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29

第29章 姓氏,流淌在名字中的家族血脉

李:“李”中有理,有理一切都能通

李,李果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中,舜帝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有几个得力的助手,“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李”是法官、狱官,专门的司法官员。在甲骨文里,目前尚未发现“李”字。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的“李”字当推战国印里的古金文,是上“木”下“子”的结构。但是在战国时代的“李”字却是左“子”右“木”,不是今天的形体。“李”字在中国文化中简直可以称为一种姓氏文化现象。它在古人看来是由“十”、“八”和“子”构成,简称“十八子”,所以李唐王朝的皇帝有时候会被叫作“十八叶天子”。

“李”与“理”同音,在上古通用,据说老子的祖先因为做理官,所以便以官为氏,姓“理”了。至于“理”氏怎样改为“李”氏,流传有两种说法。其一,商纣时,皋陶的后裔理徵因直谏获罪,被纣王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为感谢救命之恩,同时也为逃避追杀,遂改理姓为李氏。其二,老子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以李为氏,叫作李耳。周之前没有李氏,自从老子改姓,这才有了李姓。按照这个说法,李氏是始于李耳的。

“李”的前身是“理”,“李”从理来。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说的“理”,既指为人处世的道理,又指宇宙自然的规律。不但要在为人处世上通情达理,还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掌握了这样两种“理”,无论做什么,都会无往不利。

秦:强“秦”覆灭,后人当以史为镜

秦,禾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人有诗说:“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说大奸臣秦桧。秦桧以一句“莫须有”害死了岳飞,几百年来人们对他恨之入骨,给他铸铁像,跪在岳飞的坟头。而自从秦桧以后,人们就不再用“桧”字命名,甚至有姓秦的人到了岳飞的坟前,也会因为自己的姓氏而愧疚了。因一人之罪而使天下同姓者垂头丧气,秦桧可谓“千古第一人”。

秦,是个会意字,由“午”“双手”“二禾”三部分组成,它的意思是有这样一块地方,很适合农作物生长。《说文解字》里说:“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说明在很早以前,秦川古地,农业就已经相当发达,以种植“禾”这种农作物为主。

作为姓氏,秦姓源自嬴姓。据说皋陶的后裔非子善于驯马,周孝王封其为秦地首领。后来,非子后裔秦庄公屡立大功,其子秦襄公又因讨伐西戎、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诸侯。到了襄公的时候,正式建立秦国。之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到了嬴政时,秦终于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秦亡后,其王族子孙都以国名为姓。这是秦姓的最大一支。

据说,秦国的“秦”字原写作“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甚至改革到自己的国号上,认为原来的国名很别扭,因此想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字来作为国名,就像后来的武则天那样。他问部下,自有生民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大臣答曰:自开天辟地,古人的功过是非都记载在《春秋》一书里。秦始皇听后,认为自己德比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称自己为“皇帝”;还认为自己是千古一帝,就以“春”“秋”各一半定国号——新帝国便以“秦”字作为国号。

秦始皇建国后,刑法苛酷,民怨沸腾,结果二世而亡。将秦朝推翻的项羽,仍然崇尚武力,不施行仁政,又很快灭亡。杜牧针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总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又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解释,便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很容易重蹈覆辙,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要求我们多了解历史,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演前人的悲剧。

吴:正确处理“人”与“天”的关系

吴,姓也,亦郡也。一旦吳,大言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据学者说,金文里的“吴”字,左边是“大”字,也就是“人”的意思,右边的部分很像陶器,整个字像一个人肩扛着陶器的形状,表示制作陶器的意思。“吴”字的小篆是承金文而来。按照许慎的观点,“吴”是姓氏,但又有“大言”的意思。所谓“大言”,就是一个人在那里大声喧哗。《诗经》里有“不吴不扬”的句子,意思是不喧哗不傲慢。

关于吴姓的起源,有说是以吴国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徙,到了周原,建立了周部落,他就被称为周太王。太王有三个儿子,“谢公最小偏怜女”,太王也一样,偏爱小儿子季历,非常想将位子传给他。他的两个大儿太伯和仲雍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决定让贤,并一同南下荆楚。他们给当时还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被推为君长,号称句吴。周武王灭商后,仲雍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为吴。此后一路发展,到吴王梦寿时,后裔分化为两支,一支继续有志于当世,出现了不少有名的国君;另一支布在草野,子嗣繁盛,构成了吴姓人的绝大部分。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国,周太王的子孙们便以吴为姓。

