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敏捷,不要“鼠”目寸光
穴虫之总名也。象征,凡鼠之属皆从鼠。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中国的民俗中,有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关于老鼠的,这一天是正月二十五。每年到了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自家的生活带来隐患。
科学研究发现,老鼠在第四纪冰川期就已经存在。在我国汉字的发展历程中,“鼠”字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鼠”字早在甲骨文时期便已出现。小篆的“鼠”字和甲骨文中的形体相似,看上去都像鼠的侧形,上半部分像鼠头,突出了它的牙齿(这也许是因为老鼠最厉害的一招就是用牙齿咬东西吧);下半部分像鼠的足、腹、尾,像一只小老鼠张着嘴在咬东西。经过之后的线条化与方形化后,发展成为今天楷书中的“鼠”字。
“鼠”原是穴居兽的总称,后来专指老鼠。现在的一些动物名称如貂鼠、獾鼠等都称“鼠”,就是其作为总称的例证。提到老鼠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它是盗粮能手,它总是与人类争食,因此人类对老鼠有很大的禁忌心理,去贬低它、唾弃它,如“鼠辈”、“鼠子”,是用来蔑视、辱骂别人的词。“鼠目寸光”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成语“鼠窃狗盗”是指小偷小盗,“鼠肝虫臂”则是比喻微末卑贱。
“鼠”作为十二生肖之首,与人类的关系非比寻常。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许多人鼠相提并论的例子。《诗经》里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里,鼠还有皮,人却不要脸面,人不如鼠。《诗经》里《硕鼠》篇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把统治者比做大老鼠,使其贪得无厌的嘴脸跃然纸上。《七侠五义》中把五义士都冠之以“某某鼠”的雅称,则是对老鼠的机灵、敏捷推崇备至。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就连民风民俗也是如此。民间有许多有关老鼠婚嫁的故事,而且场面与人无异。浙江东南部的方言里,把两个女孩子在一起叽叽咕咕说悄悄话说成是“像老鼠嫁女一样”。
“鼠”如同它在十二生肖中所排的位置一般,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鼠时而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因其贪婪、狡诈的本性,也因其胆小懦弱与目光短浅;时而成为被推崇备至的灵兽,因其精灵善变,《猫和老鼠》中聪慧敏捷的老鼠已成为典型的代表。
让我们摒除鼠的狡诈、胆小、目光短浅,而留下鼠的机灵、聪明、敏捷,这样,鼠仍然是可爱的。鼠正是由于机灵敏捷,才能一代代地繁衍下来,几乎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这正是适者生存的最好写照。
“牛”是勤恳的化身,不求回报地付出
牛,大牲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养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研究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就已有牛存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便已开始饲养家牛。由于牛力大而温顺,古人常用牛来耕地或载物,牛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出土的一个商代鼎身上,有些图腾时代的徽号文字,其中,有个“牛”字,是个牛头。先民以牛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处——牛头的形象代替全牛,使人见局部即知整体。这个牛头弯角、横耳、圆眼、宽鼻孔、大嘴巴,牛的典型特征全部汇聚其中,构形精到、传神,而且还富于装饰美。后来,人们为了书写的方便,把牛头从轮廓化实化、瘦化了,但牛头的形象依然看得出来。
“牛”这个象形字,进入文字阶段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字发展到甲骨文阶段,已变得线条化,描绘的是牛头的正面形象,上部两侧向上弯的是牛角,下部两侧向上斜的是牛耳,中间的一竖是牛面。金文将牛耳拉平,小篆以后逐步楷化,一直发展到现在楷书中的“牛”字。
“牛”的本义为用于耕种的反刍家畜。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为人类终年辛勤耕地、拉车,任劳任怨,古人常用牛来比喻任劳任怨的人,因而有了“孺子牛”的说法。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人们常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古代,人们常将“牛”作为祭牲,古人认为“牛”是最能娱神之物,文献中有许多古人以“牛”为祝祷祛病之物。除此之外,“牛”后来还派生出许多的引申义来,如“牛性”(喻倔强)、“牛毛”(喻多)、“牛饮”(喻狂饮)、“牛鬼蛇神”(形形色色的坏人)等。“牛”字除了本身可以独立使用外,还可以做偏旁,汉字中凡从牛之字都与牛、牛属动物及其动作行为有关,如牧、牟、犁等。
