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王蒙小说新作:明年我将衰老
18292500000003

第3章 秋之雾(2)

因为桃花的脸上青一块白一块,他相信她挨过军官的打。他夜间听到过桃花的压低了的惨叫,而他的家人都说没有听见过。他始终怀疑他们是不敢承认听到过。因为桃花唱得凄凄惨惨,诉说如哭,起调如呜,过门如抽噎,激昂如救命狂呼……他的少年男子的神经在桃花吟唱时被抽成了细丝,卷起来飘洒天空,丝断了,风筝被狂风吹走,不知伊于胡底。神经丝飘向天外,飘向了没有人类也没有星球的地方。这时歌唱的女人又用一声“哎哟——”抓住了叶小毛少年的心尖,把游丝一点点捋回来,像收回已经把风筝送到了星星上去的麻线,线轴飞速旋转,风筝不见返回。于是低音徘徊、欲哭无泪、欲叫无声、失声失语,只剩下了枕边的抽噎叹息,只剩下了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翻滚挣扎,只剩下了总算吐出来一点点的无声的浊气。

正是这似有声似无声的低音区的演唱或者只能算是喘息,这呕也呕不出声、挤也挤不出响的低音,六十余年后回想起来,感动得他涕泪横流,一塌糊涂。

风筝呢?你最后飘泊到了哪里?

于是在一个春天,落花如雨的日子,叶小毛被桃花调的迷人的力量推动,他大胆违反规则,登上高台阶,走过破败的垂花门,下得台阶,经过藤萝架,跑到了主院子里,跑到了军官家的门口。

“小孩,不,小兄弟,麻烦你进来一下……”曲声停了,桃花在叫他。曲终人见,他进到一股令人紧张的香气扑鼻的正房客厅里去了。

他只是被叫进去帮女人换装一个天花板上的电灯泡。他第一眼看到了摆放在房里的鼓架、鼓板,好像还有一个弦子,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乐器。女人很衰弱,房间里除了劣质化妆品的香气以外,还有一种依稀的像中药,也像蒸煮的莲蓬菱角,又有点像烟油子的气味。长大以后,出门以后,他第一次被人邀到西式的咖啡馆去喝咖啡,那浓烈的磨咖啡豆的气味,使他想起了往事,他并且断定,桃花家里没有咖啡,那么,只能是鸦片的气味。

女人给了他一把杂拌儿,杂拌儿里有糖藕、有脆枣、有桃脯、有花生蘸,还有山楂片。杂拌儿染了些颜色,令未来的叶院士心怦怦地跳,病怏怏的桃花的手碰到了他的手,她的手冰凉而又柔软得像是死人。

然而她的手的动作非常动人,她的手指像花,她的手腕关节灵活,她抬着手掌,向着小毛,并且自然地弯曲着手指,她的秸秆似的细臂却像白玉一样洁净……

一个女子说话的时候向你变化无穷地展示着两个手掌的掌心,这给那个叫做叶小毛的孩子一个异样的感觉。

回到家就被妈妈打了一顿。

他突然累了,他半闭上眼睛;他自言自语着:杂拌儿,杂拌儿,那是什么呢?像牛皮,像后脚跟,管它叫做桃脯,有杏干,有脆枣,有花生蘸,有甜藕片,有苹果干。杏干是有杏的酸味儿的,酸得好香。桃脯已经远离了水蜜桃。而苹果一经晾成干儿,就软糟得如同棉花。后来后来……这些东西也已经都没有了。为什么?不为什么。现在各种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例如酒心巧克力与泰国盐渍干芒果。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新人对于吃传统食品没有要求,没有怀旧感,没有“不忘本”的自律。说什么忘本不忘本……也许我们应该追溯到周口店的猿人洞穴。就连桃花镇遐迩驰名的泡菜也已经没有什么人做了,科学家已经检查出来,说是那种泡菜如同修红旗渠修得名声大噪的河南林县泡菜一样,含有黄曲霉素。另一种不含黄曲霉素的家乡的羊肠子,也没有人吃了。羊肠子其实是猪火腿肠,为什么叫羊肠子,不详。三年前他回来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他设宴,第一道酒菜竟是基围虾,接着上来的是韩式烤日本名古屋牛肉与澳大利亚龙虾,喝的是墨西哥啤酒加柠檬。据叶院士所知,其实墨西哥不以啤酒著称,他们的名酒是用仙人掌做的白酒,吃的时候要舐一舐抹在手心的盐。他们也不在啤酒里加柠檬。一日千里的今天,谁还有童年,谁还有故乡,哪里还有真正的风俗?

