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左手功名右手美人
18425500000111

第111章 匿名信———官场的灰色消费

根据长期的经历和观察,在我看来,官场的消费是有颜色区分的。譬如,当代中国的腐败官员,均跟“情妇”(情妇这个标签贴到我们腐败官员找的女人身上其实很不贴切,与他们之间的钱权买肉的实际有距离,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是情夫情妇关系,因为他们没有拿美国国库里的银子作筹码,也没拿工程项目之类的做交易)有关联,这就是一种灰色消费。还有,血亲关系,即所谓的龙凤种,还有裙带关系、门徒关系,等等。官场的灰色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与潜规则配套。

我今天想着重说说匿名信在官场里的流通。

我们来做个社会测量———当今中国的大大小小官员,没被匿名信告过的有几人?说得更清楚一点,各个级别(从科级到省部级,不论政府或者党内)的正职没被匿名信告过的有几人?各级别(范围同上)的副职没被匿名信告过的又有几人?

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如果从道德的层面来想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有太多的人叫“懦夫”,少了正面单挑的勇气,多了暗地里放冷箭的阴险。但这样说有失偏颇。写匿名信告发的并不都是心理阴暗,他们是怕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使贼人笑满怀。许褚式的受伤阵亡,不合算。除去这一部分人,结论就成立了。当然,除去了这部分人,其余写匿名信整人的,也不全都认为自己心理阴暗,这其实是一种习惯,中国人爱窝里斗的习惯。

我更希望从政治的层面来想它。中国的政治是什么?肯定不能仅仅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认识,虽然那是最重要的范畴。中国的政治还有一个领域:上级的脸面,上级的爱好以及爱好衍生出来的脸色,上级处理事情的习惯。

先来说匿名信与上级的脸面。如果他已经被人抛黑砖砸过,脸面自然是丢了不少,那就很自然地会默认、鼓励有更多的黑砖砸向别人,以求平衡,乌鸦别去嫌猪黑。如果说他没有被黑砖砸过,问题是,这个假设成立吗?否则,怎么解释这样的现象———明明知道匿名信是栽赃诬陷说胡话,却不予澄清,任由胡闹。为什么?有难处啊。好听一点说,流言止于智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组织有信心,要相信大多数群众是心明眼亮的。这个解释不成立,因为三人成虎。不好听的咋说,你的屁股是干净的,何须我来给你擦。潜台词是什么?我还冤得赛窦娥呢。

再来看匿名信与上级的爱好。都喜欢把自己的权威栽旗杆儿似的弄得高高的,大大的,可有一样又常常让他不踏实,这个世界能人太多了,有见识会做事情的人多去了,层出不穷啊。这些人有能力把旗杆竖得更高。好啦,有匿名信告你,一查,告刁状,按下不语,但总是有这么一回事可以拿来敲打敲打你。另一种情况是,查过了,大体属实。好啦,我的脸色不好看了。我的脸色不好看,你就得战战兢兢,就得规规矩矩。听话,就给你改正的机会,否则,哼!

写到这会有人说,你纯粹胡说八道,庸俗,市侩。那我要说,你的批评我不接受。为什么不接受?我四十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不许我接受。除非你能给我讲清许多官场现行是怎么回事儿,譬如,那么多带着病的人却被提拔是怎么回事,那么多人见了上级仿佛耗子见了猫似的畏畏缩缩是怎么回事。

匿名信的到来,就是送来了管住孙猴子的紧箍咒。

最后来说匿名信与上级的处理事情的习惯。领导都有及时掌握下情的需要,下属的言行应该在掌控之中。问题是,在制度仍有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掌控住。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监督的路数多了,结果怎么样?所以,需要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径。匿名信以其百无禁忌的风格促成言路广开。

得承认匿名信的功劳,许多贪官污吏就是倒在匿名信的利器之下的。也得承认,有这个东西,总会让贪官污吏忐忑不安心惊肉跳的。但这依然不是一把好斧头。怎么个不好呢?在封建社会,密奏密折之类的东西都没有真正起什么作用,遑论在尊崇民主与法治的今天呢。

在一个社会中匿名信畅行是这个社会的政治性病态,于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来说,是个祸害。它不该是文明社会认可鼓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