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言情花心重感冒
18271000000055

第55章 牵挂

王清风发现一个问题,《记者百村行》的稿件个性化的少,有特色的少,如果数十篇稿件一个胃口,自己的创意就流于形式,会被人嘲笑、责备,从报社来说,则浪费了人力、财力,怎样扭转这个局面,他提着一个包裹,里面仅仅放几件衣服,一本长篇小说,坐上到东林的汽车,下乡了。

东林是清江一个最偏远的镇,土地少,以前靠山吃山,现在森林资源枯竭,面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那里的村情况怎样?王清风想解剖几只麻雀,给党政领导一点启示。

汽车一路灰尘到了东林集镇,在街道上停下。车上人拥挤着下了车,迎面一辆车开过来,被堵,司机狠摁喇叭,客车上的人依然慢条斯理下车,司机打开玻璃窗冲对面喊,“黑丫,你叫什么叫,去拣金子吗?”对面一个后生笑着说,“好狗不挡道,差狗挡门户,你怎么不把车停偏些?”客车司机摆着手说,“你看就***大地方,停哪都是堵,好了,你过去。”

见客车上人下完,司机猛打喇叭,一个轮胎生生上了一户人家的街沿,挤开一条路,放对面农用车过去。汇车时,两车猛摁喇叭,表达高兴心情。

王清风第一次到东林,站在不到5米的街道看看,路面坑坑洼洼,不少地方有积水。两旁店铺冷冷清清,客车到达时引起的喧嚣一会就烟消云散,街上看不到几个行人。

王清风走进一个卖杂货的店,问一个中年妇女,乡政府在哪里?妇女热情指指北端说,“顺着走过去就到,没有其他街道的,你有事找政府吗?”王清风谢过,出店门向北走。

原来就在百把米之外,一个小院子,里面一栋办公楼,上面挂了几块牌,党政单位该有的都有。这样简陋的办公楼,王清风第一次见,心里估量一下东林的村级情况,可能不怎么样。

到行政办公室,一个青年在值班,问王清风什么事。王清风说,“我是清江报记者部副主任王清风,到镇里来采访。”青年非常热情,马上起身,搬根凳子请坐,又泡杯菊花茶,端过来。

青年问,“王主任找哪位领导呢?快吃中饭,先吃中饭好吗?我先去找领导汇报。你先歇会”。

王清风点头同意,在青年干部出去后,他看看墙壁上一长溜木制的报夹,一个个写了姓名,里面插报纸、文件,看看,镇政府干部编制22名,不清楚为什么看不到几个人?就像壁上的报夹,有5个塞了满满的东西,蒙着厚厚的灰尘,应该许久没人取材料了,这些人哪去了?

“王主任好,欢迎欢迎。”人没见,声音早早传到办公室。

王清风站起来,看门外进来一个矮胖黝黑的中年汉子,伸着大手,握住王清风,微笑。

办公室小伙子介绍,“这是吴委员,分管宣传。”

王清风想,书记、镇长估计不在,不然,哪个乡镇的头头听到自己到达,不是热情接待?这样想着,脸上还微笑。

吴委员果然解释,“书记、镇长一个跑项目、一个跑招商引资去了,就我陪你,先吃饭。小李,你去食堂叫加几个菜。”

小年轻马上跑了出去。

吴委员坐下,夸王清风,“王主任年轻有为,学习了。你们这俩个月在推出记者百村行,我正想,怎么不到东林采访,给我们推介几个村呢?没想到你就来了,真是太高兴了。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先给你找房间住下,中饭后陪你跑村采访。”

王清风说,“好,请吴委员安排。”

食堂吃饭的人不多,王清风进去时,吃饭的都打量他,王清风冲他们微笑着。他想,自己在乡村教书时,看见一个陌生人,也是这种眼神,大家好奇,善意,又谁知,自己也成为一个被人打量的人,这种感觉非常新奇,可以满足一点小小虚荣心。

吴委员陪王清风吃饭,菜是家常菜,五菜一汤,有点多。

吴委员拿出一瓶酒,王清风不让开,说下午采访,酒气冲天给人印象不好。

吴委员点头说,“中午不喝也行,晚上不喝不行。”

