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一定有方法:青少年白金版
18371300000059

第59章 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来设计前程

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后来改为文学创作,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就可能埋没自己的才能。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最后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着惊人能力的年轻助手,才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

对于科学界来说,许多发现不了人才的现象,关键在于不能自我把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情和好奇,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

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不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而你所从事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又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发现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焕发……”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但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 5 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 5 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应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你不能控制别人走什么样的路,但你可以选择自己做什么样的人。选择不同,结果各异。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尊重别人,然后走自己的路,不要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的轨迹。人,放弃自我的本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去模仿别人,跟在别人后面跑。把别人的特色误以为是自己应该追逐的东西,多半都是不能成就大事者;即使有一点成绩,也是没有什么特色的。这一点,对成就大事者来说,是一大忌讳。

“做你自己!”这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当时年轻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越,而格希文却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当时薪水的三倍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个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渐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

20 世纪的电影大师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平平庸庸、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改变,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演他自己,这才渐渐成功,成为一代电影大师。事实上,许多成就显赫的名人、伟人都具有独立思考和坚持自己想法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因而就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就能勇往直前地追求,就能标新立异有所建树。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创造。完全一样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对自己充满自信,坚持不懈地去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不断发挥自身的潜力,才能将我们人生的意义充分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