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32

第32章 妙语荟萃,咬文嚼字辨真义

《论语》无“此”:想要悟道,就要学会低头

此,止也,从止从匕。匕,想比次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私访,遇到一个孩童。乾隆问道:“读过《论语》吗?”答曰:“读过。”乾隆意欲考考这个孩童,当即指着墙上“此巷不通”四个大字问道:“你认识这些字吗?”孩童说:“只认识三个字。”“哪三个呢?”“‘巷——不——通’,头一个字不认识。”

乾隆颇觉意外,进而问道:“既念过《论语》,怎么不认识头一个字呢?”孩童沉思片刻,满怀信心地说:“《论语》里‘不’字有好多个,‘通’字只一个,‘巷’有两个,就是不见头一个字。”随后,孩子将《论语》中含这三个字的句子流利地背了一遍。乾隆见孩童背诵得如此流利,深为诧异。

回京后,乾隆找来《论语》,认真地查阅了数遍,“不”字随处可见,“通”字确实只有一个,“巷”也只出现两次,“此”则杳无形迹。

次日上朝,乾隆面对满朝文武,问道:“众位爱卿,你们说《论语》中有没有‘此’字?”大臣们异口同声:“哪会没有‘此’字呢?这是个极为普通的字啊!”乾隆显出不悦的神色说:“大家都回去查查,谁若在《论语》中找出‘此’字,官升三级!”大臣们煞费苦心,谁也未能查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挑好的榜样学,遇到坏的人和事就比照自己,看自己有没有,没有则罢,有则改之。孔子从未强调师长的年龄问题。故事中的孩童,对《论语》甚至比朝廷满腹经纶的大臣更熟悉,他的认真的精神,叫人不得不佩服。

诗僧布袋和尚曾曰:“低头方见水中天。”意思是低下头来便能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日本有一位禅师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只有低下头来。”成熟的稻子,总是低垂着头,人也一样,要想认识真理,就要谦虚,把头低下来。

林则徐改对联:谦虚谨慎终成事业

况,寒水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林则徐的女婿沈葆桢是道光年间进士,颇有才华,做过监察御史、知府等。后来加入湘军幕府,做了江西巡抚。他年轻有为、仕途顺利,因此有些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他曾写过一副咏月对联:

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联意是说,一钩弯月已足以照亮大地,不再需要明月满辉。后来,这副对联让林则徐看到了,就将下联中的“必”改为“况”,成为“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只改一字,更有深意,将自高自大的口吻转变成了凌云壮志。沈葆桢明白了岳父的苦心,心中十分愧疚,立誓痛改前非,谦虚谨慎,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恃才傲物、自以为天下无敌的人,只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从来不会注意别人。天下之大,能力超过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一个人纵有天才的头脑和能力,在许多事情上也不一定做得比他人好。须知骄傲自满使人落后,谦虚谨慎则可以帮助一个人低下头来,学习更多的东西,能力提高得更快,为成就一番事业做准备。

梁启超巧用词语: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

——《周易·系辞上》

清朝末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过生日。维新派为了宣传新政,扩大影响,在北京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各界人士赠送的寿联不少。其中有这样的一副:“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各是“有”和“为”,恰是康有为的名字。这是顽固派故意引用《四书》中“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为贼”两句,以此暗指康有为是妖孽和贼。

维新派人士看后非常生气。当时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不声不响挥笔题字,分别添在上下联的下面,原来的寿联遂变为:“国家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意思、境界大改,众人读罢,称赞不已。

梁启超巧用词语,以顽固派之矛,攻顽固派之盾,当真巧妙。其实任何策略都是为对付别人制订的,策略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须抓住对方的要害。而利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方法,既可以省力,又可以制他人于无形,为自己趋利避害。

“虚字眼”的笑话:传授知识应选择好的形式

虚,太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

——(南宋)张炎《词源》

古时候,一位教书先生给学生讲《论语·学而》篇。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教书先生逐字解释道:“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不,虚字眼;亦,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

教书先生讲完,随即问道:“这几句很简单,你们听懂了吗?”

