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本事是干出来的
18378600000014

第14章 闹腾不如折腾

闹腾只会给自己的成长制造一些杂音,而折腾则能磨砺心智、锻炼能力。

一份方案,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十遍,上司说“还不够好,再完善一下”;

一个项目,辛辛苦苦奋战了好几个月,老板一句“方向错误”,一切都得重来;

一个人才,扎扎实实地创造了不少业绩,领导没有提拔他,反而将其下放到基层部门锻炼;

……

这些现象在工作中已经屡见不鲜,许多人都觉得老板是瞎折腾,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方案被磨得没有新意,项目被磨得无法进行,人才被磨得失去积极性,真不知道这些老板是怎么想的!”有些人忍受不了这样的折腾,于是他们开始闹腾:埋怨老板不是干事的人,批评公司流程不清,指责公司管理缺乏远见。也许这些埋怨、批评和指责都是事实,可这又有什么意义?企业需要的不是“愤青”,而是“奋青”,闹腾不能改变现状,更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在我看来,闹腾不如折腾。任何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结果。方案屡次被改,或许是老板精益求精;项目推倒重来,或许是老板决策谨慎;人才下放锻炼,不正说明这个人要被提拔了吗?其实,很多事情,往往是我们的思路出了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存在的未必合理,但是,存在的一定有合理性。闹腾只会给自己的成长制造一些杂音,而折腾却能锻炼一个人的能力。成功就是在一次次的折腾后获得的。我们应该感谢那些“瞎折腾”的老板,因为,没有这样苛刻的折腾,你的能力如何得以提升?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为什么在面对绝境的时候,我们能够奋力一搏,而日复一日的平淡,却将我们置于死地?因为人会习惯于既得利益,习惯于沿袭固有的经验,习惯于既定的程序和安排;而改变,则让人不知所措,失去安全感。其实,折腾是工作的调料,尽管它用得很少,但却决定了这盘菜的味道。所以,感谢那些爱折腾、敢折腾、能折腾的老板,因为他赶着我们前进,使我们成为真正卓有成效的职业人。

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会宠着自己,而是敢于不断地尝试、折腾。我认为我是个爱折腾的人,不是很成功,但也不失败。我刚下海那会,没有钱,经验也不多,所有的资本就两个:一个是自己还年轻,有时间有机会折腾,至少还有犯错改过的机会;另一个就是心态非常开放、平和,而且愿意学习,这保证我经得起风浪。

在商界的头五年,我做了两件非常得意的产品。第一件是百龙矿泉壶。当时我用“地毯式轰炸”这一招,利用各种广告对攻手段,在各大城市点燃了矿泉壶大战,百龙矿泉壶在北京一下子如日中天。当年北京新闻圈里“赵百万”的传闻,主要是这么来的。

第二件值得一提的是小先生美容仪。其实从“百龙”到“小先生”之间的落差还是很大的。做“百龙”时,我只负责营销策划,可“小先生”是我个人和北京电视台合作的一个产品,自己是股东,一旦失败整个身家就赔进去了,很有点“不成功则成仁”的悲壮。最明显的,在百龙时,我的办公室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展览馆;做“小先生”时,搬进了蒋宅口旁边一个终日不见阳光的地下室。这中间的差距不用我说,旁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多人怀疑我的选择,议论纷纷。我呢,就是相信自己能行,每天去那间不见天日的办公室,感觉一点不亚于国家主席进中南海,雄心勃勃的。

那时候,物质条件的匮乏我并不放在心上,我就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虽然对别人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是属于我自己的一件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养它、喂它,要对它负责。这让我觉得身上的每个细胞都充满干劲。后来,我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让几十万北京女人的脸贴在了“小先生”上,最高销售纪录是一个商场一天卖了349台。到现在提起这事我还是很兴奋。

这五年折腾的经历,让我习惯了职场的高峰和低谷,形成了自信和隐忍的做事风格,学会了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判断事情。一个人只有拒绝混日子,热爱折腾,才能使自己不在平庸中消亡。

我的一位朋友是一家服装公司的营销总监,他已经在那里工作六年了,资格老,业务熟练,能力也不错,领导很器重他。不过他总是埋怨公司,扬言自己马上就要辞职了,却一直没有动静。原来他说要辞职已经六年了,就是没有行动。有一次他负责的一个项目到了关键阶段,领导批评了他,他愤然不来上班了,直到他的领导主动上门道歉,他才回去。不过那次他显然不是真想辞职。

平心而论,以他的能力,在那家公司确实有些屈才。虽然猎头公司也找过他,有一次甚至跟人谈妥条件了,最后他还是舍不得走。我曾旁敲侧击地问过他,原来他觉得大公司尽管待遇不错,但竞争压力大,挺折腾人,而这家公司比较稳定,所以一直没舍得跳。

婚姻有所谓“七年之痒”,工作也不能幸免。在第七年头上,他“被离职”了。原来,他的领导跟他起了争执,正好那时他负责的项目又没人能代替,于是,他故技重施,再次递交了辞呈。没想到这次领导大笔一挥,同意辞职,他傻了眼,又回头找领导说自己递辞呈只是因为一时冲动,想撤销辞职申请。领导也是个不依不饶的主儿,不同意撤销。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了这家公司。

如今,两年不到,他已经是某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区的营销副总了。如果不是离开那家公司,他现在大概还是那样混着。

原公司就像是一锅温水,或者说是一个鸡肋,令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在的公司虽说“热浪滚滚”,却让他如鱼得水。如果他只是因为怕麻烦、怕折腾,便妥协于眼前现实,一切按部就班地运行,那么,现在他的才能还是得不到施展,甚至一生都这么消磨过去了。因此,没有折腾的环境就是温水,属于慢性毒药;折腾的环境则是沸水,能让你行动起来。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在《孟子·告子下》中用真实案例与理论推演相结合的手法证明了这个结论。当然,和他所论述的“忧患”比起来,我们现在讨论的只是小挫折、小坎坷,连失败都算不上。如果连这些折腾都承受不起,我们又如何能谋划自己的美好未来呢?

因此,无论是为了生活,为了工作,还是为了成功,不要管别人怎么想,自己必须要适应“被折腾”,更何况有时候并不是瞎折腾,没准还真能折腾出成果来。

有一项产品方案,经过数月的讨论研究后,好不容易才确定下来。但是,就在产品即将面世的一个早上,老板将大家召集过来,说:“我就是不喜欢这个东西,我无法说服自己爱上这个玩意儿,而这是我们做过的最重要的产品。”他要求重新设计方案。这时候,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时间上也不容许有任何改动了,但老板还坚持推倒重来。这个老板够折腾的吧,但他跟他的产品都成功了。他就是乔布斯,而那个重新设计的作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iPhone。

中国有句老话:“好事多磨。”没错,只是这里的“好事”却并非指“成功”,因为像乔布斯与iPhone这样典型的案例毕竟是少数。我们好不容易凭惯性思维将“好事”理解为“成功”,一旦得不到好结果,则认为所受的磨难是“瞎折腾”,实则不然。“成功”当然是“好事”,但即使“不成功”,仍然有“好事”在里头,因为不管为何折腾、怎样折腾,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你总要去做事吧,不管事情到底有没有成功,起码你承受了压力,锻炼了能力,磨砺了心智,这对你来说算不算“好事”?这或许才是老话的深意所在。

强人强语

“好事多磨”,磨出来的不一定是成功,但“好事”却是不会少的。

闹腾不如折腾!只有爱折腾、敢折腾、能折腾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的强者。也只有不断地折腾,才能为自己的职场历程平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