“吴”字作为一个姓氏,是一部“字史”,记录了从黄帝到吴国灭亡的历史。不过是由于偶然的机缘,太伯和仲雍从中原南下荆楚,将黄帝的血脉传播到了南方。华夏民族就像蒲公英一般,飘落何处,就地开花。谁能想到,在中原的一些公子王孙,与南方的诸多庶人平民,拥有共同的血脉呢?偶然的因素,有时在历史中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吴”字的本意是口出狂言,将嘴巴搁置在“天”之上,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狂妄。人类可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利用自然,但是试图呼风唤雨,对自然发号施令,却是不合情理的。人要正确处理与“天”的关系,不是逆来顺受地接受自然的压迫,也不是狂妄自大地以“口”灭“天”,而是要与自然交流,与自然和谐相处。

刘:“文”艺之心与“刀”剑之勇,缺一不可

刘,刀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刘”字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里未曾见,金文里的“刘”字大概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说文解字》里以“金”为意,以“留”为音,本来的意思是斧钺一类的兵器,“刘,刀也”,由此派生出“杀”、“征服”、“凋残”等意思。

这个形声字以后不断演化,到了西汉初期,其右边已经从最初的“又”变为立刀旁了。到了东汉,“刘”字以“卯”、“金”、“刀”三个部件组合成了繁体的“刘”字。但是笔画繁复,书写不方便,所以宋代以后民间出现了简体的“刘”字,为今天的简化汉字所采用。

刘姓主要有两支,一支是陕西刘姓,一支是河南刘姓。陕西的一支是来自祁姓,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被分到刘国,其后代的子孙便以国为氏,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河南刘氏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刘”字的演化过程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汉字演化的共同特点——向“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向进化。所以,“刘”字由最初的非常繁复的结构,逐渐简化,成为如今的“刘”字。第二个特点是“刘”字本身独有的演化特点。它的构成里本来含有“金”“刀”,本是一种兵器,充满杀伐之气,演化成简体的“刘”后,虽然还有个立刀,但一个“文”字却将其杀伐之气冲淡许多。

“文武双全”,文者可如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武者可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与追求。想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人须“文武双全”,既有文人的文心,又有战士的剑气。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大业,将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纷呈。

郑:“郑”人买履,不变则不通

郑,京兆县。周厉王子友所封。从邑奠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朝时有一位大学者,他家里的奴婢都读书。有一次,一个婢女犯了错,惹得大学者发怒,大学者便训斥了她几句。但是她为自己辩解,惹得大学者更加愤怒,就把她拖到了泥中。这时另外一个婢女走了过来,看见这一幕,就问泥中婢女:“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这位大学者就是郑玄。郑玄可称为郑姓中最大的学问家。

因为这个含有“耳朵”的姓,还有了一个笑话。说有个文书,写字时常混淆结构,把字写错。有一次把陈字的“阝”写在右边,被长官打了二十大板。于是文书误以为凡是“阝”都应当在左边,书写郑字时就将“阝”放在左边,不料又被责打二十大板。后来,有个姓聶(聂)的人托他写张状词,文书大声叫苦:“我因写两个‘耳’字(偏旁‘阝’),一连被打了四十大板,你有三个耳,若是给你写状词,岂不要送掉我的性命?”

“郑”作为姓氏,其来源据说是出于姬姓。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弟弟姬友于“郑”,建立了三等诸侯国。姬友即是郑桓公。郑桓公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他的儿子郑武公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帮助其巩固了东周政权,因此被封赏了一块新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从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后来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遗族散落在河南诸地,为了纪念故国,纷纷改姓为郑。

郑人买履这个成语,讲的是一个郑人买到的鞋太小,于是就把自己的脚削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却也让人看到了一个死板的人。《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生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突破定式思维,才能让一切都变得更容易、更简单。林肯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况的事情。”从那个已经约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来,别让那个已经量好的“尺码”,成为前进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朱:善待生命是最大的爱

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对“朱”的解释是说,朱字的本来意义并非红色,而是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即赤心木。据古文字学家解释,有一种“合体指事”的文字,兼有象形和指物的特点。从朱字的构成中可以看到,朱字由一个“一”字和一个“木”字组成,“木”是象形,像树木;而“一”则是象征树心。

在图腾崇拜时代,先民中的一支曾把赤心木作为氏族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氏族叫做“朱”氏族,并得到了后代的继承以及周围氏族的承认,于是“朱”姓就此产生。

