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8374300000013

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身

“引语”

这一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统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老子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原文”

宠①辱②若惊,贵③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注解”

①宠:尊荣。

②辱:耻者,耻辱。

③贵:畏惧。

“译文”

得到恩宠和受到屈辱都会感到心神震惊而不得安宁,重视大的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性命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呢?恩宠是上对下给予额外的赐与,所以当受宠者得到额外赐与时,就会感到震惊,如果失去了额外赐与,也会因失宠受辱而感到震惊,从而失去安宁,这就叫做得宠与受辱都感到震惊。

什么叫“贵大患身”呢?我们之所以感到大的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身体的存在,如果不顾及到自己的身体,那我们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能做到贵身(珍贵自己生命)那样去服务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大事寄托于他。能做到爱身(爱自己生命)那样服务于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付给他。

“深度剖析”

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老子在此提到的“宠辱若惊”四个字,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人类心态及行为动态的最重要特征,如果说宠辱这两个字代表了人生的所有哀荣,应该不是夸大之词。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功、名、位、货等身外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本章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为何惊宠如惊辱。宠是受宠于人,即寄人之下,为保持这个“宠”,往往提心吊胆,甚至献谄取媚,失去人的尊严。由于寄人之下,随时都有被厌弃之忧,故心惊胆战地求生,与受唇之惊惧无异。如《论语·阳货》:“其来得之也,患得之;即得之,患失之。”这都是由于太看重“宠”,有过多的欲望所致。

老子观察社会上存在着“宠辱若惊”的现象,经分析判断是由于“贵大患若身”(把荣辱看得如同生命般贵重)之故,进而提出了“以身为天下”(去掉私欲,为天下奉献尽心尽责)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方法可解决上述异常的“认识——判断——解决”的辩证法的论理与方法。

老子告诫,人若只追求自己的荣誉欲望,反而会为其所误,不能完善、保全自己。只有舍弃了追求荣誉、欲望之私,以奉献之心对待天下,才会得到人们真正的信赖寄托,才是真正的珍重、爱惜自己,才符合做人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庄子·在宥》中有段耐人深思的话,道出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谛。以庄子说的这段话来做此章的结尾。庄子说:“喜欢目明,是迷恋彩色;喜欢耳聪,是沉湎音声;喜欢仁,是乱了德性;喜欢义,是违背常理;喜欢礼,是助长表面技巧;喜欢乐,是助长荒淫;喜欢圣明,是助长各种技术;喜欢求知,是助长天下的弊病。天下人要使性情安宁,这八条可有可无。天下人要不求性情安宁,这八条才纠结扰攘搅乱了天下。而天下人才开始尊崇它们,珍爱它们,天下人的迷惑真是太严重了。岂只是知道一下就算了,而是非常虔诚地谈论它,恭恭敬敬地接受它,唱歌跳舞来歌颂它,这种情况,我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君子不得已而统治天下,不如实行无为。无为,然后才能使百姓性情安宁。所以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来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能爱护自己的生命来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所以君子假如能不放纵自己的情欲,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坐如木雕泥塑,动如龙腾虎跃;沉默如深渊,出言如雷鸣。精神活动完全出于自然,从容无为就像尘埃在空中飘动,我又何必去治理天下呢!”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是要告诉我们:受宠之时,以平常心待之;受辱之时,更应该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就是所谓的“宠辱不惊”,下面的这个例子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道理。

“案例一”

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的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两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然,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楼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就是这样吗?”这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对“荣辱不惊”最好的解释,而我们现代人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保持从容的心态,清醒理智地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