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18348200000043

第43章 临尸而歌

——坦然面对死亡

“原文”

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译文”

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这合乎礼仪吗?”二人相视笑了笑,不屑地说:“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是莫逆于心的好朋友,三个人结伴在一起,说这一生,我们大家作为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呢,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大家一起走完这一生很好。后来呢,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孔子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也就有了上面一段对话。子贡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有礼仪,把自身的形骸置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容颜和脸色一点也不改变,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用来称述他们。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当时就说是我错了,他说本来他们都是一些心游世外的人,而我是一个拘泥世内的人,我怎么还派你去帮助做丧事呢?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他们把人的生命看作像赘瘤一样多余,他们把人的死亡看作是毒痈化脓后的溃破。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地相送。

庄子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看破生死,这样我们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无所畏惧。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保留一份坦然,随缘世事无挂碍,就像六祖慧能在临死前说“我另有去处”,而丘吉尔在谈及死亡时也只是淡然地说,酒吧关门的时候我就离开。

在道家的思想,宇宙都是万物在互相变化,宇宙是一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不过是锅炉里的化学品而已。我们把青菜、饭、萝卜等装进去,化学出来,变成身上营养成份等,等我们死了以后,肉烂了变成肥料,又变成青菜、萝卜。彼此都在化,化来化去“物化”了。生与死,道家称为“物化”。另一个生命的变化开始了,没有什么可悲的,活着也没有什么可喜的。所以在妇产科前不要送喜帖,殡仪馆前不要送挽联,不过是一个睡觉去了,一个来做梦,如此而已。

在我国民间,办喜事有两种:红喜事和白喜事。红喜事,是嫁娶,生命繁衍的开始当然是一桩喜事。白喜事,是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也是一桩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如果我们真有庄子这样的心态,一定会少了许多牵绊和苦楚,可以像故事里的三位好朋友一样坦然,不去害怕死亡的来临。这样说不定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呢:

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游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入了断崖边上。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地卡在一棵树上,那是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正在庆幸的时候,他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大的吼声,往崖底望去,原来有一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著他,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但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是相同的猛兽,被谁吃掉,都是一样的。”

当他刚放下心,又听见了一阵声音,仔细一看,一黑一白的两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他先是一阵惊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狮子咬好。”

情绪平复下来后,他感到肚子有点饿,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了起来。他觉得一辈子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梅子,找到一个三角形的枝桠休息,他想着:“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他在树上沉沉地睡去了。

睡醒之后,他发现黑白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小心翼翼地攀上悬崖,终于脱离险境。

原来就在他睡着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终于大吼一声,跳下悬崖。黑白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惊慌逃走了。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展开激烈的打斗,双双负伤逃走了。

从我们诞生那一刻开始,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死亡,就像一头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的尽头等待,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正象征着黑白老鼠,不停地正用力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总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狮子的口中。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那我们何不惟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树上甜美的果子,然后安心地睡觉,只有存着这样单纯的心……少欲望,多一点赤子之心和知足者长乐的思想,我们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一则古老的传说,说一位富有的巴格达商人派仆人去市场。在市场上,人群中有人推挤了仆人一下,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身被黑长袍的老妇人,他知道那是“死亡” 。 仆人赶忙跑回去,一面发抖,一面向主人述说方才的遭遇,以及“死亡”怎样用奇特的眼神看着他,并露出威胁的表情。

仆人乞求主人借他一匹马,好让他骑到撒玛拉,兔得“死亡”找到他。主人同意,于是仆人立刻上马疾驰而去。

商人稍晚到市场,看见“死亡”就站在附近。商人说:“你为什么作出威胁的神情,恐吓我的仆人。”

“那不是威胁的神情,”“死亡”说,“我只是很稀奇会在巴格达看见他,我们明明约好今晚在撒玛拉碰面的!”

在上面的两个故事中,同样是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前者坦然面对反而躲过一劫,后者如临大敌,拼命逃离,却反而离死亡更近了,直接自己投向了死亡的怀抱。这对于那些整天畏惧着死亡的人怕是一个不小的讽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