“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首诗中的名句,这是对“牛”最恰当的阐释,而鲁迅先生又何尝不是一头在中国文化的田地中辛勤耕耘的“牛”呢?他寿命并不太长,只活了56岁,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三部小说集、十几部杂文散文集以及翻译文集等将近千万字的文学遗产。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当我们有能力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的时候,又何必一定要以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自己的付出呢?不妨做一次甘愿俯首的孺子牛。
“虎”是百兽之王,威武勇猛
虎,山兽之君。从虍,虎足像人足。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如今,那些令人胆战心惊的“百兽之王”,那个曾经被狡猾的狐狸利用的凶猛动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长年生长在保护区里,它们的凶狠已不复存在,与“虎”字最初产生时的意义也相去甚远了。
“虎”的历史,至少也有三四千年。原始时代,威胁我们祖先生存与发展的猛兽之中,便有“虎”。《说文解字·虎部》:“虎,山兽之君。从虍,虎足像人足。象形。”对于这“山兽之君”,先民早就熟悉了它的习性,所以很早就创造了“虎”字。图形文字和甲骨文的“虎”像一只侧面虎的形状,以最简洁的线条把虎的形貌特征勾勒出来:大头、圆眼、巨口、锐齿、钩爪、卷尾、斑纹,样样俱全,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现了“虎”凶猛无比的样子,是个纯粹的象形字。
发展到后期甲骨文时,开始线条化,字的形体也大简特简了。到金文时,“虎”字的构形变化更大,虽然巨口、卷尾依稀可辨,但已渐失虎形。到了小篆时,“虎”又进一步讹变,所有虎的特征完全消失,尤其是“虎”字的下部,卷尾竟讹变为“几”了。发展到汉代隶书时,“虎”字已完全笔画化。至于楷书,则是从小篆的形体演变过来的。
“虎”的本义就是“老虎”,是传说中的“百兽之王”。《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民间也有俗语:“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可见,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虎”便是动物界的“大王”。因其威武勇猛的形象,又派生出了不少的喻义。港澳地区曾风行过惊蛰日“祭白虎打小人”的习俗,之所以称“白虎”,就是因为人们认为白虎伤人最厉害,因而把“虎”作为害虫、猛兽的代表。“虎”可以用来形容威武勇猛,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虎在古代被人视作神兽,有镇邪驱鬼、保佑平安的作用。民间常将它用于小儿的“虎头帽”、“虎头鞋”、“虎枕”以及其他虎形的玩具上。小孩满月时,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古代还有一种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称“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右半存朝廷,左半授予率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必须持符验证。
“虎”在中国文化中一度被视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虎是森林之王,它前额的花纹也被巧妙地认作“王”字,象征着统治。虎是威严和勇敢的代表,因此,虎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敬畏。战争时代,它被认为能驱赶邪恶,所以,战士的盾牌上也常会出现虎头,用以震慑敌人,在百姓家中,虎面也会被挂于墙上,正对大门,用以驱走恶魔。虎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乐观、英勇的,在古代,每到虎年,孩子们头上都会写上红色的“王”字,寓意强身健体。
学习机灵的“兔”子,多给自己留退路
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兔头与头同。凡兔之属皆从兔。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清冷的广寒宫中,孤寂的嫦娥了无所依,唯一能够长久陪伴她的,恐怕就只有怀中的那只白兔了。这个传说因这只兔子的存在而少了些许的寂寞,这只在月亮上捣药的白兔,使原本就喜爱兔子的中国人,对它又多了几分好感。
“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兔”字就如同一只兔子的侧像一般,而到了金文时期,“兔”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之前的侧像变为正面的蹲踞样。在金文的基础上,小篆中的“兔”字逐渐线条化了,之后又经过长期的发展才演变成了现在楷书中的“兔”字。
“兔”的本义就是兔子。兔子有三大特点,一是上唇中间分裂,二是尾短而上翘,三是善于跳跃和奔跑。汉语的一些含“兔”字的词语对这些特点有所反映。如因为兔子上唇一分为二,故称人之唇裂者为“兔唇”;俗语中有“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是借兔子短尾的特点来告诫那些一时跋扈的人是横行不了几天的;以“兔脱”来比喻像兔子那样快速逃脱,极言行动敏捷、迅速。
