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王陵墓很多,在长安附近十八陵皆以山为陵,气势庞大,其中乾陵现存石刻艺术性最高。陵前雕刻群有华表、翼鸟、驼鸟、石马、驭手、石人、王宾像、石狮近百件,排列有序,可贵者如翼马、驼鸟都是作为异国远方象征而雕置的,是外国呈送给皇帝的礼物,60个王宾像中,有一些深目高鼻,着外族服装的来宾,反映出唐代时四方来朝的盛世威严。唐陵石刻中的石狮艺术价值极高,为突出其威猛,加以大胆夸张变形,造型呈金字塔型,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庄重如泰山,威严神圣、凛不可犯。唐太宗昭陵前的“昭陵六骏”,是唐太宗生前令名匠将他征战骑用的六匹战马刻成浮雕,分置墓前,即“特勒骠”、“飒露紫”、“什伐赤”、“拳毛骝”、“青骓”、“白蹄马”,浮雕略小于真马,三匹作立状,三匹作奔跑状,造形生动,手法简练,神韵英俊。
尤其是飒露紫,大将邱行恭正在为马拔出征战中被射入的利箭,由于生理上剧痛,马身本能地微向后缩,但因是战马,却能坚毅忍痛屹立,刻工表现得非常细腻传神。
在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明代皇帝陵寝比较齐全。陵前有巨型石雕群,南京明孝陵17对、北京明十三陵18对、湖北钟祥县明显陵、安徽凤阳明皇陵32对、江苏盱眙明祖陵21对,以祖陵为例,有麒麟两对、狮子6对、望柱2对、马官2对、石马和拉马侍者1对、石马1对、侍从l对、文臣2对、武官2对、太监2对,动物身高近3米,人物身高近3.5米,排列顺序先麒麟、雄狮、战马、人物、按马官、侍从、文臣、武将、太监由南向北,即由外向内排列,反映出明代皇家大典的排列顺序,为研究明代皇家礼制提供了实物依据。石刻在手法上运用了圆雕、浮雕、半浮雕技法,体积丰硕,整体的朴素简炼和细部的流畅华丽表现了艺人娴熟的技巧和细腻的技法。
(4)其他
我国雕塑门类众多,既可以石、以木、以砖为材,又可以铜、以铁、以陶、以玉为质,如四川万年寺的普贤铜像,铸造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高7.3米,重62吨,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宝座下为一六牙白象赤铜铸,四壁下部有小佛龛24个,各供铁佛一尊,上部横龛6道,列置小铜佛307个。北京团城承光殿内供奉玉佛一尊,雕琢精美,洁白无瑕,身披袈裟为鎏金。衣周嵌红蓝宝石,额饰花边,亦嵌大小不等的宝石,唇施红,眼眉施黑,神态安祥,举止飘逸。颐和园有很多露天铜雕,如东寿堂前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大瓶,取“六(鹿)合(鹤)太平(瓶)”之意。十七孔桥前有铜牛一尊,“卧在一个白石座上,从从容容望着湖景,望着远处西山,是两百年前铸铜工人的创作。”
花鸟鱼虫游
(1)花
花是美的象征,赏花,是美的享受。我国是花的国度,素有“世界园林之母”之称。我国幅原辽阔,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春光融融,桃红柳绿,牡丹富贵,芍药娇艳;夏日炎炎,荷花亭亭,茉莉香浓,紫薇凌风;秋风阵阵,菊傲霜霰,丹桂飘香,海棠美妍;冬雪飘飘,寒梅吐蕊,水仙凌波,天竺绽果。
我国人民自古有莳花种草的习惯,不断发现、培育良种,有被子植物25000种,裸子植物240种,才形成今天的春夏秋冬四时鲜花,梅兰竹菊百种佳卉,乃至水中的花——鱼、空中的花——鸟、草中的花——虫,这些花卉装点着园林环境、成为十分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在长期的历史中,人们又把花鸟鱼虫人工的驯化改造,于是花木有了盆景,鱼有了金鱼,鸟有了笼鸟,虫有了盆虫,这是对花鸟鱼虫的雅化、艺术化。自然界自生自灭的动植物,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宾。
艺术家是不甘寂寞的,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建筑无不以花为题材,写花之多,用花之巧,摹花之工,拟花之切,为我们留下艺术之花的瑰宝。而文学家们更是对花流泪,见鸟惊心,翻看中华五千年文化史,从《诗经》、《离骚》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清小说,咏花的作品精彩纷呈,或托花寓意,或缘花抒情,花仙、花翁、花姑等美好的形象使人难以忘怀;花容、花颜、花韵、花趣,一缕缕高雅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
