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18375200000004

第4章 公民道德的基本概述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公民道德建设入手,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公务员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重要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实际,研究制订贯彻意见和具体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公民道德规范的内涵

公民道德规范是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公民道德规范主要由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和家庭美德规范构成。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社会群体,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包含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般道德水准出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下面我们对公民道德规范逐一解读。

(一)爱国守法是公民对国家最首要的道德义务

爱国守法指的是爱国主义和遵纪守法。公民应当热爱国家、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维护国家的尊严,保守国家的机密,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行为作斗争,把对国家的一切义务和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天职。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意识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和利益;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

我们要立志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守法”是公民道德的最低层次的要求。公民应当维护法律确定的最基本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尽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守法遵纪,就是要求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所属组织的纪律,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起码要求。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

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规范,而应提高遵守法律纪律的自觉性,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和护法。

毛泽东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也指出,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这就告诉我们,要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必须要有严格的铁的纪律。每个公民要自觉遵守所属组织的纪律,主动接受纪律的约束和监督。

爱国守法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公民通过爱国守法实践了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二)明礼诚信是公民如何待人的道德规范

明礼诚信,指的是文明礼貌和诚实守信。“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合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

讲究礼仪、礼节、礼貌,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讲究礼仪、礼节、礼貌,就是要求人们待人谦让有礼,落落大方,友爱互尊,文明守纪。这是社会的外在文明,是人们美好心灵的外化。

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

无论在何种场合,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我们彼此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讲诚实、讲信用。我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公民能否明礼,关系到世界对我们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程度的评价,因此,“明礼”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实守信,就是要求人们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有信无欺,信守诺言,取信于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尊重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实事求是、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为自己的准则。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是公民道德人格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要诚信,杜绝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信守诺言,忠诚待人。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诚实守信既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又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对诚信品质的需要更加突出。

当前,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建立诚信规范,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团结友善是公民之间相处的基本规范

团结友善,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友好相处、与人为善等。每一个公民,不论民族、年龄、职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公民之间应该彼此团结,相互友爱,建立起一种和睦亲爱的关系。现实中,对他人友善的人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

“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当今社会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岗位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处于与其他岗位和工作有机联系的整体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有着与人相处的需要,都需要别人、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都需要团结友善。

离开了群体、集体、组织,人是无法正常生活的。因此,应当树立同舟共济,精诚团结的团队精神;杜绝钩心斗角、互相拆台现象的发生,坚信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才能干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成就我们共同的事业。

应当学会与他人配合和协作,不但“敬业”而且“乐群”。要正确对待自己,处理好与其他同志的关系,多看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短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虚心向同事学习,取长补短,友好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要与人为善,应当顾全大局,虚怀若谷,宽容大度,胸襟开阔,不总是纠缠个人恩怨。尤其是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也能共同合作。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矛盾,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工作气氛,形成凝聚力。

(四)勤俭自强是公民对待生活与自身的道德规范

勤俭自强,指的是勤劳节俭和自主自强、自尊自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作为一个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劳动的义务,应当懂得没有勤奋就不会有社会财富的道理,推崇勤劳,反对懒惰和游手好闲的恶习。

“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勤俭的道德素质更多地在公民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自强”主要也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与“勤俭”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准则。

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还不强,人民仍不富裕,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必然要求艰苦奋斗。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奋斗意志。

当然,提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并不是反对提高生活水平,也不是要求人们都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苦行僧”。提倡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反对的是奢侈享乐之风。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有正当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如果失去这种享受,就会失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必然失去或减少为祖国现代化建功立业的动力源泉。

但是,人要追求正当享受,就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进行艰苦创业。况且享受如果不以高尚精神生活为支柱,单纯地无节制地追求物欲享乐,就会消磨斗志,腐化堕落,使本来属于正当的享受走向反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自主自强的精神。市场主体不仅要具有自主权,而且要具备自立、自力、自强、自尊的德行。不仅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而且要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具有勇敢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热爱知识,尊重科学,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五)敬业奉献是公民对待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

敬业奉献,指的是爱岗敬业和奉献社会,即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类。

每一个公民都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职业是公民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待职业或事业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作出有益的贡献。

“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敬业奉献要求人们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崇敬,是一种安心本职工作,热爱本职工作,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和愿为本职工作奉献青春才华的强烈责任感。

不论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对我们事业的积极意义;不论现在的岗位是自己选择的还是组织安排的,都要有达观敬业的精神,充满对自己的岗位和职业的感激和敬意,培养自己对工作岗位的深厚感情,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也无怨无悔,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基础的东西。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搞好了,社会主义道德大厦才能建立起来。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以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基本行为准则,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厦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功能

公民道德是全体公民长期形成、共同认可并遵守的心理、习俗、习惯、风尚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的公民道德规范内化为公民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唯利是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国民整体道德水平出现了下滑趋势。为此,在全体公民中间广泛开展道德建设,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变得非常重要,非常及时。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是关键。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文化建设的目标,始终围绕的是以人为本、建设为主的价值主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的还是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质,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在政治上爱国,在社会生活中守法,在相互交往中诚信,在为人处事中知礼的人,就必然顺理成章地做到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民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民道德建设,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是时代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不仅反映了公民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关系,而且是公民在现代社会中最基础和最必备的道德素质。其中,“爱国”为核心。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把拳拳爱国之情、爱国之志转化为效国之行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守法”是重点。在一个法治社会,唯有那些严格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诚信”为关键。诚信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诚信道德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知礼”是基础。知礼讲礼,是当代社会发展和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中国社会公民的形象展示。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其中诸如一些地区和人群中比较尖锐的利益冲突、一些人道德观念淡薄、爱国观念模糊、守法意识不强、善恶界限混淆、诚信规范缺失、愚昧无礼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加强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其主体也是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公民道德调节社会生活,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公民道德立足于现实,又指向理想,因此,它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选择提供一种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道德是人性的自觉产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一。道德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因此,充分发挥公民道德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对于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利益矛盾与冲突,以此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不仅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价值,而且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民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界都要积极支持和参与。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切实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大力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继续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要注意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手段,及时总结新鲜经验,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坚持求真务实,从最基本、最基础的事情做起,狠抓落实,抓出成效。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和弘扬,使人们的道德素质得到切实提高。