“听懂了——听懂了——”学生拉长声音回答。

老师听后,满脸笑容,随意指点一个学生说:“你将这些词连起来讲一遍。”

这个学生站起来,摇着身子,晃着脑袋,一本正经地讲道:“孔子说,学习虚字眼,时时温习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虚字眼,高兴的虚字眼。”

用民间的俗语来形容这位解《论语》的学生,就是“听三不听四”。学习最忌讳的是不认真、不分黑白、不辨对错,最终只会不知所云,什么都学不到。反过来再说教书先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老师,非但没有把学生教明白,反而使其更加糊涂。身处教育岗位的人,应当消除自我中心的意识,将心比心地体会他人的感受,以他人能够接受的形式传授知识和经验。

添“者”加“而”:集思广益会收获新的启发

者,别事词也。

而,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宋代的范镇,曾与著名文学家宋祁同赋《长啸却边骑》。范镇诗成后,宋祁见他破题为“制动以静,善胜不争”,惊叹其妙,但是,宋祁还是提出了一点意见:“你写的赋好极了,只是破题两句缺少顿挫的功效,每句内各添一个‘者’字怎么样?”

范镇高兴地接受这个建议,于是将破题两句改成:“制动者以静,善胜者不争”。

北宋重臣韩琦,官至宰相,名重一时。神宗即位后,韩出判相州,建“昼锦堂”,欧阳修为之作赋,开头一句说:“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韩公喜得此记,十分欣赏。

过了几天,欧阳修派人另外拿来一篇《昼锦堂记》,说:“前篇有不妥的地方,可换这篇。”韩公再三玩味,觉得新篇和原篇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仕宦”和“富贵”的后面各添了一个“而”字,使得文字更为流畅。

两个故事里提到的句子,经过修改,产生了绝佳的效果,使文章变得更加完美。其实平时在生活中,人们常有思绪堵塞、头脑混沌的情况,与其在那里闭门造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想破头,不如到外面走走,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虚心请教他人,这样就会使自己获得许多新的启示。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虚心。

将军改对联:“掩耳盗铃”只会欲盖弥彰

掩,敛也。小上曰掩。从手奄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吕氏春秋·自知》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大败。为了掩人耳目,清政府把“逃跑将军”陆军统帅卫达三押回北京,在菜市口砍了脑袋。

当时驻守榆关(山海关)的刘坤一,虽有10多万人马,却假装生病,躲在城里,不去增援。其实,他对战争失败也有责任。北京有个读书人知道事情真相后,写了一副对联:

卫达三呼冤赴菜市

刘坤一托病卧榆关

刘坤一知道了,又气又怕:这要是传进宫里,让皇上、太后知道了,脑袋还不得搬家吗?于是,找来心腹幕僚商议。这幕僚眼珠一转,有了主意。

第二天,这幕僚把对联改了三个字,呈上让刘坤一过目:

卫达三呼冤赴菜市

刘坤一拼命出榆关

刘坤一看了十分满意,让人刻印几万份,带到北京,四处散发,刘坤一一下从怕死将军变成了拼命英雄。其实,这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做贼的人,欺骗得了自己,欺骗不了别人。一个人做事时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什么都不顾,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非但不知悔改,还欲盖弥彰,早晚有一天会被人发现。行得正、坐得直、光明正大的人,不但对待任何事情都能处变不惊,而且会受命于危,即便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业,其人格的高尚也会受人敬佩。

用“大厦”换“厦大”:关心教育事业也是爱国

厦,屋也。从广夏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陈嘉庚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将一生积累的资产都用在兴办学校上。他不仅在国内创办了享誉海内外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资助了近百所学校,还在海外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

20世纪30年代初,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陈嘉庚先生在南洋的生意也大受影响,但他对厦门大学的援助有增无减。为此,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三座大楼。当时人们称赞陈先生是:“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从“大厦”与“厦大”词序的颠倒和两者的取舍,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位爱国华侨的高度赞美。改用别的词句,恐怕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此外,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汉语、汉字的魅力。

古人曾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个人的爱国之情,与其地位、身份无关。陈嘉庚作为华侨,关心祖国的教育事业。人一生不能只追求功成名就,更要追求高尚的人格精神,这是人获得尊严的最根本途径。