可以说花文化已成了我国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花文化的内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①国花省花与市花。国花是一个国家在植物资源或传统栽培发展方面的一种象征,更是一个国家在文化积淀和精神风范方面的象征,正由于国花是一种民族花卉代表自己国家的品格或风范。所以选择国花十分慎重。
我国曾于20世纪80年代举办过两次民间性质的花卉评比,第一次是梅花夺魁,牡丹屈亚;第二次则是牡丹称主,梅花位次。
牡丹,国色天香,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国花。牡丹为我国特产,为十大传统名花之冠,栽培应用历史已近二千年,其花形姿色韵香均属上乘。牡丹的作观赏用始于隋,盛于唐,牡丹花开时,京城洛阳轰动,“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皇宫御苑,豪门林苑,古寺楼台,百姓小院,处处观赏佳葩,真正是“天下真花独牡丹”,当时一株名牡丹价值甚至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一年的赋税。牡丹花开牡丹品种繁多,姚黄,色泽鹅黄,花逾一尺,辦如蜡质,光彩照人;“魏紫”,色泽深紫,层叠高耸,每朵花花辦达六七百片。牡丹花色有红、粉、紫、黄、白、蓝、绿及墨色,以绿色(“豆绿”)和墨色(“墨洒金”、“乌龙卧墨池”)尤为罕见。以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为花中之王,更以文人雅士咏诗作赋,挥毫作画而蜚声中国文坛。
省花、市花是一个省、市的标志,定为省花、市花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花的自然美,即姿美、色美、味香,广为栽培,深受百姓的喜爱,如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被许多省市选为省花、市花。二是地域性强,如宁夏的枸杞,新疆的雪莲,西藏报春花、江苏芍药、安徽的黄山杜鹃都是地域性较强的花卉,因而成为省市的象征和代表。三是文化内涵丰富,几乎每一省市的名花都与当地文化有紧密联系,历史悠久,故事动人,这些花卉已超出一般植物的概念,成为当地人们情感的寄托,如洛阳的牡丹与武则天有关,扬州的琼花与隋炀帝有关,杜鹃与望帝有关,兰花与屈原有关,花木有了心智、感悟和情义,花木有了人格化的升华,在花木身上折射出人们的好恶喜乐。
现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省花市花陈列如下:月季:北京、天津、郑州、宜昌、衡阳、安庆、阜阳。
茶花:云南、重庆、昆明、宁波、温州、金华、景德镇。
杜鹃:江西、贵州、珠海、韶关、三明、无锡、长沙、大理、九江、丹东。
玫瑰:黑龙江、乌鲁木齐、兰州、银川、沈阳、佛山、拉萨。
石榴:西安、黄石、荆门。
桂花:广西、桂林、杭州、苏州。
菊花:开封、中山、南通。
荷花:湖南、济南、肇庆、许昌。
紫薇:安徽、安阳、襄阳、咸阳。
梅花:湖北、武汉、无锡、南京。
栀子花:岳阳、常德、汉中。
木棉花:广东、广州。
凤凰木:汕头。
宝巾花:深圳、惠安。
兰花:四川、台湾(蝴蝶兰)、绍兴。
牡丹花:河南、洛阳。
迎春花:鹤壁。
广玉兰:浙江。
白玉兰:上海。
茉莉花:福州。
刺桐花:泉州。
水仙花:福建、漳州。
琼花:江苏、扬州。
蜡梅:河南、镇江。
红椎木:株洲。
君子兰:吉林、长春。
芙蓉花:四川、成都。
丁香花:西宁。
红柳:格尔木。
大丽花:张家口。
小丽花:包头。
黄刺玫:阜新。
紫荆花:香港。
太平花:河北。
榆树梅:山西。
马兰、金老梅:内蒙古。
天女花:辽宁。
芍药:江苏。
黄山杜鹃:安徽。
百合:陕西。
枸杞:宁夏。
香荚莲:甘肃。
绿绒蒿:青海。
雪莲花:新疆。
珙桐:贵州。
报春花:西藏。
②传统珍贵名花名木:我国传统名花很多,有不同分类。
按品种名贵分,洛阳、山东菏泽牡丹,有花王之称;扬州芍药,有花相之称。
按结果分,有花木五果,即桃、杏、梨、李、石榴。
按四季分,春花为春梅、桃花、海棠、牡丹;夏花为石榴、荷花、紫薇、百合;秋花为菊花、芙蓉、桂花、玉簪;冬花为蜡梅、天竺、瑞香、迎春。
按人们对花的情感分,有花中四君子。梅花,不畏严寒,铁骨冰心;兰花,姿态端秀,清雅高洁;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菊,傲霜挺立,甘于淡泊。