(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主流形式。20世纪后期,不少政治领袖人物都看到了下一世纪国家竞争的主流形式是文化的攻守,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文化战争的概念。

物质资料的生产,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是有形的,是硬的表现,而精神资料的生产状况如何则是无形的,是一种“软国力”。提高综合国力,固然需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但构筑一个国家物质文明的硬件如果没有文化的渗透、凝聚和捆绑,势必会呈现一盘散沙、涣散无力的态势。

没有精神文明导引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不仅不能利于民富国强,甚至会成为一种反人性的异己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包含着人的素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三)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道德建设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研究解决。

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抓住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成果,加强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

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体来说,公民道德建设需要遵循以下方针。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二)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民主权利,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物质利益。

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四)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

要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全社会形成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价值观念。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使每个公民既有平等参与机会又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五)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积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大力倡导各级公务员带头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六)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

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

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四、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具体来说,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广大公务员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

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

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三)以“五爱”为基本要求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

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四)社会公德准则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五)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六)家庭美德准则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第二节社会公德的基本概述

一、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生活秩序,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这个起码的生活规则。

在本质上,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环节,对其他道德建设起着引领作用,在公民道德中,社会公德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作为文明标志,是提升政府文明形象的必然要求,国家硬件建设得再好,也绝不能缺少优良的公共道德支撑。

社会学将社会公德视为一种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不同,作为社会资本一部分的社会公德,本质上是信任、信用和互惠的文化规范。它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嵌入社会结构之中调整人们的行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提高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社会满意度、幸福度、认同度。

在一个共同体中,社会公德等社会资本积累越深厚,供应越充足,社会成员间互利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加。社会公德不会因使用而减少,但会因不使用而枯竭。社会公德可无限积累,具有可再生性、非短缺性,会因大范围的频繁使用而增加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处于转型期,公众对社会公德的需求呈加速扩张之势,而社会公德的有效供给则呈明显滞后,其后果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社会公德的供给不足,使公众已有的生活质量降低,这表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环境的人为损坏。社会公德的缺失,使人际关系恶化,也使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降低,社会为此支付的成本增加。

不遵守社会公德,还将带来一个更恶劣的后果,那就是对社会认同的破坏,使社会公德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社会公德建设事关物质文明建设的质量和品位,马虎不得,忽略不得。

公民素质的高低,既是推进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公务员首先要讲公德,一个人如果连这种基本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个人素质就无从谈起,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就是无本之木。

文明建设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一个公德意识强、道德风尚好的社会,比起硬件建设更为重要。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公德作为切入口,从克服生活中最常见又最容易忽略的不文明行为做起,使我们的行为符合文明规范,并以此培育和促进我们各方面的道德建设。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作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二)全民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

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三)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

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三、社会公德的主要功能

社会公德是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的一些简单的、起码的行为准则,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泛,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社会公德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是适应社会和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特殊并且广泛的社会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社会公德的主要价值功能有哪些呢?

(一)社会公德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虽然社会公德涉及的只是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但它是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的基础,其价值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二)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必要条件

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场所正常秩序和安定环境、维护现实社会生活的最低准则,是人们现实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会公德发挥着维护现实的稳定、公道、扬善惩恶的功能,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和精神感召作用。

社会公德的这种作用体现在:一方面肯定、维护和促进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否定、抑制和阻止一切有碍于或有害于社会和个人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思想和行为。这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的规范方式来促进社会和个人弃恶扬善,扶正祛邪,从而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非强制性地调节和规范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有效地为满足社会与社会成员的需要服务。

(三)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

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

(四)弘扬社会公德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

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务必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五)社会公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四、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社会公德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讲文明礼貌是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修养的标志之一。人的行为举止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每一个自尊自爱的人都应当把讲究个人礼仪当作获取成功的素质去培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闹三分,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等,这些都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

文明礼貌是人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必须遵守的礼节。是人际交往中诚恳和气、谈吐文明、举止谦恭的待人态度。文明礼貌是道德对人们行为举止的一种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基础,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文明礼貌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人格、国格的大事。

文明礼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很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礼貌的要求和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二)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助人为乐就是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就是关爱人、关心人,就是成人之美、济人之难、解人之困。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反映,是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的标志。

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

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我们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助人为乐,需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有善良的动机和出发点,帮助别人是出于对他人的爱心和关心,是尽己所能,解除他人困难,使他人获得快乐和幸福。出于个人私心杂念,或仅仅为了获得报偿而去帮助人,都不能算助人为乐。

2.助人要有实实在在的结果,确实是帮助别人脱离了困境,或确实方便了他人,使别人感到快乐、幸福。只有助人的良好愿望,却没有在实际中使人得到有效帮助,也不能算助人为乐。

3.助人要长期积累,不断去做,要靠长期修养,形成内心自觉的习惯。所以也不能把助人为乐理解成一时一刻的群众运动。

4.助人为乐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在工作中要充分理解人、主动关心人、热心帮助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可以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帮助别人,如同事、同学、朋友、亲戚等。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

我们公务员要经常参与公益事业,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体现自己的爱心、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

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5.特别要关注、关爱弱势群体,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关心和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每个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帮助别人不图回报。当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惠者也要受恩不忘,知恩图报,像别人关心帮助自己一样去关心帮助他人,为营造温馨的社会环境而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三)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社会主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

公共财物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爱护公共财物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每一个公民在工作、劳动和生活中必须承担不侵犯公共财物的义务,必须承担爱护和不挥霍公共财物的义务,必须同侵犯公共财产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爱护公物体现了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劳动者的尊重。要牢固树立公共财产不可侵犯的道德观念,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爱护公物。具体来说,如何做到爱护公物呢?