劈啪劈啪,他隐隐听到了一些细微声音,奇怪,莫非是雾团撞击到他的脸上和汽车上?他感到浓烈坚实的雾团向他们袭来,被他们撞得粉碎,立即又重新结合成紧密的团块,令人窒息。这时他听到了司机的惊呼:“毁了……”怎么了?原来是司机听到了不远处的火车汽笛的长鸣,向他“请示”该怎么办,他当机立断继续前行,那一瞬间,也许一问一答耽误了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秒,这刹那的犹豫,使他们的车再次丧失了前进的目标:前一辆车的尾灯。没有那红眼睛似的尾灯,他们就只能在黑暗中进行真正的盲驶,他们只能根据方才的惯性,不左不右,不动不不动,不打轮也不不打轮,哆哆嗦嗦、颠颠簸簸、慌慌张张,随时准备着驶进大坑、深沟、泥塘、地狱,随时准备着追尾、被追尾、挂蹭、挤撞……

……娇莺欲语,

眼见春如许……

又是杜丽娘?杜丽娘也惊慌失措了?杜丽娘因情而殇进入阴间,看到了的就是这样一副黑暗中行车的景象吧?杜丽娘哭了,所有的戏中人都哭开了,你和我,他和她,姑娘和少爷,密斯和密斯脱,雷笛斯和坚陀门,都有一些应哭欲哭得哭非哭不可的遭遇和心境,有泪欲雨,眼见春如墟,如嘘、如吁、如絮。杜丽娘如果不是出身名门,会不会沦落到桃花的地步,被包了“二奶”?于是哭得如诗如歌、如泣如诉,如不情愿的爱的喘息与呻唤。桃花调的唱腔好像干涸的龟裂的地面涌出一股清泉,好像麻木和迷茫中激扬起一丝震颤,好像无边的黑黢黢原野上升起了一颗、转瞬又被乌云盖住的星星。它有一些些悲伤,更有一星星甜美,有一片片落叶,更有一瓣瓣一朵朵桃花。然后有杜丽娘和崔莺莺,命中注定在盲人骑瞎马的经验中有一个千娇百媚、莺声燕语、风情万种、愁肠百结的多情女子与你做伴,那么,该掉到沟里就掉到沟里吧,该撞到火车上就被火车轧成麻花吧,该粉身碎骨就粉身碎骨吧,人早晚有一个告别,与其这样麻烦那样痛苦,这样折腾那样闹哄,与杜丽娘与桃花调一起安息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出口。

而最最奇特的是,杜丽娘唱了两句,琵琶和四胡、扬琴和三弦的过门变成了周璇的时代歌曲,现在则是“古代”歌曲的旋律《夜上海》,他几乎能和着节拍唱出:

夜上海,夜上海,

你是一个不夜城……

谁说桃花调不追赶时尚?就像各种大鼓,过门里要加时代歌曲!后来还有邓丽君与梅艳芳的曲子作过门吧?

他们的车刚刚颠了一下,是驶过了铁轨的标志,同时火车汽笛的声音,车轮轧过铁轨的声音大作,震耳欲聋,是不是有哪辆搭载着要人好人贵人的汽车已经被碾轧得粉碎了呢?他不敢断定。是不是有哪辆车为了躲避这样的灾难而引起了一系列追尾和冲撞,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灾难了呢?他也不敢肯定。

哎呀……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又成了《西厢记》?是真的这样唱了,还是他以为是这样唱了?

他想起妻子碧云,她为什么具有一个这样通俗的名字?她的名字大概与《西厢记》无关。五十年前叶夏莽到列宁格勒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碧云是那里的留学生,暑期中她临时被派来做他的助手兼翻译。开始的时候她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父亲,她正为没有前途的恋情而苦恼。她告诉他,她在这一年的新年被邀请参加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新年舞会,她成了一位特别英俊潇洒的乌克兰青年基里尔的舞伴,他们一起跳了三次华尔兹与两次狐步舞,她说,他们两人成了全克里姆林宫注视的对象。她与叶夏莽一样地重视人的名字,她说基里尔这个名字是费定的著名的三部曲的主人公,在《早年的欢乐》里他的初恋情人是叶李萨维塔,到了《一八年》,基里尔忙于东奔西走地革命……李莎嫁给了一个商人。

碧云说现实生活中的基里尔写过许多信打过许多电话,他们有过许多约会,她只有极少的几次赴约。

她说有一次她失约,而基里尔在风雪的莫斯科普希金大街路口等了她一夜。她哭得肝肠寸断。

……后来不是基里尔而是叶夏莽与碧云结婚了。叶院士似乎有几分惭愧,他反省过,他不是夺去那个叶李莎维塔的皮货富商。他的年龄虽然比碧云大十岁,但也完全没有达到令他或任何别人嘀咕的程度。除了……那一次,他们的婚后生活平稳而且安静,没有外遇,没有第三者,没有争吵,没有经济纠纷。他们婚后从来不谈与苏联有关的话题。1959年传达了中苏关系事情,他们俩在一起坐了一晚上,只问了一下:“传达了?”回了一句:“传达了。”就再没有说一句话。叶夏莽曾经想打趣一下,说“幸亏你是嫁了我……”,话到嘴边他咽进去了。

