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18348200000054

第54章 宋人卖帽

——转变思维、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原文”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译文”

北方的宋国有人贩卖帽子到南方的越国,越国人不蓄头发满身刺着花纹,没什么地方用得着帽子。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这里为什么做生意要提到宋国?怎么不提鲁国也不提齐国?因为宋人是殷商之后,是代表殷商的文化。战国时候宋国文化最高。孔子也是宋国人。“资”是贩卖,“章甫”是礼帽礼服。宋人当时带着礼帽礼服到越国去做生意。越国是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在当时是野蛮嘏开发之地。“越人断发”,相当于当代人,头发是剪短了的,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越人”本色。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中国文化是要留长头发,要梳起来的。不像西方文化,野蛮文化留短发。“纹身”,身体上都刺花的,裸体的。宋人把礼帽礼服带到没有文化的地方去卖,结果都卖不出去。把高度文明的东西,带到最原始的地方当然没有用,庄子如是说。可真的行不通吗?我认为未必:

话说有两个精明的南方商人,听说南方的伞不但质量好而且比北方便宜,如果将南方的伞运到北方去卖一定会大赚一笔。他们便倾尽家财各自购买了一大批雨伞运到北方去卖。

可到到了北方,他们渐渐发现,北方人很少用伞,买的人就更少了。因为那里的天气常年干旱少雨,烈日炎炎,人们怕的是太阳的毒晒,不但根本不在意下点雨、甚至还盼望着多下雨。只有一些爱赶时髦的年轻人,愿意买把伞玩玩;年长一些的人,都用些蓑衣、斗笠遮雨,雨伞他们十分不认可。两个商人的雨伞在这里派不上什么大用场,销路迟迟打不开。于是,两人的经营都陷入困境。

一位商人想,这儿的人根本不认可雨伞,并且雨伞看起来在这里真派不上用场,真后悔轻信别人的话,还以为能稳赚的这下可赔到家了!

另一位商人想,这儿的人现在都不认可雨伞,可只要想办法让他们认可了,这时多么巨大的一个市场啊!并且,不像在南方有那么多竞争者。这儿的气候这么干燥,雨伞用来挡雨,一年也用不了几次;可要用来遮阳的话,那用处可就大了。幸亏我来了,不然会错过多么大的一个商机啊!

两年后,两位商人在回家的路上相遇了,一个垂头丧气,一个却志得意满。“看你这样子是把伞都卖了,赚了不少的钱?”“是啊,都卖了。”“北方不常下雨,谁用雨伞啊,我都为此而破产了,你有什么高招吗,是怎么卖掉那么多雨伞的?”“伞还是那些伞,我只是卖的时候把所有‘雨伞’字都改成了‘阳伞’,伞可以挡雨,难道就不能遮阳吗!”

雨伞变成了遮阳伞,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就这样第二位商人垄断了北方市场。

相同的例子还有一个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的故事——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因为没有泥土和沙子,不得不将冰块切割成砖来建造房屋,建好的房屋可以抵御寒风的侵袭。

外面,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温度一直在零下50多摄氏度,而冰屋内却可以保持零下几度到十几度的温度。这样的温度对于爱斯基摩人来说显然是暖和多了。北极是个天然的冰库,而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冰箱。

美国旅行家沃特森目睹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后,却冒出一个惊人的想法:把冰箱卖到这里!听到这个消息,许多人都笑了,笑他痴心妄想,白日做梦。

当冰箱运到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居住地时,沃特森向爱斯基摩人演示冰箱的作用:把自己带去的啤酒和矿泉水,以及爱斯基摩人刚刚捕获的猎物,一起放入了冰箱。他将冰箱的温度档调到了4摄氏度。第二天,当爱斯基摩人打开冰箱时,发现那些东西并没有结冰。

爱斯基摩人第一次发现了冰箱在这里的用途。

原来,由于长年的天寒地冻,爱斯基摩人储存食物的方法很简单。他们不分场所,往往把食物一丢,自然会冻起来,不必担心食物会变坏。但再次食用的时候就有些费事了,为了化开那些冻硬的食物,他们常常点燃动物的皮毛或者脂肪,在屋外架起大锅,烧一锅开水来解冻。这样费时费力,很多时候爱斯基摩人都不愿意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来解决看似简单的问题。有时候赶上大风的天气,在外面根本立不起灶台来。

有了冰箱,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冰箱不仅可以用来冷藏食物,而且也可以防止食物冰冻起来,它省了做饭前繁杂的解冻程序,爱斯基摩人着实体验到了冰箱带来的好处。

有些事情,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但只要你转变思维、设身处地来站在别人角度思考,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增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我了。”

僧人顿悟,感到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

愿每个人的心里都点亮一盏灯,照亮了别人的同时,更照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