1.要爱护国家财产,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国家的工厂、矿山、银行、车站、飞机场、铁路、公路、商店、文化馆以及各类院校等,都是全体人民长年累月、辛勤劳动创造的财产,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条件,关心、保护和珍惜这些国家财产,不让它们流失和破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2.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有些人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为破坏;一些人就是喜欢在公园、文物古迹等地“信手题词”;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设施视为“发财致富的源泉”,恶意偷盗窨井盖,导致夜间行人受伤致残。

3.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不爱护机器、设备;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计节约用电、用水,在单位却对“长明灯”、“长流水”满不在乎,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化公为私,随意占用公家财物,并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

4.要爱护国家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动植物群。还有生产、生活设施,如草坪、绿地等。因为这些财产都是人民安居乐业、有序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5.要爱护历史文物、保护古迹。文物古迹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无可替代、难以估量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作为公民必须努力保护好文物古迹。

总之,我们各级公务员要敢于同侵占、损害、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用设施差,但是对随意破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见而不问。我们每一个公务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同侵占、损害、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公共财物。

(四)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环境是指保护自然环境,是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护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保护环境这一公德规范,要求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发展,而且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发展,有节制地利用资源,把发展限制于自然承受力的范围之内,为后代人留下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从我国国情出发,进一步强调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环境的最基本要求是:

1.要增强环保意识,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证子孙后代的幸福,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道德观念,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努力养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污水,不损坏各类环境卫生设施等。此外,还应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保护绿化成果。

3.要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认真保护河道湖泊、土地资源、野生动物,保护好我们仅有的一个地球。

有些人认为,现在是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经济搞上去,环境治理以后再说。岂不知环境问题已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况且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远远超过前几年污染企业所产生的“效益”。

据有关部门测算,治理太湖至少需要投入2000亿,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但是,仍有少数人认为:天空那么大,放点烟气算什么;江河这么多,排点污水算什么;天地这么广阔,有点噪音算什么。

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

4.保护环境,还要求我们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符合环境道德要求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自觉承担植树义务,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化成果等。

(五)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

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才能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才能保证公民正常生活。

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遵纪守法呢?

1.要知法。这里的法,包括国家和地方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等。随着我国普法活动的不断深入,公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恶语相向,拔拳斗殴,伤害对方,甚至闹出了人命案子,成为终身憾事。这种惨痛的教训屡见不鲜。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

我们要不断学习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

2.要守法。严格遵守各项法律和纪律,不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将法律条文内容化作自己的自觉行动,使守法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人人都这样来做,全社会就会形成自觉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风气。

有少数人认为,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因此,有的人就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盗用他人专利或商标权,制造假冒伪劣产品,有的甚至制造、销售淫秽音像制品。

实质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更是法制经济,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要护法。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乘客规则等。坚决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对那些知法犯法、破坏社会秩序的少数“害群之马”,需要全体公民群起而攻之,同他们作坚决斗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让一切违法违纪现象没有市场。

有些人仍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时,就认为“与己无关”、不必去管“闲事”。

如果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见恶不斗、见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斗时也不去相助,出现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就会使邪气上升,使社会不得安宁。

今天流氓侮辱了过路妇女,大家不过问,明天说不定就会降临到你的家人头上;今天小偷扒窃别人的钱包,大家不制止,明天说不定那只罪恶的黑手就会伸进你的口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社会公德的树立培养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公德重在养成,重在把遵守社会公德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习惯。列宁认为,当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的时候,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度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这就告诉我们,弘扬社会公德,必须十分重视社会公德养成机制的建设。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呢?

(一)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机制

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即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进行道德教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新闻媒体要开辟专版、专栏和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公共生活领域文明礼仪知识。

二是要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比如,在公共卫生方面,着力培养市民的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市民自觉遵守法规的意识,解决知行不统一的问题;在公共交往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等。

三是构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完善以市民学校为载体的全民教育网络体系,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公共文明行为大家谈、大家唱、大家写、大家画、大家做等活动。发挥农村文明大院的作用,加大对农民进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

四是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公民清楚地认识自己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五是培养公民道德价值观需要我们重视道德教育,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政府对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应当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把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公民教育纳入学校正规课程教学,并制订相应的政策使之得以落实,尤其要重视道德实践课程建设,如:多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来培育学生公民道德价值观。

六是培育公民道德价值观也需要引导人们吸取传统道德精神。个人的品质、情操是养成其自身良好公民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反过来,公民道德的提高肯定可以大大加强或升华个人的基本道德。

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对升化人们的道德精神是一种很好的文化资源,比如我国的儒家、道家等许多道德教诲和道德经验都能够成为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精神资源。

七是要注意教育方法。社会公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和因材施教,这是社会公德建设切实取得成效的保障。仅有一套理论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社会公德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仅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灌输这套理论,并辅以考试和学分,也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公德教育不能仅以思想理论和知识教育的面目出现,而是必须同时以实践教育的形式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展开。

创造出灵活、新颖、有吸引力的社会公德实践教育模式,让社会公德意识和理念真正与受教育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是社会公德教育努力的方向。

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还要针对公众的知识、文化、教育的背景,年龄结构,生活生存境遇,乃至地区差异,做出尽可能详细、周密的安排和设计,动员社区的力量、集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共同搞好社会公德教育,保障社会公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修养机制

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所强调的“修身为本”。道德修养是培养社会公德并逐步完善人格的最基本的途径。它有利于公民在履行社会公德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所谓道德境界指公民接受道德教育、进行道德修养所达到的道德觉悟程度,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状况和道德情操水平。

道德境界犹如阶梯,从初始境界到完善境界,其间是漫长的中间境界。较高的道德境界是公民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形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离开在实践中的反省、自查来谈修养,不过是一句空话。

(三)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创建机制

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争先创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源于基层、扎根群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要因势利导,发挥基层组织和群众团体的骨干作用、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使道德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里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全民动员机制,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

