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18374300000052

第52章 天下有始,为天下母

“引语”

本章先论道为天下物、事、象之本源(母),再次说明凡事都有规律及遵守道的法则生存、处事,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迷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原文”

天下有始①,以为天下母②。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③;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④。

开其兑,济其事⑤,终身不棘。

见曰明⑥,守柔曰强⑦。

用其光,复归其明⑧,无遗身殃⑨,是谓袭常。

“注解”

①始:本始,指道。

②母:根源,指道。

③子;指万物。

④勤:劳。

⑤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件。

⑥见曰明:能察见细微的,才是“明”。

⑦强:自强不息的“强”。

⑧用其光,复归其明:“光”是向外照耀,“明”是向内透亮。

⑨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灾殃。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

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

“深度剖析”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

这一章主要讲我们怎样去遵循自然的规律。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就应该认识大自然的德性,不能从个人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的德行,还要从自然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一切顺其自然,不妄加施为了。

这句话也就是说,站在自然大道的立场观看自己,让自己保持与大道一样的德性,塞住贪婪的孔目,闭住嗜欲的门径,坚守柔弱,这样就无灾无害了。

现代人有一个极其不好的习惯,就是不能够从事物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总以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也就对事物产生了片面性的认识,比较主观盲目,从而产生自负的心理,这样也就给我们招来了不少的灾祸。有一句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就是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这也就说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做到的,不是成仙,就是成佛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既然我们无法做到,那就说明我们还不够明智,那我们就要找到我们无法做到的原因,也就是认识这种恶习的根本。

在我们的心中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干扰着我们,使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受到束缚,从而也就无法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中去,也就无法使我们的心灵在清静无为的天空中,获得自由翱翔的能力。结果导致我们的心灵总是被关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中,看到的也就是一小片天空而已,犹如井底之蛙,束缚了我们视线,听到的也是单调的音律,又怎能了解世界的全部,又怎能看清万物的起始呢?那样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天地的雄浑和宽广。如果我们不想成为笼中鸟、井底蛙,那只有摆脱欲望和杂念的困扰,冲出牢笼,跳出枯井,在广阔的天空自由飞翔,在宽广的大地自由驰骋,才能看清天和地的全貌,才能了解到万物的根始,才能找到我们的老家。

这章老子教给了我们一种认识的方法,要求我们学会从另外的立场来观看自己。

我们人类最大的毛病在于喜欢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不能从另外的立场来观看自己。

“案例一”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户人家,平日辛勤地耕种,生活还算过得去,只是如果有个额外的开销,经济就会变得很吃紧。

这天,主人有一位很久以前认识的朋友,虽然很少见面,但是交情还算不错,千里迢迢地来访,让主人十分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所以主人特别要妻子煮一些下酒好菜,两人高兴谈论到天明。

谁知道,客人这么一住下来,就连续住了很长一段日子,且似乎没有打道回府的意思。

此时,家里的菜已经快要吃光了,偏偏正逢梅雨季节,户外的雨从来没有停过,无法下山去买粮,真是糟糕。

妻子:“你也想想办法啊!”

主人:“他不走,我总不能请他自己离开吧!”

妻子:“不管你怎么做,反正没有米下锅了、没菜可吃了,你再不想办法,我们三个人一起饿死好了!”

越说越气愤的妻子,说完之后,就拂袖而去,留下不知该如何的主人。

隔天,吃完饭后,主人陪着客人聊天,并看看窗外的景致,谈谈过去的回忆。

这时候,主人忽然看到庭院的树上一只鸟正在躲雨,而且那只鸟的体型非常大,是以前都没有见过的鸟类。

于是,主人灵机一动,对着客人说:“你远道而来,这几天我都没有准备什么丰富的菜肴招待你,真是不好意思!”

客人:“别这么说,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不但你和嫂子款待周到,而且吃得好、睡得好,感激不尽呢!”

主人:“你看窗外树上有一只鸟吗?”

客人:“看到了,怎么啦?”

主人:“我准备拿把斧头把树砍了,然后抓住那只鸟来煮,晚上我们喝酒时,才有下酒菜呀,你觉得如何?”

客人想了半天,十分疑惑地问:“当你砍树的时候,可能鸟儿早就飞掉了吧,你怎么抓它呢?”

主人悻悻然地看着完全不解主人用心的客人,无力地回答:“不会的,在这个人世间,还有更多不知人情世故的呆鸟,大树都已经倒了,都还不知道要飞呢!”客人:“真的?有那么笨的呆鸟吗?那么,这种鸟一定让人伤透了脑筋吧?”

以上这位客人,就是一个只会看到自己的人,他不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自己,自然不会明白对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