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插图版)
18322600000010

第10章

因此,居官之人要明察秋毫,树立自己的威信,首要的就是不贪,只有为官清廉,心中才能无私,无私才不会利令智昏。所谓“廉明”,廉与明是不能分割的。而一个贪官是不会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又如何做到清明威严呢?治家也是一样,为人应心气平和,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挥霍不浪费,如此才能细水长流,资源才不会枯竭,生活才能更有保证。

伦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怀恩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译文】

父母对子女的慈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长对弟妹的友爱、弟妹对兄长的敬重,即使做到最完美的境界,也都是理当如此,彼此之间绝不能存有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果施予的一方自以为有恩于人,接受的一方存着感恩的心理,就等于把骨肉至亲变成了陌生人,而出自于至诚的骨肉之情也变成了一种市井交易。

【人生智慧】

所谓真爱无价,如果父母子女之间的真情至爱可以论斤称两地计较,父母还能称其为父母、子女还能称其为子女吗?事实上,父母教养子女或子女孝敬父母是各尽其本分,履行该当的责任与义务。但有些为人父母子女者却忽略这一点,而条件化了亲子关系。例如,有的父母会以自己的价值观来支配子女未来,其出发点固然是为子女着想,但子女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决定自己未来的权利,只是许多求好心切的父母就是无法接受子女违背自己的心愿,在子女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就气急败坏地指责子女不孝;有些子女则会埋怨父母没有能力给予自己优厚的生活条件,甚至以此来衡量父母的关爱。

然而,子女不是物品,父母的辛劳与恩情也无法量化,只能用心去体会。亲子间如果真要斤斤计较付出与回报,那跟买卖交易有什么不同呢?

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

【原文】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译文】

人情冷暖的变化,富贵之家比穷苦人家更明显;猜忌怀恨的心理,骨肉至亲之间比外人更为残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用冷静平和的态度来处理,那就很少有人不陷于日坐愁城的烦恼中了。

【人生智慧】

骨肉亲情血浓于水,但自古以来骨肉相残、兄弟阋墙之事时有所闻,尤其多见于权贵之家,例如魏文帝曹丕对其弟曹植的迫害、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的决战,帝王之家为权势而战的事例数不胜数。“共患难易,共安乐难”似乎是人之常情,我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例子:患难夫妻胼手胝足地打拼事业,辛苦多年后终于小有成就,家境愈来愈富裕,但原本鹣鲽情深的夫妻关系却随之起了变化;或是产业丰厚的豪门,家中成员因争夺家产而反目成仇,为了多得到一些好处,兄弟骨肉之间的情分早已荡然无存。

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一位性命垂危的父亲住院,前来探视的子女却为了争夺家产吵闹不休,一旁的医护人员在忙于劝阻之余,也只能为那名正与死神搏斗的父亲感到悲哀。这些事例都足以说明“富贵多炎凉,骨肉多妒忌”的状况啊!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原文】

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译文】

如果要问祖先是否为我们留下恩泽,只要看我们所享的幸福的厚薄就可以知道,所以应当时时感念祖先遗留恩泽之不易;如果要问我们的子孙将来能否享有福祉,就必须先看自己为子孙留下多少德泽,假如留给子孙的德泽不多,就要考虑到子孙毁败家业是很容易的。

【人生智慧】

“创业容易守成难”、“富不过三代”,这些话都是在强调一种道理,即智慧与财物都是先人遗留给我们的恩泽,它们即使得来容易,而作为后代的我们要守住它并将其发扬光大却绝非易事。对于这些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珍视,不仅不能挥霍,而且应当善加维护利用。

由此得知,今天我们所努力的一切,百年之后也都将传给子孙,因此作者说“要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所以,如果人们失根忘本,不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就是在糟蹋虚耗祖宗先人的恩泽啊。不仅如此,更是在挥霍透支子孙们的财富,如何去面对后世责难,又有何面目面对泉下先贤?

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

【原文】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译文】

善良的心地是子孙后代的根本,就同栽花植树一样,没有不把根深植在土里而能使花木枝叶繁茂的。

【人生智慧】

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为人长辈者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下一代学习效法的对象,对于子孙人格的形成影响甚巨,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必然就会歪。而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其日常言行都是以善为出发点,儿女子孙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学得了以善良处世。而以良善传家者,待人诚恳、做事踏实,自然都能创下一番事业,所以常言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由此看来,留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宝藏并不是财富名位,而是心存善念的价值观,使良善之心代代流传,这样才能为儿孙种下幸福的根苗。

为人处世篇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一个阅历尚浅的人,受社会恶习的沾染自然比较少;而一个饱经世事的人,受社会阴谋巧诈等恶习的影响也随之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凡事讲求谙练通达,不如保持直率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拘泥小节、谨慎小心,不如豪放而不随流俗。

【人生智慧】

有人形容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刚踏入社会阅历尚浅的人,通常都还能保有忠厚的作风,但涉世一深,往往就会变得老成持重。当然,如果是在待人处事上应对有礼、进退得宜,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许多处世经验丰富的人,往往变得比较世故,而且城府极深。这种人如果又心术不正,便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无论多美的图画,一旦着墨,就不可能会比白纸干净。一旦能做到洞悉小人的心计,此人定是久经世事,当然不会纤尘无染,纯如处子。