(四)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示范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是实践社会公德的榜样。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要以中央文明委组织的评选表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进行社会公德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创建活动的社会公德内涵,努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五)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评价机制

为规范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工作,提高评选表彰工作质量,促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发布了《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暂行办法》、《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试行)》等条例。这些举措对于建立社会公德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用法律与政策给予切实保障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需要有法律与政策给予切实保障。要完善有关道德立法与社会政策,发挥法律与政策对公民道德的外围支撑性的作用。法律与政策的执行和遵守为道德存续提供了基础,法律对道德具有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道德需要正义的法律来支持和必要的政府政策来保障。

一切道德体系都在教诲向别人行善,但问题在于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因此,道德的存续需要必要的政府政策与制度来保障。

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可见,仅仅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往往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法律、制度对个人道德的发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鉴于此,在社会中保护和推行社会道德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必须加强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完善有关社会政策,以完成道德自身力量无法实现的规范要求。

道德行为作为一定境遇下的行为方式,不仅与行为主体的道德素养相关,而且也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公民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维系道德的良好环境,因为有时客观环境会使人想道德而不能道德,比如因见义勇为而付出巨大个人代价,甚至陷入困境,却常常得不到有关社会的补偿,以至英雄流血之后还要流泪;城市公交车运力的不足以及管理的混乱,使乘客拥挤上车而无法守序等。

因此,除加强道德立法之外,我们还要完善有关社会政策,建立公民道德的外围支撑性的管理制度,制订有关管理的细则,一方面鼓励人们高尚道德行为,建立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行为基金,另一方面为人们的行为立标建章,严惩不道德行为。为公民履行的道德规范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保障。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法律与政策应该承担其社会价值导向的责任。法律与道德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其实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内含有平等、正义、自由、善德等社会价值”,推行法治也就是在促进这些社会价值。

作为公共政策不仅要合乎法律程序,而且也要承担其社会价值导向的责任,因为一项政策合乎法律程序并不一定就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政府权威的公共政策,必须关注社会公平问题,从平等、自由和机会公正平等的原则出发,除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外,还应考虑或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也是公共政策道德性要求的必然结果。

此外,执行政策者,也就是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七)树立全民公共空间意识

社会公德建设的一个关键,是社会成员普遍树立公共空间意识,普遍养成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公共空间的生成和不断扩大,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公共图书馆、公园、公路、各类公共交通工具、广场、超市等,都是与人类文明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精神气质是平等、开放、透明、兼容并包。

公共空间的特质,要求公众树立公共空间意识与之匹配,保护、尊重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公共空间是社会公德发生的场所和存在的依据。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是公众自觉关怀与维护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资源与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与情怀,它要求公众在公共生活中尊重、包容、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平等相处、同舟共济。公共关怀和公共精神,是滋养社会公德的源泉。

总之,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价值导向,道德维系,内化于心;也要靠法律的支持、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外化于行,从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熠熠生辉。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公德的光辉一定能映照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节职业道德的基本概述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世界上的职业千千万万,每一种职业都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不同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的职业素质。职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要根据社会分工,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工作。由此,就出现了以分工为显著特征的多种职业。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个人谋生的需要,在社会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一定专门性业务工作。通过这个专门性业务工作,对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集团承担一定的职责。在阶级社会,职业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区分,凡是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就是正当的职业;反之,就是不正当的职业。

职业有着三种社会性质和地位:一是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三是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职业的这三方面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然要在道德上、素质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职业是社会整体或国家利益、职业服务对象的公众利益、行业集体利益和从业者个人利益等几种基本利益的交会点、结合部,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职业内在的道德内容。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

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

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

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职业道德标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深远。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为了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必要掌握以下四点。

第一,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至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职业道德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学究气”、“商人习气”等。

第二,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至标语口号之类的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职业的道德习惯。

第三,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

第四,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绝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型。

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

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职业活动的水平提高和创新活动。

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是社会主义分工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分工也随之越来越细,并相应出现许多新的行业和职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社会主义的职业分工与资本主义的职业分工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的职业活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职业活动的根本目的,一般说来是为了私人的或者职业集团的私利。因此,职业集团的私利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社会的一定利益对于从事职业活动的个人或集团来说,是次要的,自己的私利才是根本的、决定一切的。

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因而,社会上各种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

社会主义的利益与从事职业活动的个人或职业集团的利益,以及职业活动中各方面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在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关系。因此,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职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具体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义职业活动在性质和目的上的根本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和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是调整社会主义职业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继承了历史上各种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切职业道德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但它又同以往的一切职业道德有着本质不同。它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在各行各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不断充实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也是继承以往社会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结果。没有这种继承,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就不会产生和发展。

在阶级社会里,虽然职业道德反映了剥削阶级的利益,但是各种职业道德又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应把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容继承下来,成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具体地说,首先,要继承反映职业共同特点的一些道德规范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优良传统。如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尽管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内容,但它却始终是人们称颂的美德。

其次,要继承以往职业道德学说中有价值的东西,只要人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模范遵守和维护党纪国法,遵守社会道德,勤政廉洁,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发生变化。

再次,要继承历史上各行各业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至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逐渐形成或初步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仅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也为职业人员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的改变、社会的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是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一样,都有道德规范,都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这是共性。但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和行为调节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一)适用范围的有限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与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反映着特定职业活动对从业人员行为的道德要求。每一种职业道德都只能规范本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职业的责任、义务和专业内容决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随着职业活动的复杂化,它的内容和要求也将随之发展和完善。每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如医生的道德规范主要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营业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公平买卖、信誉第一等。

一般说来,职业道德的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他们同所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调节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历史的继承性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由简单至复杂、由单一至多元的发展过程。

由于职业具有不断发展和世代延续的特征,不仅其技术世代延续,其管理员工的方法、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历史继承性。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职业道德会被作为经验和传统继承下来。

