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们自己:塑造健全的身体与心智
18337200000047

第47章 不圣洁的结局

一旦我们摆脱责任的制约、对造物主的责任、对邻居的责任,欲望和仇恨在我们体内蔓延,那我们有可能以任何形式堕落。

不良的结局

男人女人都一样,开局如此单纯,结局却是不可挽救的灾难。人们说,社会呼吁的公正是:女人受罪,男人不上税。真是这样吗?

男人堕落也危险

顽固放荡的人或许已经堕落到极至。男人一旦堕落,或许比不上女人明显,但他和女人一样会迷失前途。他也许能逃避公众的羞辱,但很难恢复随纯洁一起消失的力量、目标和人格完整。他生活会有障碍,尽管他可能忘记是为什么。假如他结婚,他的孩子会重蹈他的覆辙。

露丝的故事

回顾盖斯凯尔夫人在《露丝》中讲到的诱奸的过程是有意义的。露丝是个孤儿,没有朋友,是女帽设计师的学徒。文静、淑女的气质和美貌很快使她在女伴中脱颖而出。“我不可能不知道我美丽可爱,”她简单地回答说,“许多人这样告诉过我。”她与其他学徒陪伴雇主去郡上的舞会,以随时修补客人礼服上的破痕。一位傲慢的女士由未婚夫陪同来修补挂破的礼服。“贝林汉姆先生看起来很勇敢”,他最后拿起一朵茶花:“丹斯考比小姐,请允许我以你的名义将花献给这位女士,感谢她用娴熟的技巧帮了我们。”读者一定会因贝林汉姆先生这一礼节性的行为而敬慕他,露丝也是这样。茶花成了财富,女孩的思绪落在了温文尔雅的绅士身上。她与他再次偶然浪漫相遇。当时,她正设法搭救落水的孩子,他挺身而出,救了孩子。由此引发了进一步的交往:他将钱包留给露丝,请她给孩子买必需品。当然,她不得不再次去见他以回报花费。然后,他们又相遇在教堂。至此,还无恶意可言。接着,小说家透彻介绍了贝林汉姆先生:“他花在露丝身上的心思远大于露丝对他的想念。尽管他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对她来说更算得上是件大事。……他没有分析自己感情的性质,他只是从中得到乐趣,就像他年轻时初次经历的强烈感情一样。……他作为独生子的背景使得他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性格中有不平等的概念。独生子们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纪律的约束:过度焦虑引起的挫折感,沉溺于对某一事物轻率的爱都在他们的教育中加以夸大。”作者的寥寥数语是理解当时情景的关键,我们开始怀疑,下面会发生什么。《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斯蒂弗斯是一位骄傲、放纵、刚愎的母亲的独子;《亚当?彼德》中的亚瑟?多尼桑恩是一位溺爱、自大的父亲的独子。看起来,独生子比非独生子更有必要审慎行事,或许这是因为,假若有兄弟姐妹则不易走弯路。但弯路,不管是对大家庭的一员,还是对独生子来说,都是危险的。年轻的贝林汉姆发现自己对露丝着了迷,但并不知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她不会主动追求自己羡慕的朋友,这羞涩中带有一股魔力。”但他不会用轻率、过于大胆、激昂的话语使她受到惊吓……他决心要抵制从教堂陪伴她回家的强烈诱惑。他与她谈论了几句天气,然后躬身离开。露丝相信,自己再也见不到他了。尽管她常常责备自己愚蠢,但她还是能感觉到阴影已经笼罩了她的生活。”然后,又一个星期天,贝林汉姆先生陪伴她穿越田野,从教堂回家。“‘多奇怪呀’,她那天晚上想,‘虽然说不上是错,但我总觉得这个迷人的下午的漫步有点儿不对劲。’以后,星期天下午的漫步还在继续。她在麦森夫人店里忍受的痛苦得以完全倾诉。贝林汉姆希望去她的老家,六英里以外的米翰格兰治看看。于是在一个晴好的下午,他们如期前往。他不无爱慕地看她在茂盛浓密的灌木丛中自然、优雅地穿梭。在碰到外出度假的麦森夫人以前,他们很快活。麦森夫人发现她由年轻男士相伴时,警告她永远不要再登自己的家门。她的恋人才离开几分钟,回来时发现露丝泪眼朦胧。她告诉他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她泪如雨下,双眼模糊,没有看到贝林汉姆先生静静注视她时面部表情的变化(即便看见,也不见得能解读)。他久久地默立一旁,连悲痛中的她也觉得奇怪,他为什么不说话。她希望听到几句安慰的话。‘太不幸了’,他终于开口了,停顿了一会儿,又说:‘实在太不幸了,你看,以前我不愿跟你说,但我想——我还有工作,事实上,明天就不得不去镇上——我是说伦敦,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 来。’”