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苍老的喉咙——摇滚音乐(课外雅致生活)
18335800000007

第7章 “披头士”与英国摇滚乐(2)

《修道院路》以后,“披头士”再也没有聚集在一起录制专辑。1969年,列农和大野洋子发行了一首单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1970年5月,斯塔尔发行了专辑《多情的旅程》(sentimentai journey),麦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着准备自己的专辑。显然“披头士”的成员们已经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1970年4月,“披头士”的又一部电影《顺其自然》(Let it be)上映,同时也发行了同名专辑。这些歌曲实际上都是一年以前录制的,“披头士”成员们谁也没兴趣对它投入精力,最后由美国一位制片人帮着编辑、混合而成,但是专辑的主打歌曲《顺其自然》中的“柱式和弦”为主要伴奏织体的方法被日后的摇滚乐队普遍采用。

“披头士”从成立到解散共创作歌曲约200首,其中有强劲的主流摇滚(Mainstream Rock)、先锋派摇滚(Avant-garde Rock)、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交响摇滚(Symphonic Rock)以及轻松愉快的摇滚小曲等各种风格。主要题材是爱情,也有些歌词(主要是后期)涉及社会事件、人际交往、怀念家乡、和平友爱、药物体验以及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或无意义的意识流歌词等。他们继承了摇滚乐头十年的成果,以自己的创造和革新,丰富和发展了摇滚乐,把摇滚乐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此,摇滚乐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娱乐音乐,它有了更多的让人思考的东西,更多的隐藏在音乐背后的东西。20世纪60年代成长起来的英美两国的年轻人,很少不与他们的歌声发生联系。可以说他们的歌声影响了一代人的艺术趣味、服装发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披头士”的出现使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摇滚乐现象,以及摇滚乐的音乐和歌词,以致后来大学里也开设了摇滚乐课程(这在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不可想像的)。

1970年“披头士”解散以后,乐队成员作为个人继续活跃在摇滚乐坛。四人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是麦卡特尼,他和他的妻子组建了“双翼”(Wings)乐队,其中发行的很多专辑都很受欢迎。列农的日子则更带传奇色彩,他与妻子大野洋子组建了“柔顺的洋子”(Plastic Ono)乐队,并于1971年离开英国移居美国纽约,而后卷入各种政治活动,并创作了如《权力归于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等歌曲,同年发行的专辑《遐想》(Imagine)可能更好地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1975年,列农为了和妻子、儿子安静地生活在一起,放弃了一切公开的音乐活动,整整5年没有露面。1980年,他再次复出,发行专辑《双重幻想》(Double fantasy),使乐迷们欣喜若狂。不料,就在当年的12月,在曼哈顿自己公寓前,列农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歌迷枪杀身亡,时年40岁。

“披头士”的创作手法

1966年以前,摇滚乐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喧闹的音乐,具有较快的、强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词、三个和弦的和声;一首曲子的长度约2分半钟左右;结构简单,包含了很多重复。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时,这种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20世纪60年代末,任何摇滚乐队,只要它有足够的创造性,可以奏出任何声音,基本上没有限制。虽然,其他摇滚乐手也对此作出了贡献,但是,主要的贡献却来自“披头士”。

节拍、节奏与速度

传统的摇滚乐的节拍一般都是一贯到底的4/4拍,很少有例外。而在“披头士”的歌曲里,不仅有2/4、3/4、6/4等节拍,还有各种节拍的混合使用,转换十分自如。如:《你所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一个片断,是3/4拍和4/4拍的混合。

再如《黑鸟》(Black bird)中的节拍转换更为自由,3/4拍、4/4拍和6/4拍交替出现。

流行歌曲中很少使用的5/4拍但也能够在“披头士”的歌曲中找到,如《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

各种节拍的混合使用,使得歌曲的节拍重音律动飘忽不定,所以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

在歌曲的节奏处理上,“披头士”善于运用各种时值的“节奏连”来改变节拍单位的固有时值,使节奏变得更为生动。如《永远的草莓地》(Strawberrt fields forever)中的一个片断。

在这个片段中,除了常规的八分音符三连音外,还有四分音符的三连音,再加上正常时值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短短的几小节中出现如此多的节拍单位,这在传统的摇滚乐中是十分罕见的。

人为地改变正常节拍中的重音位置,造成一种节奏上的暂时“离调”,这是爵士乐中常用的手法。“披头士”的歌曲中,这种手法也时有所见。如《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伴奏中的一个钢琴片断,它通过对重音的改变,将节拍律动由4/4拍暂时改换成了3/16拍。

从速度上看,传统的摇滚乐大都比较快,人们认为中速和慢速只适合于流行歌曲,“披头士”对此也进行了突破。《一起来》(come together)和《负重》(Carry that weight)都是“分量”较重的摇滚歌曲,但其速度只有每分钟80拍,《我需要你》(I want you)向来被认为是“重金属”的先驱之作,每分钟却只有45拍。

曲式结构

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大部分流行歌曲和摇滚乐仅采用有限的几种曲式,如:a.12小节布鲁斯曲式