因为传说月亮上有白兔在捣药,所以,“兔”也成了“月亮”的代名词。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就常用“玉兔”、“兔”、“兔轮”、“兔魄”等作为月亮的别称,如卢照邻的《江中望月》诗中说:“沈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这里的“兔影”就是指月影。元稹的《梦上天》也有“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的诗句,这里的“兔轮”就是指月轮,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兔,它的弱小难免会使人对其产生保护的欲望,殊不知,兔的自保能力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当自己被逼无奈的时候,最起码还可以有一个藏身之处。现代人常用电子邮箱,正如冯谖的狡兔三窟理论,多个邮箱地址,才能保你不“死”。为了保证电子信件的往来通畅,还是像个聪明的兔子一样,多找几个“洞穴”比较保险。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大可不必死钻牛角尖,多一些退路,能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
既要“龙”腾虎跃,又须潜龙勿用
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凡龙之属皆从龙。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物,它善变化、利万物;它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它也是皇权的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的器物也以龙为装饰。这种神物的起源,已经无从考究,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同时,龙也成为华夏民族的代表。
“龙”产生于传说,其字体来源也是根据传说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早在三千多年前,早期甲骨文里便已有“龙”字:有头有角,口大张,并露出锋利的牙齿,还有弯弯曲曲的身子。这跟传说中“龙”的形象是一致的,所以甲骨文的“龙”明显为象形字。这个字在周代早期便已从轮廓化变为实化,脊棘省掉了,龙角、龙身开始变形。到了金文阶段,又在龙背上恢复了三条脊棘。此后的楷书繁体便是在金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到秦汉的小篆时期,已把龙头、龙身讹变为左右两部分结构,“龙”字便基本成形了:一是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于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在“龙”字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俗字里曾出现省掉左旁龙角、龙头,只要龙身和一条脊棘的“龙”字,这便成了今天的简化汉字。
“龙”从产生之初,便是一种神异之物,历代“龙”都是帝王的象征,皇帝均被称为“真龙天子”。不仅如此,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要冠以“龙”字。如“龙颜”,指皇帝的颜面;“龙床”,指皇帝的卧具等。
几千年来,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领袖。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龙是一种尊贵的神物,象征着地位、权力。《周易》里的卦辞中经常出现“龙”字,显示了我们先人对龙的重视。比如乾卦中就有“潜龙勿用”和“飞龙在天”,“潜龙勿用”表示人在事业腾飞之前,要潜心积累,为成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不要在条件没有成熟或实力不足时,就急于去实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飞龙在天”的高远志向,又要有“潜龙勿用”的等待和耐心,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一网打尽隐匿草丛中的“蛇”
它(即“蛇”的异体),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民间有句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国人历来对蛇这种动物没有什么好感,它在地上蜿蜒前进的样子,它口中时不时吐出的血红的芯子,它一张口便可夺人性命的狠毒,无不令人不寒而栗。所以,很多属蛇的人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时,会说自己是属“小龙”的,以避讳令人反感的蛇字。不仅中国人不喜欢蛇,西方人对蛇也有同样的厌恶感。《圣经》故事里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因此,蛇成了基督教中撒旦和魔鬼的化身,始终为人们所唾弃。
太古时期,先民便对这种爬行动物有了认识,所以,在很早的甲骨文里便有了这个字。甲骨文中,“蛇”字的左旁是“它”字,右旁是“行”字的右边,说明蛇是逶迤爬行的。后来,为了方便书写,“蛇”字写成了“它”,“它”在甲骨文里有许多种异体,但都是一条三角头、大眼睛、两腮毒囊突出的蝮蛇的形状。蝮蛇游行迅速,谁被它追上咬着一口,就会有生命之忧。
这个象形字发展到金文阶段,已渐失蛇的原形,但头部还保存了原来的迹象,至于弯长扭曲的蛇体却变得又大又短,尾巴也很短了。到了小篆时,“它”与“蛇”并用。《说文解字》中说:“它(即“蛇”的异体),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又说:“蛇,它或从虫。”可见,当时“蛇”、“它”还没有严格区分开来。一直到隶书里,作为爬行动物的名称的“蛇”字才固定下来,后又变为今天楷书中的“蛇”。
