经的任务,直到妖魔要强留唐僧成亲,唐僧才明白一切都是前进的阻碍。藉此醒示唐僧: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所以说《西游记》里没有妖魔,《西游记》里的妖魔可以理解为磨难的“磨”,是作者告诉我们,唐僧的智慧圆满,经历了许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锤炼。

真实的魔并不存在,只有心魔,心魔代表的是不好的品质:凶恶、嫉妒、贪婪等阴暗的品质,这些恶的品质才是“魔”。非但真实的魔不存在,其实我们想象里面金光闪闪、具备三十二瑞像的佛也不存在,佛代表的是美好的品质:觉悟、智慧和仁慈等光明的品质。

如果有魔,那么魔也是唐僧内心想出来的,因为唐僧对妖魔充满恐惧和幻想,担心妖魔会出现,结果被妖魔占据了内心,魔就真的出现了,这就是心魔。如同看鬼故事看多了的人,走夜路时就会认为遇到鬼一样。所以《心经》里说心无挂碍,就无颠倒恐怖。

如果唐僧念念是正念,那就连心魔也没有了。但是唐僧还是凡夫,经常会有不好的思想冒出来,所以会有魔出来考验他,为难他,使他能够警醒,时刻努力保持积极、正确的想法和行动。如果说有妖魔,那魔就是代表负面的思想和情绪,唐僧自身的多疑、软弱,都属于魔的范畴。所以唐僧要成佛,先要除魔,战胜自身的弱点,如同降妖除魔般斩断陋习,毫不手软,让它永不复来。

妖魔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并追求正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当唐僧有所进步,后面就会有更大的考验,等待唐僧去突破。所以如果没有妖魔,唐僧就不会最终完全觉悟,永远不会成佛,所以魔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

执著“相”所以是凡夫

《西游记》里面,唐三藏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佛家戒律的严格奉持。不近女色:面对菩萨扮演的富婆用财富和女色考验时,唐僧“好似雷惊的孩子,鱼淋的虾蟆;呆呆挣挣,翻白眼打仰”。不贪财:不收施主一文钱财,连乌鸡国王和女儿国王送上来的王位都丝毫不动心;王位都不要,当然更不会偷盗,在“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这回,八戒、沙僧要偷拿妖魔变化的棉背心,唐僧正色地制止,教导他们说:“公取窃取皆为盗。”不饮酒:一路上只有在离开长安,唐王亲自送上一杯送别酒时,不敢不接,才象征性地喝了一口酒。杀生和诳语就更没有了。

但是即使这样,唐僧依然是凡夫,还要受魔王的磨难,依然要靠悟空的保护。虽然唐僧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称作大德是可以的,但是还不是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