即使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样一种职业因服务对象、服务手段、职业利益、职业责任和义务相对稳定,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的核心内容将被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了被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普遍认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商业职业道德,从古代的买卖公平到现代的诚信服务;教师从古代的授业解惑到现在的为人师表。这些职业道德规范中所蕴藏的道德精髓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由于职业道德着重反映着相关职业团体的特殊利益需求,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所形成的职业传统,因此其相关职业行为准则又呈现出相对稳定性。

(三)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就会有多少种职业道德。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内容也不断调整、补充。

职业不同,它所强调的职业道德也有不同,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比如商人有商道,医生有医德等,甚至于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都有更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现有职业已达几千种,并且新兴的行业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劳动分工越来越细,职业道德规范也将更加多元地发展。

(四)强制约束性

职业道德规范还表现出一定的强制约束性。职业道德往往是和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受法律法规的规范,这是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社会道德的一个显著标志。对于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除了通过传统习性、社会大众舆论和内心信仰等方式进行外,还有具体的法律法规、行业规章作为评价依据。

相关法规及规章对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标准、操作规程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有违反,将会受到一定的经济制裁以及其他法律层面的制裁,这就使职业道德不仅只是一种软约束,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强制约束性。

例如,工人必须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定;军人要有严明的纪律等。因此,职业道德有时又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职业道德又具有纪律的规范性。

(五)强烈的实践性

职业行为的过程,就是职业实践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职业道德的水准。职业道德的作用是调整职业关系,对从业人员职业活动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道德冲突。

(六)较强的针对性

各种职业为便于指导工作和实施职业行为,大多根据本职业的特点要求,采用一些诸如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生活公约等简明适用、简便易行的形式,使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化,既生动活泼,又易于实践。正因为如此,职业道德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的道德行为就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职业道德主要约束从事本职工作的人员,对于非本职专业人员,起不到调节作用,因此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律师行业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得违背法律精神原则;教师职业强调授业解惑,引导学生发展;医生强调救死扶伤,尊重爱护病人;行政人员在处理行政纠纷时要大公无私等,这些均体现了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特点。此外,由于从事职业需要人们达到一定的年龄要求,大多数时候是成年人阶段才能从事职业活动,因此,职业道德往往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相对成熟时期。

(七)社会群体性

通常所讲的职业道德其实并不局限于个人的职业道德,它同样包括社会群体的职业道德。社会群体的职业道德不仅对此行业中每名从业者的个人职业道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对社会风气也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群体职业道德和从业者个人职业道德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每个从业人员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的职业价值最终要通过社会来成就的道理。

(八)规范明确性

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业者在职业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在规范形式上,职业道德具有丰富、明确的特点。

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除了表现为一般性的理论原则外,还通常采用诸如公约、誓词、守则、条例、规程和须知等具体、简洁、实用、公开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方便从业人员接受行业内部及社会大众的监督。因此,职业道德规范相当明确,不但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及可操作性,从而保证职业活动能够开展。

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所谓职业道德原则,是指社会对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最本质规范。它贯穿于其他一切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而其他的具体道德规范则是道德原则的展开和补充。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那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职业特点结合起来,用以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因此,尽管职业活动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劳动者都应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行为遵循的原则主要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就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信条。资本家在商业活动中也很讲信誉,提出“顾客第一”,“信誉第一”,但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集体主义还是利己主义是区别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和资本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标志。

在我国,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理想,就必须用集体主义思想把人民团结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提供优质服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利益,即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一般是代表局部利益和目前利益。因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集体的利益和需要同时也就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维护集体利益同时也就是维护每个成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但这绝不是说二者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矛盾。相反,矛盾在职业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社会的集体利益是从全局上,从长远上代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每个人由于情况不同,又有着许多局部的、目前的利益,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事事、人人都同时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出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

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就应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刻维护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兼顾劳动者的个人利益,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人们要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并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整个道德建设的基础。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职业活动行为的选择和贡献大小,具有积极的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

(一)职业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差别,各职业之间、各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各自的职业利益和需要。

为了调节职业活动中职业集体与社会整体之间、职业集体之间、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基本一致,以保障各个社会领域中各种职业的顺利发展,除了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之外,还应当对各种不同职业或职业集体中的劳动者,分别提出一些本职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具体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这种特殊要求,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有行为的道德调节方面的。因此说,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各种利益矛盾的特殊手段,是调整职业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各个职业集体、各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职业道德所调整的职业关系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主要包括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对这种关系需要用职业道德来调节,通过这种调节,要求职业内部的工作者,为了同一目标和正当利益和谐地工作,即各部门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彼此兼顾,以全局利益为重;同事之间要团结一致、平等互助、礼貌相待、和睦相处,有助于增进感情、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上级关心下级,下级要尊重服从上级,这样才能防止内耗的产生,使一定职业生活呈现出整体的文明礼貌与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共同完成好一定职业所要履行的社会职责。

二是本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一定职业的劳动者与该职业以外其他职业人员或社会上其他人员的关系。

职业道德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从本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使职业劳动者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之所需,解决社会其他群众之所急。任何职业劳动者,都必须讲求职业道德,尽力满足它的职业服务对象的要求,给它的职业对象以方便,保证它的职业服务对象的利益,维护这项职业工作的信誉和尊严。

职业道德贯彻的怎样直接影响该职业的生存和发展,哪种职业为社会、为服务对象服务得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哪种职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其发展就要受社会的制约。当然,职业道德必须要和一定的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社会作用。

(二)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职业活动的影响,是职业活动对人们行为的客观要求。职业活动是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按照职业要求从事业务活动,履行工作职责,使得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得以实现。

在职业活动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它自己的生产或服务对象,都有各自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义务。因此,对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应有不同的职业要求,规定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医生和法官的职业不同,职责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因而各自的职业道德也各不相同。作为医生的道德应该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法官的道德则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明。

职业道德针对不同的职业特点,具体规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从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使从事该职业的人明确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对的,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以此为标准,用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以保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职业道德是形成高尚职业理想和情操的关键

