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名胜行知书
18325300000031

第31章 惠陵及武侯祠

惠陵位于诸葛亮殿的西边,在四川省成都市南的武侯祠内。陵园的规模虽然很小,但是它与著名的成都武侯祠结为一体,依旧是声名远扬的古今名胜之地,千百年来一直被受到重视。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昭烈皇帝的刘备以及他的甘夫人和吴夫人,就埋葬在惠陵中。刘备(公元161年~223年)曾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并在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辅助下,南征北战,最后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和吴国鼎立。公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公元222年,刘备不顾群臣的劝阻,在政权尚未完全巩固、社会经济也还没有得到较大发展的形势下,兴兵伐吴,遭到了惨败,退守白帝城。白帝城,位于重庆市的奉节县。据《三国志》记载,在第二年的四月,刘备向诸葛亮托嘱了后事,病故于白帝城。他的遗体在五月运回成都,在八月葬入惠陵。

有关成都蜀汉惠陵的初始情况,史书上已无任何详细记载,现今更无从确知。但限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限于蜀汉政权的财力、物力,惠陵的规模恐怕不会很大,地面建筑也不会非常豪华。现今的惠陵,封土之高也仅有12米,环绕陵墓砖墙的周长,也只有180米。陵前没有寝殿,也没有门阙,显得非常简陋。但是,坟堆之上,草木清秀。陵墓之前,有一座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刻立的石碑,上面写着“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大字。在陵墙之上,还镶嵌着一块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的石刻横额,上书“汉昭烈之陵”五个大字。这些石刻和这样的环境,让蜀汉惠陵拥有了典雅、古朴、肃穆的气氛。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昭烈庙,位于惠陵之旁,它是用来纪念刘备的。昭烈庙的初建时间和规模、布局、建筑情况,现在均不清楚。但从我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规制来看,一般说来,昭烈庙或者说刘备庙的初建时间,当与惠陵同时,即便稍晚,也不会拖得很久。后来,人们把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也迁到了昭烈庙和惠陵的旁边。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游览了武侯祠,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蜀相》。诗中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就是成都。可见那时的成都武侯祠,早已是一处令人向往的游览胜地,而且祠内古柏参天,蔚然成林。此时的武侯祠,其名声恐怕也可以与刘备庙和惠陵相比吧!

鉴于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很密切,再加上惠陵、刘备庙和武侯祠离得很近,到明代初期,蜀献王朱椿干脆把诸葛亮的像移到了刘备庙中,这就形成了君臣合祀的局面。尽管诸葛亮在民间的影响很大,武侯祠的名望也很高,但因为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的关系,在刘备庙中的诸葛亮殿,不但规模小于刘备殿,位置安排在刘备殿后,而且连庙门上的大匾,也写上了“汉昭烈庙”四个大字。但是,不管庙门之前有没有武侯祠的横匾,从这时开始,昭烈庙就是武侯祠,武侯祠也就是昭烈庙了。人们总是叫它为武侯祠。

汉昭烈庙大约面积在56亩。全庙建筑,分左路、中路和右路三大部分。从前往后,它的主体建筑依次为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和诸葛亮殿,排列在中路中轴线上。

刘备殿可说是昭烈庙的主体建筑,是最为高大的体积。殿中供奉着高达3米的刘备塑像。刘备头戴王冠,身穿金龙袍,手执玉圭,俨然是一副帝王的模样。孙子刘湛的塑像就在他的旁边。

位于刘备殿的两侧,还有东廊和西廊、东偏殿和西偏殿。在东偏殿中,有关羽、吴平、关兴、赵累和周仓的塑像。在西偏殿中,有张飞、张苞等祖孙三代的塑像。东廊和西廊,人称文臣武将廊。廊中有蜀汉政权重要文臣和武将的塑像。文臣中,有庞统、蒋琬、费祎、董允等。武将中,有赵云、马超、黄忠、姜维等。从中可知,蜀汉政权宮廷的缩影体现在刘备殿、东西廊、东西偏殿的人物塑像和布局。

诸葛亮殿在刘备殿后面。它虽然没有刘备殿那样高大,但殿前有过厅,自成独立院落。左右有钟楼和鼓楼,布局更显庄严。殿内塑有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人的神像。他们都是为蜀汉政权的存在和巩固而捐躯的,世称三代忠良。诸葛亮面容沉静,两眼有神,羽扇纶巾,一副深谋远虑的神态。殿内还陈列着铜鼓。铜鼓,原来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一种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诸葛亮南征之时,它既是战鼓,又是饭锅。这种铜鼓也被叫做诸葛亮鼓,就连发明权也归在诸葛亮身上了,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尊崇。

昭烈皇帝刘备执政时,也为人民做过很多好事,再加上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可以说,刘备作为汉室后裔,长期以来都受到大家的尊崇。在刘备殿前有一副对联。上联为:“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下联是:“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对联说得很明白,埋葬刘备的惠陵,坟头虽然不大,但至今巍然存在,还可供人凭吊。而曹操兴修的铜雀台虽然壮观,但早已废弃,成为了一座荒台;传说中的72座疑冢,到今天连遗迹也找不到了。抑曹扬刘的思想,可以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强烈,非常鲜明。

人们精心保护着刘备的陵墓。《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847年~860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回,还在惠陵设置了守陵户,负责惠陵的保护、打扫和四时的祭祀。大概正是由于人们的注意保护,昭烈皇帝刘备的惠陵,才仍旧保存至今。

在昭烈庙中,不仅古柏森森,感受到气氛肃穆庄严,还有丰富的所存文物。文物中的珍贵之品举不胜数。

匾额楹联——昭烈庙文物中宝贝之一。除上面提到的刘备殿前的楹联之外,在诸葛亮殿和过厅前,均有字字珠玑、耐人寻味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由四川盐茶使赵藩在晚清时期所写的对联,很富有哲理,符合辩证法。它既是对诸葛亮文治武功的颂扬,同时又提出了处理政事的原则。故此,它已经是众人争相传颂的一副名联。

在昭烈庙大门后的庭院中,有一座被人称作“三绝碑”的唐代石碑。碑文由唐代中期的著名宰相裴度撰写,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著名雕刻工鲁建刻写。文章、书法、刻工皆为上乘,故称“三绝碑”。在这篇文章中,裴度高度概括并颂扬了诸葛亮的立身之道、治国之术、事君之节、治人之法,赞美了他的法制精神,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至今,这座石碑字迹很清晰,依旧完好,实属难得。

公元11世纪初,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党项羌族中的拓跋部,渐渐强大,建立夏封建政权,史称西夏。其势力范围最盛时,包括今天宁夏、甘肃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北和内蒙一部分地区。自1032年元昊(因赐姓李又称李元昊)称帝,至1227年被元太祖成吉思汗所灭,共传十帝,共历190年。西夏王朝成为当时西北地区的一个独立王国,它曾先后与宋、辽、金对抗,又相互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