早在太古时代,“蛇”虫出没,便给先民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所以,“蛇”在当时是灾祸的象征之一。“无蛇”就是上上大吉,“有蛇”则大倒其霉。卜辞中就有许多关于“蛇”的占卜,不过此时的“蛇”已经由毒蛇之害引申扩大,泛指一切灾害和不吉之事了。如此危害至深之物,却成为十二生肖之一,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社会生活里存在着阴谋诡计,像草丛中潜伏的毒蛇,时不时地伤害无辜者、打击正直者。只有阴谋被事先探明与揭露,才能保护无辜者与正直者。探明与揭露阴谋的最好方式,往往是打草惊蛇。当你有能力保护无辜者与正直者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利用你手中的“棍子”,将那些隐藏在草丛中的“蛇”,全部驱赶出来,将其一网打尽,以为民除害。
向老“马”请教,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18世纪的法国作家布封在他的名篇《马》中提到:“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机当前而慷慨以赴……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马曾是古代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及仰韶文化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
甲骨文中的“马”都是马的侧视形,就像一匹昂首长啸的马。仔细看一下便会发现,在这个描绘直立马姿的象形字中,马的头、眼、嘴、鬃、身、腿、蹄、尾,样样齐全,先民用简单易懂的凝练手法创造了这个字,使人一望便知是“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然保持大眼、修尾、长鬃的特点,只是简省了一些。小篆中的“马”字,比较规范地描绘了马鬃、马腿和马尾,却把马鬃和马头、马眼连成三横,下部变成四条腿,马尾也变成了秃尾。然而,“隶变”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自从汉隶和楷书繁体把“马”字从古文字的线条化变为今文字的笔画化以后,四条腿就讹变为四点,形象地表现了马这种动物善于奔跑的特征,但“马”的形状已不复存在了。魏晋时代出现了草书的“马”,于是,后来便把这草书化为今天我们所用的楷书“马”字。
甲骨文中“马”字的出现,说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有养马来应用于战争、农耕的习俗。《说文解字·马部》云:“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而“马”字正好体现了“怒”、“武”的性格。所谓“怒”、“武”,即马容易激怒,喜奔驰,具有无视对方、勇往直前的特征。汉字中凡从“马”的字大多与马、马属动物及其动作、功能有关,如驰、驹、骆、骄等。
马是一种很富灵性的动物,在世界所有的人群中,马都很有人缘,甚至到如今的奥运比赛,“马”也是唯一一种与人类合作参与赛程的动物。作为人类的伙伴,它用动作的敏捷和准确来表达人的意愿,它毫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有个成语叫“老马识途”,简洁地传达出马富有灵性这一特点,也阐明了经验丰富的人知道处理事情的方法的道理。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向“老马”们请教,因为他们宝贵的经验将使我们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
及时改错,避免再次丢“羊”
羊,祥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羊”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是温顺、听话、软弱、受欺的象征。无论是“小绵羊”的温顺,还是“替罪羊”的无奈,总给人一种软弱可欺的感觉。羊是一种家畜,自古以来被称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
“羊”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家畜了,它双角往下卷,平顶、大耳、有须,耷拉着又短又扁又平的尾巴。与其他动物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头部了,所以先民便用羊头来造字,以局部代表整体。“羊”从一开始便是一个象形字,在近代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羊鼎”上的徽号文字,便是羊头部的正面特写:卷角、大耳、尖嘴、羊须,全都生动形象地包括在这最简洁的图形里了。在甲骨文中,“羊”字已开始出现鼻梁(中间的一竖),且把双耳变成字中的一横,把羊头拉长,脸面部分也没有了,但还不很注意突出羊角向下弯的特征。金文中,羊角弯少了,羊下巴和胡子变成了“十”字。到了小篆时期,唯一所剩的往下卷的羊角也变直了。隶书的讹变最大,竟把羊角变成“前”字头,下巴变成一长横了。于是,讹变继续,最终把羊胡子和鼻梁变为“羊”中的一竖,变成如今楷书中的字。至此,“羊”的形体已经完全看不出来了。
“羊”的本义就是家畜的羊。由于羊比较温顺,被认为是美好之物,所以,汉字中以羊为偏旁的字均带有美好的意思,如美、善、鲜、羞(原为美味的意思)等。在古代社会,羊在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祭祀和日常生活都跟羊有密切关系。一个人、一个部族获得的羊越多,就越富有。同时,“羊”也如龙、凤一般,被当作吉祥物来看待。《说文解字》云:“羊,祥也。”“羊”就是“祥”。从出土的一些汉代器物上也常可见“大吉羊”三字,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大吉大利”。中国古代,常把皇宫内供皇室人员用的一种小车叫做“羊车”,这里的“羊”也是取“吉祥”之义。“羊车”就像“龙体”、“御笔”等词一样,是对与皇室有关的东西的尊称。