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方面的活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仅对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劳动者形成高尚职业理想和情操的关键。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对社会有贡献,主要依靠在职业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职业道德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指南,它使人们初步形成的一般道德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它们的道德品质逐渐成熟,从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趋向。它规定具体职业的社会责任,指导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确立具体的生活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养成具体的道德品质。

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成才,常常不在于他是否有优越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学习、培养和锻炼各种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情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职业道德能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社会风尚是人们精神面貌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作为职业道德本身要受社会风尚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风尚发挥影响。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行各业相互联系。

职业道德风貌本身就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能否普遍地遵守职业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稳定,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人们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自觉地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彼此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方便他人、热情服务,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风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象地把商业服务比喻为社会道德风尚的“窗口”,把医务人员称为“白衣天使”,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都是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的例证。

相反,如果人们不讲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盛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就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产生尔虞我诈、见利忘义等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

职业道德状况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自觉地按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就会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爱和谐、公正诚实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五、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一)爱岗敬业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说,就是每个职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对自己的工作认识明确,感情真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出热情积极、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

敬业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目前,敬业包含两层含义:一为谋生敬业(即功利敬业)。我们并不反对这种敬业精神,因为它还是有利于做好工作的。这种在外在压力下产生的敬业态度,目前还是大多数人能具有的敬业精神的实际的、真实的状况。二是道德敬业,这种敬业精神更具有自觉性与主动性,不受职业、环境等因素影响,比如以维护党和国家利益为己任,始终不渝,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职业偏见。不同的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社会主义社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荣誉并不取决于他的职业,任何职业岗位上的人,只要是一心为人民服务,他就会得到社会与人民的承认和尊敬。

2.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人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也是为工作而生活的,应当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看待。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个人敬业、勤业,履行职责,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它鞭策人发奋上进,催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要把自己的才华、能力以至于生命都投入到事业当中去,

3.热爱本职,扎实工作。这是爱岗敬业的前提。每一个职工都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思想,做到爱业、乐业、敬业、勤业、学业、精业、创业。

4.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提倡爱岗敬业,并非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待在一个岗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次的岗位变动。

然而无论他在什么岗位,只要在岗一天,就应当认真负责地工作一天,毫不马虎,绝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得过且过。岗位、职业可能有多次变动,但对其工作的态度始终都应当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爱岗敬业要贯穿工作岗位的每一天。

(二)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老实、真实无妄。它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在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中要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民族,忠诚于自己服务的单位,忠诚于自己的职业,按照自己从事的职业要求承担职业责任和履行职业义务,认真负责不敷衍了事。

第二,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颠倒是非、不歪曲事实、不篡改历史,不说假话不打诳语,不弄虚作假,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第三,在待人接物时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态度诚恳,言真意切;在对待自己时敢于面对自己的成败得失,正视自己的错误。做人做事实实在在,不口是心非,既不自欺也不欺骗愚弄他人。

守信,就是要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言出行随,忠实地履行自己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作出的承诺就要兑现,不讲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欺骗蒙蔽他人,也不因自私的目的而毁约,失信于人,要说到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

作为人立身处事的美德,诚实守信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作为人从事职业活动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就是对待国家社会、对待他人、对待事情都要讲忠诚信义。

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立事之基、为政之根。对于个人来说,诚实守信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对于企业来说,诚实守信代表一个企业的生命;对于政府来说,诚实守信代表政府的威望。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做到诚实守信有以下要求。

1.要认识诚信对于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立志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要身体力行地做一个诚信的人,时时、事事、处处实事求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言行诚实”,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言谈举止的真诚,实话实说言必信,不说假话不骗人,要牢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古训;第二个层次是“主观诚实”,就是对自己内心的真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说违心话,不办违心事,做到心和口要一致。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难,没有比不欺骗自己更困难的事情;第三个层次是“客观诚实”,是对他人的真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真诚待人,互相信赖。

3.要诚实地工作,不偷奸耍滑,不掺杂使假,不缺斤短两,不虚报劳动成果,不谎报政绩,不要不该得的报酬。要“慎独”,坚持“领导在场不在场一个样”;做错了的事情要有勇气立即改正。

4.要慎重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哪怕自己吃了大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也要兑现承诺。不能“嘴上唱高调,行动不对号”,让别人瞧不起,不做轻许寡信的人,不做不讲信用的人。

5.要诚心诚意地帮助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做到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当前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不诚不信”的现象。要养成和发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一是,要从抓教育入手,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倡导“以诚实守信为荣”的良好风气,重建诚信社会。

二是,要靠自我养成,从说真话、守时间、讲信誉等小事做起。

三是,要发挥道德、舆论的力量,对不讲信誉、不讲真话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使他们脸上无光,心中内疚;对于讲信誉、以诚待人的公民要予以赞扬,号召向他们学习。

四是,必须在发挥道德作用的同时,完善法纪、加强管理。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利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公正、合理,秉公办事,主持正义。可见,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行为准则。

公平、公正,不徇私舞弊,不贪赃枉法,是几千年来为人称道的职业道德。人们都希望自己与别人一样受到同等的对待,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直接关系到政治是否清明,直接关系到党风、政风、民风的好坏。要做到办事公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公私分明,不谋私利。无私则无畏。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以权谋私、以业寄生的人不可能做到办事公道。只有无私,才能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主持正义;只有无私,才能为政清廉,照章办事。

2.公正无私,不徇私情。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亲疏远近的区别。人非木石,当然有好恶,但好恶必须置于公正才不会出错。当面对公理与私情、公义与私利时,能以公理为重,以公义为重,忍痛去私,不利用手中权力为亲朋好友谋私利。

对所有来办事的人都以同样的态度热情接待和服务,一律照章办事,不拉关系,不走后门。在对人处事上都不能搞双重或者多重标准,绝不能对亲者和疏者不一样,对富人和对穷人不一样,对老乡、熟人与对陌生人不一样,对上级和对下级不一样,对领导和对群众不一样等。