禽兽不如:阮籍暗讽弑母之子

禽,走兽总名。从厹,象形,今声。

兽,守备者。从兽从犬。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晋书·阮籍传》

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阮籍与嵇康、向秀等七人合称为“竹林七贤”。

在他担任步兵校尉的时候,一次,朝廷接到一件凶杀案的奏报,说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把自己的母亲杀了。

“哎。把父亲杀了还可以,怎么能够杀死母亲呢?”阮籍禁不住大发感慨。

此语一出,朝中大臣非常惊诧,魏文帝也很纳闷,不解地问:“杀死父亲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你怎么说可以呢?”

“禽兽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死父亲,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死母亲则连禽兽也不如呀。”阮籍答道。

现在用“禽兽不如”来形容一个人,表示这个人连最普通的情感都没有。人言草木知秋,花花草草为春生秋败而感慨,人如果毫无情感可言,就连草木也比不上了。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是情感动物。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人们应该加倍珍惜的,它们共同铸成人类生存的坚强后盾。失去它们,人就孤若无依,无法快乐的生活。

先生对秀才:骄傲自大终会受辱

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车,舆轮之总名。夏后的奚仲所造,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宋江听罢,扯定两个公人说道:“却是苦也!正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明)施耐庵《水浒传》

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

——(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庄子·天下篇》

从前,一个村子里有一位能诗善文的秀才,很有名气。一天,村子里的学堂新来了一位先生,自命不凡,决心要和秀才比个高低。

大年初一,秀才刚拉开门,就看见有人在他的门口贴了一副红纸对联。上联写着“福无双至”,下联写着“祸不单行”,横批是“倒霉一年”。秀才想了想,知道是学堂里那位先生送给他的礼物,当下就取出笔墨,在上下联和横批后分别加了几个字,就高高兴兴地拜年去了。

那位先生假装给村里一些有名望的人拜年,顺路看秀才的笑话。他路过秀才家门口时,留神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秀才一共加了十个字,就改变了对联的全部内容。上联成了“福无双至今晨至”,下联成了“祸不单行昨夜行”,横批成了“倒霉一年享乐终生”。那位先生气得直喘粗气,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正月十六,学堂开学了。先生刚醒来,就听见门外有几个学生在念对联,不时发出笑声。他心中一惊,急忙披衣起床,走出门来一看,不知是谁把他大年初一贴的对联,全改了。他原来的上联是“才高八斗”,下联是“学富五车”,横批是“为人师表”。现在被改成了“才高八斗斗斗不满,学富五车车车皆空”,横批成了“为人师表表里不一”。先生知道是秀才回敬自己的,心中惊服不已,自思不是秀才的对手,当下就提上酒壶,到秀才家里给秀才赔礼道歉。此后,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嘲笑别人的时候,先要审视自己。学堂先生自命不凡,耍小聪明讽刺别人,结果反辱自己,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道家学者葛洪曾言:“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谦虚不但能让人不断在学习上受益,还能够收拢人心;而骄傲自满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去依附,甚至因为骄傲自大而使自己受辱。足见谦虚是人生中不可少的品德。

“而”、“了”滥用:局限视野必做井底之蛙

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

而,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从前,一个考生的试卷上用了很多“而”字,多有不妥之处。考官便批示道:“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意思是:“应当用‘而’的地方却不用‘而’,不当用‘而’的地方却又用了‘而’,从今以后,停止乱用‘而’,停止乱用‘而’。”

旧时有个私塾先生,虽饱读诗书,却不太通事理,是个迂夫子。他的门生中,有个人写文章时爱用“了”字,塾师每读其文,总嫌啰唆。有一次,这学生撰写一文,虽然不长,却用了五十多个“了”字。塾师一边批改,一边摇头。改毕,难以心静,于是写了一个批语:“你用的‘了’太多了!‘了’快被你用光了。为了不把‘了’用了,今后不要用‘了’了!”