据考证,古代的朱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朱”,或者“朱方”,由于我国盛产赤心木的地方是华北地区,所以有人推测,最早的朱氏应该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根据后来的一些史料,如《路史·后纪》、《续汉书·郡国志》,以及甲骨文的一些材料,可以推知远古朱人直至商代有一部分居住在河南境内,于是朱姓在河南便成为一大郡望。

“朱”,原本是一种红心的木头,大概后来那颗“红心”越来越被关注,所以“朱”字就衍生出“红色”的意思。由于古代的朱砂一类的颜料很贵重,一般人家不准使用,所以叫富贵之门为“朱门”,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个字到了明朝,就达到了无比尊荣的地步,“朱”字成为国姓,成为“天下第一姓”。

最初的“朱”字指“赤心木”。因为这种红心树木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人们就以这种树木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完全可以也十分有必要与之建立起“和睦相处”的关系,如古书所说“斧斤以时入山林”。不滥砍滥伐,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起码别让它们在我们的眼前失去生命。

季:百两黄金不如“季”布一诺

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中季姓本来自李姓,说是不知道何年何月,一个姓李的人在朝廷上得罪了皇帝,皇帝要将天下李姓满门抄斩。当一队官兵来到一个李姓乡村,将全村的男女老少都集中起来,准备斩尽杀绝的时候,一个人突然说:“这个村子里的人不姓李,是姓季,你们杀错了,我们要告你们。”那些官兵半信半疑,于是挨家挨户去看各家的祖宗牌位,上面果然都写着“季”字,他们只好释放了这个村子里的人,全部撤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的人听说皇帝要抄斩天下姓李的人,就在头天晚上将所有的祖宗牌位上的“李”字上加一撇,“李”姓就成了“季”姓。“季”字和“李”字长得太像了,所以后人才编造出了这样的故事。

“季”在古代,有一个排序的功能,就是以伯、仲、叔、季指兄弟之间的排行,其中“伯仲”指排行在前的,“叔季”指排行在后的,而“季”又是指排行第四或年纪最小的、最年轻的。如《诗·召南》:“其谁尸之?有齐季女。”其意思是:祭祀由谁来主持呢?是一个美丽的少女。

“季”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禾”,指禾苗,下部是“子”,本指婴儿,这里是幼小的意思。“季”由“禾”和“子”两字构成,本义是幼禾,即幼嫩的禾苗。《说文解字》认为:“季,少称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这里的“少称”就是年纪最小者的称呼,自然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

古语有云:“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诚信的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诚实守信、信守诺言是一种美德,更是为人处世之本。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同失去了比千金还宝贵的东西。

尹:治病与治国可以融会贯通

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远古帝王少昊金天氏有子名殷,担任工正官(掌管百工和经营手工业的官),被封于尹城(今山西隰县东北)。后来,殷的子孙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姓尹。

关于“尹”这个字的含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甲骨文的“尹”由手和一竖组成,这一竖表示“事情”,手与事结合便是“掌握事情”,表示“治理”的意思。一说“尹”字左边的竖是一管笔,以手(又)拿笔表示以文治事,还是“治理”之意。又一说“尹”边的一竖是上古用来作针刺疗法的“针”字,“尹”便是用手拿针作刺疗的形状。由于是治病,于是引申出“治疗”、“管理”之意,而用针者就成为后来的治理者——“尹”。

上面三种说法,虽然有些差异,但都以“治理”为基本含义,所以古籍上说:“周公尹天下者,治天下也。”古代对官统称为“尹”,商周时代辅助君王的官叫“尹”,春秋时楚国的长官多叫“尹”,汉代也称“尹”,元朝的州县官也称“尹”,就连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有“道尹”这种官呢。

古代读书人大多有个追求:不为良臣,就为良医。总之目的都在一个“治”字,要么谋划庙堂,为治世之能臣;要么悬壶济世,为救人之良医。司马迁认为,人穷则返本,如果在仕途上穷途末路,就“眼前无路想回头”,还是返回到“治病”的“本”上来。中国的文化讲究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治国与治病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古代很多学识渊博的儒士同时也是名医。表面上看,治病与治国,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古人却能够找到相通之处,以“望、闻、问、切”的手法来治理国家。善于触类旁通,是高深的智慧的体现,也是我们修炼的目标。