3.去除私心,不计个人得失,不畏各种权势。为了公众利益,为了公道和正义,敢于向权势作斗争,敢于硬碰硬,坚持按规定、按程序秉公办事。

很显然,要做到办事公道,就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一些利益,就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办事公道,就必然会有压力,会碰上各种干扰,特别是会碰上那些不讲原则,不奉公守法的有权有势者的干扰。

4.公私分明,不谋私利,不占公家便宜是抵制干扰、不惧压力,办事公道的基础。自己清白做人,不谋私利,廉洁奉公,没有把柄攥在别人手里,就理直气壮,就不会被他人所利用,就不会被别人的威胁所吓倒,就能够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经得住、顶得起来自上下左右各方面的压力和曲解,甚至指责。

(四)服务群众

服务的基本含义是提供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措施。而所谓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情。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

在我国,人人都是为他人服务的主体,人人又都是被他人服务的对象。社会全体从业者通过互相服务,来达到社会发展、共同幸福。可以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服务群众是职业行为的本质,是每个职业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为众人服务的职业思想和观念,本职业才能在社会中立住脚跟并发展起来,个人也才能在职业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个性和爱好。

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相对合理、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它在道德上提出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通过公平交易、平等交换,实现相互服务,使参与的双方或多方互通有无,带来社会的普遍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群众的精神只能强化,不能淡化。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热爱人民群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扶危济困,帮贫救难,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最高准则。

要认识到服务群众是社会地位和人格平等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和服务,满足相互需要的光荣而神圣的事业,体现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平等互助关系。

我为群众服务,表明我是社会的公仆,应尽到为大众、为社会服务的义务;群众为我服务,又表明我是社会的主人,享有“主人”应有的各种权利。这种相互服务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主人与公仆、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

2.要尊重群众。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同群众的关系,职业同群众的关系。离开了人民群众每个人都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群众,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

其次,尊重群众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尤其要尊重为社会辛勤劳动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劳动者。对从事不同职业、担任不同工作的人们,对普通劳动者和领导者都应一视同仁,用同一个价值尺度来评价他们。

再次,尊重群众要实心实意替群众办事,为群众着想,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

第四,服务是一种平等互利的交换,服务群众不是施舍性的,要平等地对待服务对象。

3.方便群众,让群众满意。时时想着便利群众,通过一件件看起来很小的事来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提供方便,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对群众一视同仁,都热情服务。

4.要文明服务。在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职业义务时,一要举止文明,即衣着仪容要美,举止要端庄。二要语言文明,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三要正确执行文明规范制度,服务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5.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精益求精。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批评,有错即改,不护短,不包庇。服务群众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奉献就是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从业人员的目的不是为个人、家庭,也不是为了名和利,而是为了有益于他人,为了有益于国家和社会。

奉献更多地意味着对自身利益一种自觉的舍弃。换句话说,奉献就意味着自我牺牲。判断奉献与否,首先要看是否包含着自我牺牲的因素,没有自我牺牲,就不能算是奉献。

今天我们讲奉献,并不是讲付出劳动不要报酬,而是讲一种精神,一种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当一个人专注于某种事业时,他关注的应是这一事业对于人类、对于社会的意义。他为此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奉献行为的突出特征包括:一是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完全为了增进公共福利而积极劳动。二是有热心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竭尽全力。三是不计报酬,完全出于自觉精神和奉献意识。

奉献有先进性与广泛性之别,大体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这是一种完全彻底的、无私的,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自觉自愿的选择。

第二个层次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有的奉献主体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未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但是他们爱岗敬业、奋斗进取,不惜精力和时间,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奉献。

第二个层次在我们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广大公务员都能够尽职尽责,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在积极维护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和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奉献的两个层次的划分是粗略的、相对的,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石和最高境界,是集体主义思想在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上的升华;是一个超越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最高道德层面。一个能够奉献社会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中,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的基础要求,是首先应当做到的。办事公道,服务群众比前两项要求高了一些,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做基础。奉献社会,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这五项要求中最高的境界。一个人只要达到一心为社会做奉献的境界,他的工作就必然能做得很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奉献社会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1.要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奉献社会不仅有明确信念,而且有崇高的行动。奉献是一种精神,但是只有把这种精神落实到行动上,躬行实践,才能作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奉献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自觉主动地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当然,从“尽职”到“奉献”还有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但是,尽职尽责毕竟是引导人们走向无私奉献的“起点”。从“讲责任”到“讲奉献”的质的飞跃,是一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通途。伟大出于平凡,尽职尽责看似简单,要做好却很难。尤其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尽职尽责,更是难上加难。

2.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义”,即道义,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利”,即功利,是指人们的各种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我们要坚持义利统一观。

首先,肯定物质利益的作用。其次,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再次,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总之,新的科学的义利观,把“义”放在首位,既反对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思想和行为,又反对离利谈义、重义轻利的道德说教,它要求把道义的价值和功利的价值统一起来,也就是“以义导利、义利统一”的道德价值观。

坚持社会主义义利观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种关系:一是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人民利益的统一,坚持国家和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二是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用高尚的精神追求去引导物质追求;三是坚持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统一,必须“以义导利”,“取财有道”,而不能“见利忘义”,要把求利手段升华为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去实现个人利益的自觉行为,升华为自立自强的敬业精神。

3.正确处理奉献与获得的关系。奉献是指个人劳动对社会利益的增益;索取是指个人向社会提出的补偿性或回报性要求。多数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包含了奉献与索取两个方面,差别仅在于两者的比值有大有小。

那些奉献社会越多的职业劳动者,使社会利益出现正向增长,他的人生也超出了个人生命的局限,具有了广泛的恒久的社会意义,获得了升华。相反,一味索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人,最终会成为社会的弃儿,他的生活也就黯然失色,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社会价值和尊严。

奉献与获得的关系就整个社会看,整个社会人们的奉献大于获得,社会向人们提供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满足人们生存需要后,还有节余,人类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可见,奉献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客观必然要求。所以,职业劳动者在处理奉献与获得的关系时,要坚持获得来自奉献,奉献是获得的前提。

4.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奉献社会不只是一句口头禅,它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能伸出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困难者渡过难关;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挺身而出,甘愿为祖国、为人民献身。

奉献社会并非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实际上我们所做的事无论大小,只要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人民,就是一种奉献。

综上所述,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的表现。诚实守信是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职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办事公道是处理职业内外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是一切行业、岗位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道德要求的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各个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奉献社会是人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是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奉献精神体现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和服务群众的各项要求之中,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职业集团,为培养合乎自己需要的理想的职业道德人格,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职业道德影响的活动。

任何一个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品质,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后逐渐形成的。

一般来说,从业者在刚就业时,他们的道德观念主要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家庭。从业后,在未系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之前,他们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也往往是模糊不清的。

只有在经过了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工作实践,对职业道德有了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认识后,才能将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职业活动。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风尚。这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那么,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呢?

