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18302200000004

第4章 叹古吟今赋藻辞,一曲诉情思(3)

与散文广泛的取材不同,骈文的内容表达要受到制约,文体格式也要讲究严格的对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这种文体与内容的制约,才使得骈文有别于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们的生活同样需要规矩的制约。有红绿灯的路口,虽然可能因为等待汽车排起了长龙,但是绿灯亮起,车还是能按照顺序一辆辆驶过去。有时候,如果哪个路口的红绿灯出了故障,而恰巧那儿没有警察,我们不难发现,南来北往的车交叉在一起,不一会儿,路口就会被完全堵死。等交通警察到来后,执行人工红绿灯的功能,费很久的时间,才能把交通疏导开。仔细算下来,等一个红绿灯的时间需要几分钟,大家都闯红绿灯后的代价则可能变成几个小时。所以,尽管我们总是抱怨规矩太多,但是没有规矩是万万不行的。

应时而生,趁势而上——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乐曲的传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再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因其金元时在北方起源,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代表人物有马致远等。

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在家乡就以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想要离家远行。临行前,他到县城铁佛寺参拜铁佛。东光的铁佛远近闻名,香火兴盛,寺里僧众甚多,长老学问很高。

拜罢铁佛后,他求见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求长老赐名,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凡,便与他长谈起来,并教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志在千里,来日定成大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从此,他改名为致远,号东篱。不料时运不济,马致远奔波数载却壮志难酬,但是他创作的杂剧、散曲却声名日盛。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因他的文学成就,使自己的家乡躲过了一场劫难。

明初,燕王朱棣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使河北、河南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戮,逃亡殆尽。“靖难之役”后,冀鲁豫广大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中原大地,满目荒凉。

据说,燕王曾读过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对马致远非常崇敬。他北征来到东光,得知东光是马致远的故乡后,便下令说:“逢马不杀!”谁知他手下的兵将听错了,将王命宣成了:“冯马一家,一个不杀!”于是马氏宗族躲过了这场劫难,冯姓也跟着沾了光,躲过了一劫,其他不姓马的也纷纷说姓马,因此保全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笔间波澜

别的文学形式都是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广泛流传的,而散曲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散曲应时而生,并顺应时代的需求,趁势而起,在文化发展长河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在人的一生中,机遇很重要,如果自己不懂得把握,错过了一次,就很可能再也等不来第二次了。成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就好像比尔·盖茨,如果他没有把握时机的魄力,还在留恋大学的美好时光,那么他很可能会错过成功的机会,抱憾终生。

话浅理不浅,智慧藏民间——谚语

据传,一次兵荒马乱过后,在清理战场时,漳州府为了减少负担,将一批受伤的战马拉到南门外圩市上拍卖。许多人看伤马的价钱要比好马便宜得多,就纷纷购买回去杀了吃马肉。

有一天,一位城郊农夫到圩市卖菜,听说伤马很便宜,也去买了一匹,拉回家去。由于回家时天色已暗,他就先把马绑在猪圈里,等待明天天明再把它杀掉。

这天半夜,有一个毛贼到村里偷东西,听见农夫家的猪圈里有大猪号叫的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肥猪。他高兴极了,偷偷地把猪圈门撬开。他刚钻进猪圈,一不小心摸到了那只伤马的尾巴。马最怕有人揪尾巴,觉得尾巴被抓住了,急忙伸腿一踢,正好踢中毛贼。毛贼痛得哇哇大叫。农夫一家人听到了,马上冲到猪圈。毛贼一看到有人来,就开始苦苦哀求:“放我走吧,我以后不敢来偷东西了!”

第二天,这件事情就被传开了,村里的人都说:“莫看这是一只歹马,歹马也有一步踢。”农夫也舍不得把马杀掉,于是精心喂养,结果这只伤马成了一匹壮马。后来,“歹马也有一步踢”这句谚语就传开了。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能够让语言显得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像“知识是智慧的火炬”“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等。

笔间波澜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是对人生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人们乐观的心态;“生活就是战斗”,“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是人们经历波折而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人们对生活的远大抱负,是对人生理想的信仰。谚语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总结。谚语能够深入人心,教人各种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智慧。生活总是在平淡中向前延伸的,平淡中也有大智慧,就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大道至简,言精意深——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清代有名的大学士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人,纪晓岚对他十分反感。有一段时间,纪晓岚喂养家雀,他将砖墙挖一个很深的小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防止它飞走。这件事情被石先生发现了,他趁纪晓岚不在,偷偷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纪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见墙上有一上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认为纪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持教鞭责问。纪晓岚一脸从容地解释说:“我是按照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这副对联,如果不是这样写,还请先生改写。”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他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对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天傍晚,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他忽然用手指向左岸,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在啃骨头,顿时有所领悟,随即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折扇抛入水中。两人相视片刻,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笔间波澜

每到春节,人们就会在门窗上贴上对联,红色的纸,营造了过节的喜庆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岁月悠悠,人生的漫长往往泯灭了人们兴奋的激情,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个或几个点,刺激人们的思维,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其实,快乐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快乐就是一种感觉,比如贴上一副好看的对联,看见一篇好的文章,遇到一个久违了的朋友,收到一条有趣的短信,这种快乐即使短暂,也是自己心灵对于生活的感悟和回报。所以,维系心灵的敏感,向生活敞开心扉,快乐随时都会来到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