他此时的打算是放荡,但这放荡就像是小孩子在危险时刻的游戏。小说家细致描述了他静默的时刻,欲望在年轻人体内沸腾的沉默时刻。就是这个欲望的时刻,使心地善良的亚瑟?多尼桑恩毁了海带?索瑞及带来了随之而来的悲剧。斯蒂弗斯沉溺于情感的时刻没有被指明出来,但年轻男女应该知道,他们,和每个人一样,都有可能与我们本性中的怪兽,即我们称之为的欲望,进行生死搏斗。自我放纵铺平了道路,放荡提供了鲜花小径。看吧,当人们意识到欲望附体时,两个人的生活都毁了。安全,不在于由于我们优雅、能抵制诱惑而产生的免疫力,而在于勤勉、向上的生活中,就像圣保罗所说,“我保守并控制体内的欲望。”享乐之路只有一个终点。他们去了伦敦,但我们在北威尔士与他们再次相遇。“‘的确,她不是他的妻子。’珍妮(酒馆的女主人)想,‘这是一清二楚的。’露丝仍沉浸在大山的壮美之中,这对她是全新的感觉。‘她的爱慕和满足让他生气’;她对自己因‘缺乏能力使所爱的人开心’而叹息,渴望能拥有他。酒馆里的人对他俩品头论足。‘她真是个尤物,’一位绅士说,‘超不过十六岁,我以为,一袭白衣让她看起来很纯洁。’他的妻子说:‘让这样的人来这儿真是耻辱。’其他人也这样想。露丝孤独的步履遭到更多敌意的非议。而后,贝林汉姆先生生病发烧了,他的母亲来照看他。可怜的露丝日夜忍受着焦虑和这位忙碌的夫人的白眼。他恢复后,与母亲做了一次关于露丝的长谈。他有点遗憾,主要是为自己:没见露丝一面,没说一句告别的话,他对母亲说:‘我们不能今晚就走吗?我不能总逗留他乡,伤神烦恼。我害怕见她,我怕见她的情景;但我想我是应该见见她,向她解释一下。’这就是他对他毁坏的生活和一颗毫无保留、深爱他之心的回报。露丝如此年轻,如此单纯,我们相信,她对自己所受伤害的全部意义并不十分明了。故事在继续。他终于还是没去找她,没留下一句话,甚至没说一声再见,便与母亲威风凛凛地离去了。一位相貌丑陋但好心的男士发现她蜷缩在一个无人的地方。她低沉而又悲伤地说,‘他离开了我,先生!——先生,他真的!——他真的抛弃我,走了!’他还没来得及说一句安慰的话,她已经无比沉痛地痛哭起来了,天地为之哀泣。事已至此,木已成舟,但当她付诸言语时,仍旧刺痛他的心。她的悲声让他心如刀绞,但他没说话。要是他知道该说什么好,那有多棒!他似乎是平静地看着她哀哀不已。她被悲痛折磨得精疲力竭、怔怔失神时,她听见他低声自语:‘造物主!看在基督的分上,对她发发慈悲吧!’这位好人和他的姐姐照看她从危险的疾病中恢复,并带她和她的孩子回到他们在兰开夏的家,他是那儿一个小教堂的牧师。露丝在苦涩的泪水中度过了悔悟时期,悔过的生活和谦卑的奉献使她表现出基督徒性格中的美丽。她的罪孽不是出于欲望,而是孤独,失望和情感造成的,这使得她更美了。”我们知道,大卫发现即便是肉欲的罪恶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它们将在性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贝林汉姆先生也是这样。数年之后,当露丝在一个不重要的职位上从事自己珍视的工作时,又碰到了他。“他变了,但她不知是如何变的。事实上,他在邪恶的自我控制了他时,以前的那次偶然的表达已成为永恒。他看起来很不安,不满……他认为丹比夫人(他认为这是她的名字)当然很像露丝,但比露丝更美……可怜的露丝!几年来,他第一次想到,露丝遭遇到了什么。当然,只有可能发生一件事,或许,他不知道结局更好,因为那极有可能让他不舒服。”这就是时光流逝数年后,我们见到的贝林汉姆先生。露丝,抵抗罪恶,能够像基督徒那样体面、恬静地立身处事;然而他,没受到半点惩罚,中年再次出现时,他没有目标,没有良心,没有心灵,只是强烈欲望的牺牲品。

反省自我

我们没有必要继续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值得一读,其最佳效果是读者手持《十二先知书》问:“造物主,那是我吗?”人物的痛苦或者堕落是否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我身上是否也有导致如此可耻的堕落的因素?当然有。我们不时听到暗地里流传的谣言,来到非洲荒野、逃避文明束缚的白人肆意暴行。当我们听到这些事的时候,我们问:“造物主,那是我吗?”因为事实是:一旦我们摆脱责任的制约、对造物主的责任、对邻居的责任,欲望和仇恨在我们体内蔓延,那我们有可能以任何形式堕落。让我们鼓足勇气。让自己的灵魂免于第一次堕落的人不会让最后一次堕落所侵袭;那些就像在寓言式的铜塔中一样保持灵魂纯朴,不允许邪恶玷污想象力的人;那些保持健康的兴趣和有意义的工作的人;那些保持劳动的动力,在饮食、安逸、睡眠方面保持着高度节制的人,永远也不会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