所以,人立身于社会,须保持自己纯真的本性不受世俗的污染,也不要过于拘泥小节,遇事讲求圆滑练达,但不可过于世故、让人觉得心机难测。

出淤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原文】

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译文】

不接近权势名利和荣华富贵的人清白,而接近却不受污染的人又更为高洁;不知道机谋权术手段的人高尚,而知道却不去使用的人又更为高尚。

【人生智慧】

大千世界,天地万物,越是鲜艳美丽的东西,越是潜伏着让人心悸的毒性。例如作为鸦片原料的罂粟花,含有毒性的野生彩菇等——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权势名利、富贵荣华,是无数人神往的东西,对人极具诱惑力,如果有机会得到,趋之若鹜者不在少数。但是又有几人在意过权势名利对人心的腐化。

如果想保持纯良本性,最好不要接近它,能做到这点,就可说是为人清白了。不过,只有在矛盾中才能看出人的真品格。只有抵制了诱惑才见得出坚贞,战胜了恐惧才显示出勇敢,拒绝了诡计才看得出高洁。很多人抱怨当今社会的黑暗与复杂,但若处于如此势利纷华的人世中,仍能坚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不为时势所动,方称得上真正的俊杰之士。

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久

【原文】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译文】

眼前待人处事的立足标准要放得宽阔些,才不会使身边的人对你发出不平的感叹;死后留给子孙后代的福泽要能流传久远,才会使后人永远怀念。

【人生智慧】

胡适说:“要怎么收获先得怎么栽。”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做学问,也适用于待人处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胸狭隘的人,处处都要与人计较,生怕自己吃亏。由于没有广结善缘,到必须求助于人的那一天时,才发现周围的人对自己积怨已深,根本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使自己陷入形影相吊、孤立无援的地步。

所以做人要心胸宽大,心胸宽广一些,待人宽厚一些,不能只顾争利而做事不留余地,结果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此外,人也要常做好事,因为千金总有散尽时,只有嘉言懿行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才是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资产。

让名远害归咎养德

【原文】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译文】

崇高美好的名誉与高尚的节操,绝对不要一人独占,应该分一些给别人,这样才能够远离祸害;受辱的行为和不利于己的恶名,不要完全推给别人,应该自己主动担负几分责任,这样才能够掩藏自己的才华而增进品德修养。

【人生智慧】

美好的名誉人人皆爱,人类所苦苦追求的除了金钱之外恐怕就是名誉了,但是如果将荣耀的光环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独占功勋的那个人必将招人嫉恨;而污秽的名声人人厌恶,谁又愿意招得千古骂名?如果污名降身时都将它推给别人,独善其身的那个人必将引发众怒。

所以,为人处世不可以邀功诿过,有好处应该留些给别人,而有过错就要承担几分责任。与人共事时要切记这个道理,尤其是管理者,如果只知道邀功诿过、推卸责任,必将得不到下属的信任和敬重,团队士气也将因此大打折扣,事业更加不会进展顺利。

知退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原文】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情冷暖变化无常,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因此,遇到走不通的地方,必须明白退一步的处世之法;而在一帆风顺的时候,一定要有谦让三分好处给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人生智慧】

常言道“人情比纸薄”,当人飞黄腾达时门庭若市,而穷困潦倒时则门可罗雀,个中滋味,历经成功又失败的人体会尤其深刻。一个人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在面临挫折时才能处之泰然,否则一旦遭逢人生低潮期,就只能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人生的道路起伏不定,下一步是顺境或逆境谁也无法预料,人要有豁达的胸襟,凡事不患得患失。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莫忘随时助人,失意的时候莫自怨自艾,要鼓足勇气继续奋斗。

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进退并无绝对,很多时候,进即是退,退即是进。为人处世如能常保此心境,那么不管处境有多艰难,也都能乐观地面对现实。

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原文】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译文】

居处太平盛世,待人接物要端正刚直;居处动荡不安的乱世,待人接物要圆滑婉转;而处在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必须刚直与圆滑并用了。对待心地善良的人要宽容仁慈,对待奸邪的恶人要严厉,而对待平庸的人则要宽严并施。

【人生智慧】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待人处世的一种典型方式。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因为施行的是大公无私的善政,所以即使刚正严直地谈论时政、针砭时弊,也不会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如果处在乱世,就要讲求圆滑,懂得明哲保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则口不择言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由此可知,做人要懂得如何进退应对,既要见机行事又不能失去君子坦荡的风范。一个人不能空怀满腔热情却不顾实际情况,自顾自地施展抱负,这样只能碰一鼻子灰,待人要因人而异,顺时应变,万不可不知变通,使自己不知不觉走入死胡同,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

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原文】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译文】

一个心胸宽厚的人,往往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别人,因此凡事都讲求气派豪华;而一个欲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过着清苦的日子,也处处刻薄别人,因此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其日常生活的喜好,既不应过于奢侈讲究,也不该过分刻薄吝啬。

【人生智慧】

一个人对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可以影射其内心思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拿捏好宽厚与淡泊的尺度,否则太过宽厚便流于奢侈,太过淡泊则流于刻薄。什么事都不要做得太过,过犹不及。做人如果凡事讲求气派豪华,很容易就会变得虚荣浮夸、挥霍无度,甚至为物欲所操控;而如果清心寡欲至苛刻吝啬、不近人情,就很难会去关怀、理解别人的立场。

所以,为人处世要采行中庸之道,既要宽厚淡泊,又能把握好尺度,否则浪费无度足以败身,刻薄吝啬足以失人,这些都不是理想的生活原则。

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原文】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译文】

一块污秽的土地,正是能生长许多生物的好土壤;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往往不会有鱼虾繁殖。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应该要有容纳他人缺点和宽恕别人过失的气度,绝不可以自命清高而孤傲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