两个人随意吃饭,吴委员介绍下午去一个叫田溪的村,与日本一个企业合作,种了300亩山露菜,可以去看看。

王清风听了兴奋,深山农民与日本企业合作,这就是新闻点。胡乱扒过两碗饭,王清风就与吴委员走。

吴委员启动一辆红色的钱江摩托,王清风忽然想到了杜薇的那辆雅马哈,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就听手机信息铃声滴滴响,点开,正是杜薇的,哪里呢?就三个字,她想说什么呢?王清风想,信手回了“下乡采访”发出去,一会,信息铃声又响,“以后带我去”,王清风回,“行”。

见吴委员骑车上等着,赶快把手机放口袋,跨坐在后面,一路颠颠簸簸下村去。

田溪是一个山环水抱的村子,王清风一路见田地里种了像荷又像芋的植物,郁郁葱葱,非常有气势。估计是山露菜,问问吴委员,果然就是。

摩托在一栋一层的砖房前停下,吴委员大声叫着“老郑老郑在家吗”,一个光头的瘦男人出了屋门,说,“吴委员你们怎么来了,吃饭没有,进屋吃。”吴委员指指瘦男人说,“村支书郑书记。”又拍拍王清风说,“县报记者部王主任,来采访你们村种山露菜的事。”郑支书眉开眼笑,请王清风两人进屋,王清风看他正吃饭,说自己先到地边看看山露菜再回,吴委员就陪着。

山露菜叶片肥厚,梗粗壮,快一米高,王清风看着山露菜,想日本人买去做什么?吃叶,吃梗还是吃土里的茎?终是想不出,问吴委员。

吴委员解释,“到了收割季节,农民把菜就地砍了,再把叶去了,单留下梗,一捆捆打包,漂洋过海去日本。日本人把梗的皮剥去,留下里面的嫩心,熬汤,做菜,吃得喜欢。”

看王清风听得认真,又说,“鲁迅先生写在日本留学时,不喜欢吃的芋梗汤其实就是山露菜的梗熬的汤,我们图新鲜也吃过,不论炖肉炖鸡,还是吃不下,也不知道日本人图什么?不要小看这东西,蛮值钱,一亩有个4、5千元,比种稻子划得来,镇政府正计划全镇推广种植。”

跑到深山采访,竟然找到鲁迅先生吃的芋梗,王清风非常高兴,把吴委员说的一一记下。意犹未尽,接着看了几块山露菜田,才回郑支书家。

郑支书非常会来事,这么点时间,他就找来了村委的其他2个人,还有2个种山露菜的大户,大家一起坐着等王清风他们。

王清风听郑支书介绍完,非常高兴,因为不需要再跑其它地方搜集材料。

王清风先了解田溪怎么种起了山露菜?

郑支书一指一个憨厚的老年人说,“全亏他孩子牵针引线,他孩子学的是中医按摩,在杭州开按摩店,接待日本客人时,聊到山露菜值钱,好销,他就留了心,把客人电话留下,把信息带了回来。开始,大家不信,日本人会到深山沟买山露菜?都不信,直到他孩子邀了4个日本人来了,到处看,叽里咕噜的,说山好,水好,空气好,正是种山露菜的好地方,又约定好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他们留下定金,走了。第一年,大家还是怕,只有胆大的种几亩,全村58亩,每亩卖4000多元,今年大家抢着种,就有300多亩了。”

王清风又问了其他情况,一篇记者走百村的稿件呼之欲出,题目就叫《深山里种上“日本菜”》,通过这个典型,正好引导全县农民开阔眼界,发展特色产业。

露菜的稿件有了基础,王清风又打听有个关卫生、教育、农民保障多方面的事情,他想,记者走百村,关注产业发展是重点,反映农村百姓的焦点、难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就报纸刊发的稿件看,写产业的多,有的记者还在写卖菜卖了6000元的一个农民,能不能写呢,可以?但写这么个人,有示范意义么?没有,王清风注意到这种倾向,于是准备自己写几篇,引领同事们注意其它方面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