沈:祭神祈福,不如自己打造美好生活

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文》

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准备修城门,这时有一个富商来拍马屁,声称愿意助修城墙。皇帝准奏后,此富商便修筑了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修好后,此富商提出,因为自己助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所以作为荣耀,希望可以由自己犒劳三军。没想到朱元璋却动了怒,说:“此人匹夫一个,竟敢犒劳天下军民,杀。”幸亏马皇后求情,富商才免于一死,被远远地发配到云南。这个人就是明初巨富沈万三,他应该是沈姓名人中最富有的一个。

“沈”字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左右两边是河道,中间是戴着枷锁的人,还有水花,意思是将戴着枷锁的人扔到河里。做什么呢?沉水祭神。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有一番演化,河道中间先是牛,后来变成羊,最后成了人。这个字形的演化也反映了历史的演变。这个字中戴着枷锁的人,后来便演变成“沈”字的右半部分,“沈”字由此产生。

作为一个姓,沈姓来源于姬姓。西周初期,大行封建,分封的诸侯国中有沈国,最初受封的国君是周文王的孙子季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产生了沈氏。

一个“沈”字,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历史阶段——将人当作祭品,扔到河里去祭神。不尊重生命,不重视人的价值,视人命如草芥,视杀人如儿戏。这个历史阶段,已经渐行渐远了。生命是最宝贵的,如果没有生命,一切都会丧失意义。我们不但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也要尊重自己的生命,积极生活,热爱生命,努力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吕:“吕”武操莽,知世论人才能更客观

吕,脊骨也。象形。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战国末期,吕不韦是个非常成功的商人,经商而至巨富,并且慧眼识人,一见秦异人而留下千古名言:奇货可居。后来做了秦朝宰相,在政治上又爬到顶峰。不仅如此,他门下有食客三千,他集合他们的力量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在文化上又做出巨大贡献。但他又是一个失败的人,最终被赐死,不得善终。

“吕”字的甲骨文是由两个方块形的“口”组成,表示人或动物的脊椎骨一块接一块地连成一串。金文则由甲骨文的方块变成了准圆形,这样一变更像脊椎骨的形体。小篆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两块脊骨之间加上一条短竖线,使一块一块的脊骨紧密相连,看上去更像一串脊椎骨。

许慎根据小篆的形体,认为“吕”的本意是一串脊椎骨,脊椎骨贯穿脊背,是身体的“顶梁柱”,所以说太岳是大禹的“心吕之臣”,因而被封为吕侯,其子孙也以吕为氏,世代繁衍下来。另有一些学者认为,“吕”字的意思来源于一种图腾信仰,其图腾物就是一种黑羊,在魏晋的时候被称为“山驴”,在先秦时被称为“闾”或“闾侯”。

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吕姓人物为数不少,有吕布、吕洞宾、吕留良等,能与之齐名的女性中,不得不提吕雉。

一个“吕武操莽”,将中国历史上的四个人概括其中:吕雉、武则天、曹操、王莽。他们被指为窃取政权的国贼,但在历史的洪流之中,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应该更客观、更全面一些,也要看到他们的历史功绩。从个人好恶中跳出来,知世才能论人,而不要像那些摸象的盲人一般,只道出其中的一部分。

唐:让理想照进现实,不要抱着白日梦荒“唐”度日

唐,大言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甲骨文的“唐”,是个会意字,上面是“庚”,是扬谷出糠的风柜,下面是“口”,是放在庚下承接谷米的盛器。这个字,古音读“汤”,商代的甲骨文卜辞里,多用来作地名,也用作商代的先王“成汤”的“汤”。商代之前有夏代,夏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有尧舜之世。这个字,被汉朝的儒生们赋以“大言”的意思,也就是“吹牛皮”。为什么“唐”会成了“吹牛皮”呢?大概是由于“唐”是扬风吹糠的意思,由此引申出“吹”意。

唐这个姓,据说是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

李世民辅佐父亲李渊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上皇帝之后,文治武功,无与伦比,至今仍为人称道。所以海外华人常常把自己叫作“唐人”,华人聚居之处叫作“唐人街”,穿的衣服叫作“唐装”。一个“唐”字,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姓氏”。

这个让所有华人引以为傲的“唐”字,也有令人不敢苟同的另一面,诸如荒唐。人世间总是会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之事,如古人相信有长生不老之术,历尽千辛万苦想要得偿所愿,到最后还是一场空。这些无稽之谈多数来自人的美好愿望,当这种愿望成为一种强烈的要求时,人们便相信可以梦想成真,于是便有了一些荒唐的举动。从荒唐美梦中醒来,正视现实,认真地生活,才能让有限的人生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