乌克兰三个字,他们都不想提起。

他们两人的工资放在一个抽屉里,谁想用谁用,钱少了,就自觉地少用或者不用。只是在出现那次事情以前一年,也就是1980年,她对他说过一句事后他想起来觉得是带怨尤的话,她说:“我们这一辈子过得是何等安静呀。”他回答的是:“你还小呢,什么一辈子两辈子的!”他根本不同意安静的评语,整天开会、运动、斗争、转弯子……他都乱死了,难道回到家还要热闹一番吗?再说他不是苏联人,他的性格里没有伏特加与哥萨克的因子,他的文化积淀是别样的。

除了那一次,他始终不承认的那一次。

那是1981年。他出席颅外科手术研讨会,并当选为颅外科手术学会会长。那天他们听取一个外国专家讲演通过颅外科手术治疗癫痫和脑血栓的有关进展,会后临时被邀参加晚宴。中国人都是这样的,临时告诉你,要去吃。回家的时候遭到大雾,车不敢快开,到家已经十一点半了。

碧云不在家。他到处打电话。他和女儿到处找。焦急中更多的是愤怒:不早不晚,恰好在他的事业刚刚出现了一点点辉煌的苗头的时候,不早不晚,恰好在天降大雾,车都没有办法正常开行的时候……他最后报了警。

警察也没有办法,警察们正忙于处理雾天的交通事故。

第二天凌晨五点多钟,碧云回来了,身上的衣服有破损,脸上身上青一块紫一块。问她什么话,她一句话也没有。她的眼珠发直,绝对属于精神分裂型。虽然叶夏莽的领域不是精神科。

如果她外出不是去自杀,那就肯定是遭到了强暴……天!

只是在碧云回家以后,他才明白,头一天是他们结婚的二十五周年,西洋叫做“银婚”的。

他想起了两周前碧云向他说过的话:“夏莽,你觉得你了解我吗?”还有一次干脆是:“夏莽,说真的,你爱我吗?”他觉得相当恐怖。愿上苍保佑所有的男人不被自己的妻子或者哪怕是情妇追问这样的令人毛发悚然的问题。

但是他更愿意从医学的角度考量这一切,四十九岁,更年期,更年期精神疾患,可能是抑郁症,可能是癔症,或者只算是更年期综合征,也可能导致一时的或者长期的精神分裂。他已经被提名为院士,最高的学术头衔。既然碧云一言不发,他也就不追问碧云是夜发生了什么事情,除了道歉以外,他不想说什么。他文明而且谦和,他事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云,常常自我批评而不是批评对方。在家庭生活中,他觉得他的表现堪称圣人。

他平静地面对了那个不幸的雾夜。他是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可以激动,但是古人是怎么说的?叫做“医心如水”。

碧云整整一个多月没有与他说话。碧云瘦了,一天比一天瘦。他这才发现,消瘦的碧云长得特别像当年的桃花,她的淡眉毛和尖下颏,活脱脱又一个。虽然一个是百无聊赖的寄生虫,一个是留苏的无线电通讯专家。他的院士的事情愈来愈有眉目。就在这当中他为碧云找来了最好的西药与中药。他还带着碧云扎过一个疗程的电针灸,治病的人此后先于叶夏莽列名工程院院士。后来碧云好一点了,他带她畅游三峡。

他们在重庆吃火锅的时候坚决不要辣椒花椒,因为刺激性的东西对于神经科或者精神科病人不适宜。他还带她去了黄山,整个黄山沉浸在浓雾里,导游介绍说,这是黄山的最美。

十三年后,她得了癌症。她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坚持不再住六个人一个房间的医院病房,回到家里。为了在最后时刻满足她的愿望,叶夏莽特意为她买了台式音响系统,到处寻找录有苏联老歌的“盒带”。他们一道听了好多苏联老歌。

而她死前不久做了噩梦,她的噩梦是她起床自己放了三次苏联老歌的盒带,结果播放出来的不是《喀秋莎》,不是《山楂树》不是《灯光》也不是《海港之夜》,放进苏联老歌带子,放出来的却是她最不熟悉最不爱听的北方曲艺,曲艺唱的是秋风、黄叶、孤坟和归雁。

一个小小的悲哀,她不喜欢他曾经不喜欢,其实特别喜欢的例如梅花大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牌子曲,更不必提桃花调。

为了安慰,他亲自为她在性能先进的SONY音响系统上放歌曲,却发现了真正的骇异,一盒夹带着手写的字迹《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说明纸头的带子放出来的是梅花大鼓《黛玉焚稿》,他愤怒得几乎喊叫起来:“这是谁搞的鬼?”

他没有喊叫出来,却听到了类似影片声音效果的不绝回声:“谁搞的鬼?”“搞的鬼?”“鬼……鬼……鬼……”

那天他吃了强力安眠药片。碧云病重以后,他更加确认,碧云病中的那个样子,纯粹是那个桃花的克隆,那个叫他“小孩”,给他吃杂拌儿的桃花。他身上阵阵发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