(一)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贯彻始终。为人民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经济利益的追求中,要通过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服务去实现。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二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三是树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道德境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要教育从业人员处理好四个关系,即: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市场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关系。

通过处理好四个关系,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自觉做到把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搞“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按酬付劳”或“权钱交易”;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勤劳致富,不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使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服从整个社会的利益;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治活动之中。

(二)抓住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面向各行各业,同时也要注意抓住当前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消极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黄赌毒和文化垃圾传播、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具体到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部门,由于行业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不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必然有所差异。即使同为窗口行业,有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突出,有的以权谋私、收贿索贿严重,有的服务态度恶劣等。

因此,一定要从本行业、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群众最不满意、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收到良好效果。

(三)把服务性行业和部门作为重点

服务性“窗口”行业和部门,如工商税务、公检法、金融、医院、邮电、供电、供气等部门,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接触群众最多,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对群众影响最大。

由于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一些部门和行业的职业道德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一些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薄,单纯追求金钱的意识泛滥,利用职权索贿受贿、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的现象比较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要重点抓好这些部门和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促使这些行业和部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尽快出现转机。

(四)处理好职业利益与职业责任的关系

在目前的职业活动中,只顾行业利益,不顾社会责任的问题,是导致行业不正之风蔓延的重要原因,一些不法之徒之所以胆大妄为,制造假冒伪劣商品,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初都是在趋利意识的支配下,把职业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致。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使从业人员摆正职业利益与职业责任的关系,明确本职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人员和各职业团体都有自己的自主权,允许为实现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措施。但在开展职业活动中必须把自己的职业岗位对社会的责任放在首位,符合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要把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作出的贡献,作为评价一切职业尊严和价值的依据,坚决反对那些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只求职业利益,不顾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不道德行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各行各业必须在平等竞争、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的前提下,努力实现本行业的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五)与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是搞好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各行各业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制订出针对性强、切合实际、行得通、记得牢、可操作、便于监督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让每个从业人员都在一定的约束下从事各自的工作,才能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六)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影响,部分人信念动摇,理想模糊,敬业爱岗、恪尽职守的意识淡薄。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通过对职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通过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历史使命、优良传统教育,帮助公务员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澄清模糊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意识在职工思想上深深扎根,才能使职工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对待本职工作。

(七)扭转行业不正之风

职业责任淡薄,职业纪律松弛,是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扭转行业不正之风。

除了建立健全法制之外,还必须大力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使广大职工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促进各行各业形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风尚。自觉用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社会风气得到根本好转。

(八)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

艰苦奋斗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但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一部分人当中,艰苦奋斗的思想淡薄,有的人甚至认为艰苦奋斗是僵化保守,应该放在“更新”的观念之列。这种认识显然不对。

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仍然需要继续保持和大力发扬。尤其要在年轻公务员中进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事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挥霍公款、比阔气、讲排场的败家子作风。

(九)严格执行各项法律制度

要在广大公务员中广泛开展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自觉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职业活动。

同时也要懂得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的武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要运用法律等手段约束、制止不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遵守职业纪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这是维护正常秩序的需要,也是每个公务员应尽的义务。要通过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和加强劳动纪律教育,使广大公务员安心本职工作,服从工作分配,听从指挥,提高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每个公务员达到了这样的职业要求,才是一个合格的、有觉悟的劳动者。

(十)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公民的统一要求。单纯靠体能和常识已无法适应现代的工作条件。

要把我国的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首先就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工会组织要努力维护职工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权利,高度重视和努力推动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工作。

积极参与、大力协助和推动政府、企事业单位切实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学习科学文化技术、钻研业务和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组织和吸引更多的职工参加学习,为他们提高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有、、、、。

2.“五爱”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

3.公民对国家最首要的道德义务是。

4.公民之间相处的基本规范是。

5.公民对待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是。

6.《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规定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7.职业道德是、、、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

8.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础是。

9.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

10.职业道德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是。

1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是。

二、简答

1.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3.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应对社会公德缺失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5.培养社会公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6.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8.塑造职业道德人格的原则有哪些?

9.怎样才能做到文明礼貌呢?

10.怎样才能做到爱护公物呢?

11.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呢?

12.怎样才能做到遵纪守法呢?

13.怎样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呢?

14.怎样才能做到诚实守信呢?

15.怎样才能做到办事公道呢?

16.怎样才能做到遵纪守法呢?

三、思考

1.你在生活中是怎样遵守公民道德的?

2.你在生活中是怎样遵守社会公德的?

3.你认为培养公德意识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4.你在工作中是怎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

5.你是怎样塑造自己职业道德人格的?

§§第三章 公务员职业道德与职业修养

本章学习重点

1.了解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2.了解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3.深刻把握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4.深刻理解公务员正确的世界观

5.深刻理解公务员正确的权力观

6.深刻理解公务员正确的事业观

7.深刻理解传统的优良官德

8.深刻理解公务员的政治立场

9.认真学习提升政治修养的方法

10.了解忠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11.深刻理解公务员的公仆意识

12.深刻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

13.真正把握求真务实的作风

14.认真学习谦虚谨慎的作风

15.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6.掌握公务员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