前奏 |12小节| 12小节| 间奏 | 12小节| 尾声 ||b.AABA曲式

前奏| A | A | B | A | 间奏 | B | A | 尾声 ||又如,乐句长度为4小节,全曲长度约2分钟左右等等。在“披头士”的早期创作中,有许多歌曲的结构也都是遵循以上几种模式。随着创作个性的日趋成熟,他们开始摆脱了这种限制。

首先,他们的歌曲篇幅加长了。如《生活中的一天》,5分多钟;《我需要你》,有7分半;《革命之9》(Revolution 9)超过了8分钟。

当然,通过反复来拉长歌曲的篇幅,这是最简单又常用的方法。“披头士”的《嘿,裘德》和《我需要你》就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们的许多歌曲是通过不同段落的对比组合来建立一个较为庞大的曲式结构的。如《生活中的一天》,曲式结构图如下:——-A——- -B- - A‘-

结构:前奏 + a1 + a2 + a3 + 间奏 + b + a4 + 尾声小节数: 4+4+2 4+5 4+5+3 5+5+104+5+3

这是个十分独特的结构。从主题材料上看,这首歌有两个主要音乐材料:a与b,构成一个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ABA‘。然而,从整个篇幅和音乐发展的逻辑上看,这首歌似乎又是一个二段体:A+B、A’。再看A、B、A‘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又各不相同,形成了一个变化丰富而又高度统一的曲式结构。

这首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乐段打破了以4小节及其倍数(8、12、16等)为单位的方整结构。如a3乐段由一个4小节乐句和一个5小节乐句再加上一个3小节的补充乐句而构成。B乐段更为奇特,是两个5小节的乐句加上一个11小节的托腔而构成。

这种非方整性的乐句、乐段结构与上面介绍的“节拍转换”一样,也是“披头士”的常用音乐语汇。如著名的《昨天》的结构就非常独特。

它是一个七小节的乐段,由一个3小节乐句和两个2小节乐句构成,形成一个3+2+2结构的乐段。这个乐段看似奇怪,但演唱起来却十分自然流畅。

和声与调性

在“披头士”以前,除了“沙滩男孩”,绝大部分的摇滚乐在和声方面也都比较简单。通常只用自然大调的三个基本和弦 I 、IV、V,而“披头士”的和声既不同于传统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中所用的 I-IV-I-V-I 的和声序列,也不同于流行歌曲中的 I-VI-IV-V 的进行方式,而是别出心裁,进行大胆地探索、革新。

在和弦的运用上,他们突破了流行歌曲以“自然音和弦”为主的传统,广泛运用各种类型的“变体和弦”。如《永远的草莓地》中的第一段。

较多地使用变体和弦,会使音乐的调性发生游移,这种调性游移的和声手法在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中用得比较多,但是在结构短小、曲调简单的流行歌曲中却是极为少见的。

“披头士”还善于将各种非“功能”性的调式化和声语汇用于创作中,使作品的和声呈现出丰富、清新、奇特的面貌。如《为凯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的第一句,除了IIm、V 两个和弦属于C大调,其余三个和弦均来自同主音小调。

音色与配器

“披头士”在节奏、曲式、和声等音乐技术上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对普通听众来说,最为吸引他们的可能还是音色的运用。

从演唱上看,“披头士”最主要的音色是人声。主唱约翰·列农和保罗·麦卡特尼都有着较强的音色变化能力。在《昨天》(Yesterday)《漫长而曲折的道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麦卡特尼的声音温柔而抒情;在《哦,亲爱的》(Oh,darling)和《为什么不在路上这么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中,他的声音又变成传统的“节奏布鲁斯”式的喊唱风格;再如列农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中采用了一种懒洋洋的“迷幻式”唱法,但有时候他的声音却非常干净,有时也变得非常的粗犷。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披头士”的阵容为主音吉他、节奏吉他、贝斯和鼓。但是,他们在制作唱片时,经常加入其他的乐器以加强作品的织体结构。如:《昨天》(Yesterday)中运用了弦乐四重奏;《埃莉诺·里格比》(Eleanor Rigby)中运用了弦乐八重奏;《你得藏起你的爱》(you"ve go hide your love away)中运用了长笛;《因为》(Because)中运用了古钢琴;《潘尼小巷》(Penny lane)中运用了短号;《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运用了铜管乐队;《为凯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运用了管风琴和低音口琴;《蜂蜜馅饼》(Honey pie)中运用了双簧管;《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中运用了管弦乐队。

除了常规的西洋乐器外,“披头士”还在歌曲中运用了许多印度的民族乐器。如:《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尔琴(Sitar);《拥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Without you)中的塔布拉鼓(Tabla)和迪尔鲁巴琴(Dilruba)等。

为了丰富作品的表现力,“披头士”的歌曲中还时常融入各种自然音响。如:《回到苏联》(Back in the U.S.S.R.)中飞机的轰鸣声;《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Good morning)中的鸡叫声以及各种动物的鸣叫声;《黑鸟》(Black bird)中的鸟鸣声;《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的各种嘈杂声等等。

“披头士”在音乐手法上的创新,对当时和后来的摇滚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披头士”在摇滚乐历史上被誉为“最伟大的乐队”,他们受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