这些花木所以受到人们喜爱,有如下原因,一是品种多、易驯化培育,不少花都是受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驯化淘汰,才形成今天的繁花似锦,斗妍争奇。如菊花,在我国已有三千年历史,历代花工精心栽培,不断发生变异,品种不断发展,清朝《群芳谱》载有300多品种,现在约有l000多个品种,帅旗、柳线、紫荷、麒麟角、猩猩冠、黄金印、西施浣纱、孔雀开屏、珠帘飞瀑。赏花型,荷花型、莲座型、球型、松针型、垂枝型,型型诱人;数花辦,管辦、匙辦、莲辦、瓢辦,辦辦娇美;论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生光。秋风过园,金菊齐放,有的柔媚妖艳,有的刚健挺拔,有的象夏荷出水,有的似霜梅傲雪。从古到今,赏菊、吟菊、画菊、论菊,确实是“浓淡神会风前影”,“此花开后更无花”。
二是民族性,许多花卉寄托着人们的感情和理想,富有人的情感,是若干代人的共同呕心沥血,才形成今天的花荣卉茂,确实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比如古莲,唐代时鉴真东渡,曾带去中国的莲花种子,千多年来,在日本奈良招提寺内一直生长,称为“唐招提寺莲”和“唐招提寺青莲”。1918年初夏,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到日本,将我辽东半岛挖掘出的1000多年前的古莲子,人称长命种子的4粒古莲送给田中隆先生。田中隆先生和其子两代人共同努力有了收获,1972年,其子田中隆宽将4粒送给中国人民。1963年,日本荷花博士赠送中国“大贺莲”,这是日本千叶县发掘出的两千多年前的古莲子。1965年,武汉植物研究所,以大贺莲和普兰店出土的古莲子杂交,取名“中日友谊莲”,并转赠日本朋友。可惜文革中“中日友谊莲”惨遭厄运,荡然无存。1979年邓颖超在日本参观,大贺博士学生委托奈良招提寺长老森本孝顺将“中日友谊莲”、“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赠送邓颖超。莲花不仅成了中国民族性象征,而且成了中日友谊的纽带。
三是群众喜闻乐见。花月之景,人共美之,历代百姓赏花爱花,将春花开放时节以小寒至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候,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李花;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梨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棟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蘼,三候栋花。“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踏春赏花一直是民间乐事,尤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即“花朝节”,士庶游玩赏春达到高潮。
人花沟通,人花一体是我们的民族传统。古代宫廷中有司花之官,民间则有主管花的开落的主管,称“花神”和“司花之神”,还有百花之神,十二月花神之说,并将一花与一人紧密相连,并分男女,司花男神和司花女神是,正月梅花何逊,寿阳公主,二月兰花屈原,杏花阮文姬,桃花刘晨、阮肇、息夫人,四月牡丹李白,蔷薇丽娟,五月榴花孔绍安、魏安德王妃李氏,六月莲花王俭、晁采,七月鸡冠花陈后主,玉簪花汉武帝李夫人,八月桂花卻诜、唐太宗贤妃徐氏,九月菊花陶渊明。晋武帝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石曼卿,飞鸾、轻凤,十一月山茶花汤若士、杨太真,十二月蜡梅花苏东坡、黄山谷,水仙花梁玉清。实在是百姓对这些历史名人深深怀念,并希望其精神不死。
③盆景艺术:盆景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有“生命的艺雕”的美誉,缩龙成寸,以小观大,达到一勺则江湖万里,一石则太华千寻的效果。
我国盆栽历史以及植物的人工栽培历史悠久,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便出土过刻画在陶片上的盆栽植物图案。唐代时,盆栽技艺相应有了发展,宫廷中以此为装饰观赏,如乾陵章怀太子李贤的墓中即有侍妇手捧盆景的壁画。而文人也开始摆弄盆景,王维就很喜欢养盆景,李贺诗中还有描写盆景的诗。宋代时“盆景”一词首次出现,苏轼也是盆景迷,他的文中有“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明代,盆景艺术大盛,我国现存好多明代的盆景精品,如扬州的驸马柏,苏州的“秦汉遗韵”的园柏,据说都有五百多年的树龄。到了清代,盆玩之风大盛,凡园林必备盆景,此时盆景大致成熟与定型,并形成了各异的风格和纷呈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