正因为“羊”温顺,所以很容易被“狼”劫走。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道错误,就要迅速改正,免得再次损失了“羊”。孔子曾经说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最应该做的是及时改正,并对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当我们发现自己的错误时,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
杀鸡儆“猴”,一箭双雕
猴,夒也。从犬侯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有一只非常引人注目的猴子——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可以随意幻化成其他的事物;他有火眼金睛,可以看穿所有妖魔鬼怪的伪装伎俩;他使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降伏了许多妖魔;他助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提起猴子,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机智、顽皮的孙悟空。他非常好地展示了“猴”子的特性。
猴子在中国历来被视为人类的近亲,其身材体态与人最接近,个头比人小一号,所以人对猴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汉语里留下了许多猴子的痕迹。《说文解字·犬部》云:“猴,夒也。从犬侯声。”“猴”字,远古时候为“夒”,是个象形字。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夒”的字形差异不大,像是一只正要搔首弄姿的猴子,先民用最生动的形象创造了“夒”字。到了小篆时期,“夒”字已经看不出猴子的形象了,但却还留有象形的影子,最上面的部分像是猴子的头部,中间部分像是猴子的手、足、尾。
因“夒”字实在太复杂,便出现了一个形声字“猱”,取代它。而“猴”字则是在小篆时期才产生的另一个形声字。正如许慎所说:“从犬侯声。”从小篆中的“猴”字,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左边部分为一个“犬”,右边部分则是表音的“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最终发展成了今天楷书中的样子。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总是会将目光频繁地投向被认为是人类近亲的“猴”身上,“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聪明、机智的,正如孙悟空一般。在方言中,“猴”是乖巧、机灵的,人们常用一句“他是猴子托生的”来说明小孩子的机灵。“猴”也是好动的,它总是上蹿下跳的,难怪有些人将顽皮、多动的孩子叫做“皮猴”。
多动的猴子,仿佛总会让人有不知所措之感,而杀鸡儆猴无疑是一种智慧。世界上总有一些聪明人,能干出些一箭双雕的事,杀了一只小鸡,却能把狡猾的猴子吓得屁滚尿流。这种迂回曲折的办事方法,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找到那只触犯法则的“鸡”,如何在众人面前作一场秀,达到威慑所有相关人士的目的。
闻“鸡”起舞,成功垂青于勤奋的人
鸡,知时畜也。从隹,奚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飞禽,它的名字叫“吉”。它羽毛美艳,很得玉帝青睐,被派专门负责给人间降吉祥的重任,是一种“吉祥鸟”。后来,“吉”私自降福于曲阜,因其触犯了天条,而被罚下凡界。“吉”就在曲阜一带落了户,当地的人把“吉”看做吉祥的象征,并取“吉”的谐音,把它称作“鸡”。
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古时更是如此。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就已经有人将捕猎的活野鸡用绳子捆住驯养,使其变为家禽的一种了。“鸡”,繁体作“鷄”、“雞”,都是形声字,但在古文中,“鸡”还有象形字的构形。
甲骨文中,“鸡”就有好多种写法,其中一种为象形字,完全就是一只活灵活现的鸡的形象;而另一种则为形声字,左边为“奚”,是用绳子系住或套住的意思,同时,“奚”表“鸡”的音,右边为“鸟”,表示鸡属于鸟类,整个字合起来,其意思是用绳子套住鸟来进行驯养。金文中,“鸡”字极少见。到了小篆中,“鸡”的字形并无多大变化,且与繁体的“雞”字结构完全相同,与甲骨文相比,唯一不同的是将其中的“鸟”换成了“隹”,“隹”也是指鸟。《说文解字·隹部》中说:“鸡,知时畜也。从隹,奚声。”小篆之后,“鸡”字再无多大的变化,一直发展到后来的繁体与楷书中的“鸡”字。
“鸡”原义就是能报晓的家禽。古代农耕社会,寻常人家没有计时器,只能根据生活中的某些“生物钟”来确定大致时间,鸡也是其中之一。同时,由于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在语言中形成了许多含“鸡”这一语素的词语,而且其中有些比喻色彩。如“鸡肋”,照字面意思是“鸡的肋骨”,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用来比喻没有多大价值但又不忍舍弃的东西。再如,用“鸡鸣狗盗”来比喻小才小技,用“鸡虫得失”比喻细微的、无关紧要的得失。