后来,一位游学先生见了,又写了一个总批:“师用‘了’,生用‘了’,‘了’多的毛病怎改了?别改了,别改了,反正‘了’字用不了。”

一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但用得烂了,就成了文章最大的败笔了。一个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巧妙施为,能将事情很好地解决,但要是每次都用同一个办法,必然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其失败实属自然。所以人们要懂得求实创新,不能总是局限于一定的视野,坐井观天,以免贻笑大方。与此同时,第二个故事也表明了一个道理,在挑剔别人错误时,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

徐文长讽吝啬鬼:临财不苟得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从前,有个鱼行老板,为人贪婪吝啬,整天想着占人家的便宜。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蜡烛头”。

鱼行老板自己没有读过书,却羡慕读书人。他让儿子去读书应试,希望儿子有朝一日也做个大官。这样,他就不用开鱼行,可以在家做老太爷,享一辈子清福了。

后来,他的儿子果然考中了秀才,他高兴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他特地跑到徐文长家里,硬缠着徐文长给他题一个雅号,给儿子的书房定个室名。徐文长没法拒绝,思索了一会儿,就给他题名“海山先生”,给他儿子的书房题名“衡玉山房”。鱼行老板拿了这两幅字,兴冲冲地走了。

大家看到鱼行老板的雅号和他儿子书房的室名,个个都说这两个名字取得文雅极了。不久,徐文长的几位好朋友,特地跑到徐文长那里去质问:“文长兄,你又不是不知道鱼行老板的为人,为什么把他的外号和他儿子书房的名称取得这般体面呢?”

徐文长回答道:“那外号和书房的名称,取得并不体面呀。”

朋友们诧异地问道:“那你为什么要用‘海山’、‘衡玉’这些字眼呢?”徐文长笑着回答:“我替他题的‘海山’两个字,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你们只要看祝寿的那两支蜡烛上写的金字就会明白,一支是‘福如东海’,一支是‘寿比南山’。人们做寿点寿烛,点到后来,只剩了蜡烛头的时候,岂不是一边只剩下一个‘海’字,一边只剩下一个‘山’字了吗?至于那‘衡玉山房’,也并不见得有什么雅,你们不妨把‘衡玉’两字拆开来看看。”

那几位朋友听了徐文长的话,想了一想,把“衡玉”两字拆开来,原来就是“鱼行主”三个字。再把上面的意思连贯起来,就成为“蜡烛头鱼行主”。大家一会意,都笑痛了肚皮。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分省吃俭用,就是吝啬了。鱼行老板“蜡烛头”非但吝啬,还爱附庸风雅,难怪会被人讽刺。贪婪吝啬是蚕食人心的毒虫,长期抱着这种心态,只会变得越发卑劣,毫无人格可言,因此,人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临财不苟得,取财有道。

酸秀才言“之乎”:长篇大论不如一语中的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文莹《湘山野录》

从前,有个秀才自命不凡,爱在众人面前卖弄学问,说起话来,总是“之乎者也”不离口。

有一次,秀才的母亲对他说:“你舅舅病得严重,快去看望一下!”秀才满口答应,并立即起程前往。

不多时,秀才就到了舅舅家,他来到床前,看了看说:“舅舅有病我才知之。”

舅舅躺在床上,听后感到十分刺耳,不加理睬。

秀才见舅舅默不作声,怕他没听清楚,便提高嗓音说:“舅舅,进粥乎?进水乎?”

舅舅又懒于回答,也不看他,干脆闭目养神。

秀才见此情景,弯下腰来仔细盯着舅舅,叹息道:“声色不动,莫非是要死者?”

舅舅一听,火冒三丈,顺手抄起枕头,向秀才扔去,呵斥道:“混账,你来干什么?莫非要卖弄斯文气死我不成?赶快滚出去!”

秀才抱头而逃,边跑边喊:“哎呀呀,一枕飞来好险也!”

达芬奇曾说:“人有很强的说话能力,但是他的大部分话是空洞的,骗人的。”语言上的修饰固然赋予言辞以优美的形式,但是言辞本身毫无用处的话,也不过是废话而已,让人听起来反感。真有特殊见解的三言两语,比起不痛不痒的长篇大论,实在可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