周扒皮学鸡叫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了鸡其实是一种勤奋的动物。富兰克林说:“勤奋是好运之母。”平凡的祖逖和刘琨正是凭着勤奋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每日鸡鸣即起,才成为威名远扬的将军。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事实上,成功的大门也永远为勤奋者敞开着,幸运女神也总是垂青于坚持不懈的人。有时候,牺牲一点安逸的享受,换之以奋发向上,成功便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忠乃立身之本,切勿狼心“狗”肺
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走起路来落梅花,从早到晚守着家。看见生人就想咬,见到主人摇尾巴。”看到这则谜语,人们总会不假思索地想到“狗”。狗是在一万二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开始定居生活后最早驯养的家畜,狗被驯养与人为伴,并充当打猎的助手。狗主要由狼和豺演变而来,狗初为“犬”,因其犬性惯于苟且偷生、得过且过,所以被叫作狗。《说文解字·犬部》:“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声。”其实,“犬”字早期就读“狗”音,其后读音发生变化,才为现在的读音。
“犬”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犬部》:“犬,狗之有悬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发展到甲骨文和金文阶段,实体开始线条化,但依然保持着张嘴、卷尾的特点。到了小篆时期,字的构形已与狗的形体相差甚远,已经失去了“犬”的形象。发展到后来的楷书,“犬”便再也无法作为一个象形字来看待了。以后,“犬”被用作偏旁,简化为“牙”,便又另造了个“狗”字,以“犭”做形旁,以“句”做声旁,这样,“狗”便变成了形声字。
古人用“犬”表示对小儿的爱称,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曰犬子。”意思是说:司马相如小的时候喜欢读书,还学习击剑,所以他的父母就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犬子”。古代还用“犬”直接代指自己的儿子,如《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四回:“(贾政)又指着宝玉道:‘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
作为人类的朋友,同时也是十二生肖之一的狗,千百年来,一直是与人类同甘共苦的伙伴。狗的忠诚是人所共知的,它会把主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而其他的陌生人则无法进入它所管辖的范围,它会竭尽全力阻止来自外部的威胁与攻击。这样的情感在动物身上尚且存在,人类是否应该为自己的背叛反省一番呢?
“猪”也有优点,勿让常识蒙蔽真相
豕而三毛丛居者。从豕者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说起猪,人们总是嗤之以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猪是愚蠢和好吃懒做的“代言人”,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却有这样一个故事:水患是困扰古人的一个长久的问题,大禹之后,还有另一位治水的英雄——猪神张渤。治水时,他化为一头猪,用嘴拱土,用身开道。夫人每天给他送饭,都约定敲鼓为号。他听到鼓声,就化还人身。有一次,夫人忘了敲鼓,猪形的张渤被夫人看见,于是,他化成一阵清风隐去了。
“猪”古时候称“豕”,早在图腾时代的部落徽号中,“豕”完全是一只实化的竖着的猪的肖像——长嘴、撅唇、吊腮、大腹、短尾、有鬃、有蹄,猪的特点无一不备。之后一段时间的图形文字中,猪的躯体已开始轮廓化了,鬃毛也简省了。甲骨文中,“豕”的构形已完全变成线条,头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腮、眼、鬃毛全省掉。金文里,则索性把猪腹部的轮廓线删去,猪的头部只剩下嘴巴和耳朵了。到了小篆阶段,这个字更讹变得看不出半点猪的形象。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化之后,变成了现在楷书中的形式。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豕首画象其头,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形象地突出了“豕”的象形,但这个象形,发展到小篆阶段时,便已经淡了很多了。之后,“豕”被用作部首,另造了一个在“豕”旁加“者”做声符的形声字——“豬”,又把“豬”简化为“猪”,“豕”旁变为“犭”旁。
“猪”虽然从古代开始便已是祭祀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之一,但它始终未给人类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因此,在现代汉语中许多由“猪”组成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猪仔”原本指小猪,后被用来称那些被利用、被收买的人;“猪猡”原是一些方言中对猪的称呼,但在许多场合中也被用来骂人。
汶川地震带给我们太多的伤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感人画面,而这些动人的瞬间并非只是由人类所创造,其中就有一头在废墟下被埋了36天之后,仍然顽强地活着的猪,于是有人将其命名为“朱坚强”。猪除了好吃懒做之外,还有一些特点是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人们面对一些自认为熟悉的人时,也会产生同样的认知误差,因而,要小心你眼中和心中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