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家风采:天下名人世界上卓越的26位文学家
18428200000014

第14章 屠格涅夫

姓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出生地:俄国奥勒尔省

生卒年:1818-1883年

历史评价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年11月9日生于奥勒尔省一贵族家庭,1883年9月3日卒于巴黎。父亲是一退职军官,母亲是个暴戾任性的女地主。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斯帕斯克田庄度过。1827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1833年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翌年转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1837年毕业。这一期间他写成处女作诗剧《斯杰诺》,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1838年出国,在柏林大学进修哲学和古典语文。

屠格涅夫的故居

1841年归国,供职于内务部。1842年底认识了别林斯基,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对他的一生和文学事业有深远的影响。1843年发表的叙事诗《巴拉莎》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别林斯基从这部诗作中看出了作者“独特的才华”。此后他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第一篇散文作品是中篇小说《安德烈·柯洛索夫》。继而发表叙事诗《地主》和中篇小说《彼土什科夫》,它们已显示出自然派和果戈理的影响。他还创作了许多剧本,其中《食客》、《贵族长的早宴》、《单身汉》等,主要反映贵族生活和风习。

1847年初写了以后收入《猎人笔记》中的几篇特写。1848年2月转往巴黎,目睹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起义的血腥镇压,深感气愤。1850年回国。1852年果戈理逝世时,他发表了悼念文章,沙皇当局以“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他拘留一个月。被拘留期间,他写出了抗议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表达自己坚持斗争的心志。随后他被逐回原籍,继续受警方的监管,1853年底才获准回彼得堡。

相关链接

《猎人笔记》

《猎人笔记》给屠格涅夫带来了巨大声誉,它由22篇特写和短篇小说组成,全书有统一的主题,即对封建农奴制度的揭露和抗议。

所写的众多人物,主要可分为截然对立的两大类:一类是作者“从以前没有任何人这样接近过的”视角去描写的农民形象,另一类则是作者怀着憎恶之情加以刻画的地主形象,通过对两类人物的不同态度和评价清楚显示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

作品中对大自然富有诗意的描写和叙述中的抒情笔调,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

自1847年起屠格涅夫便开始为《现代人》杂志撰稿,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

50年代与《现代人》保持密切的合作。后由于自己的自由派观点与杂志负责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发生严重分歧而离开了《现代人》杂志。

1872年2月迁居巴黎。在巴黎,他同福楼拜、左拉等法国作家交往甚密,并在向西欧宣传和介绍俄国文学成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他还结交侨居国外的俄国民粹派拉夫罗夫、克鲁泡特金等人,并资助他们的刊物《前进》。

——传世佳言——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真理只能和永久的服役甚至与有力的牺牲相接近。

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关进坟墓。

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屠格涅夫先后发表6部长篇小说,它们成了俄国19世纪40至70年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编年史。《罗亭》写贵族知识分子的作用问题,主人公罗亭是他生活时代的“多余的人”;《贵族之家》也是一部描写“多余的人”的小说,主人公拉夫列茨基最终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人生战场,表明贵族知识分子历史作用的终结;《前夜》是作家转向以“新人”——平民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第一部小说,女主人公叶莲娜是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新女性形象;《父与子》着力描写俄国自己的“新人”,“父”辈指老一代贵族,“子”辈指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小说深刻揭示了这两代人的矛盾和冲突;《烟》反映出农奴制改革的有名无实;《处女地》则直接反映70年代民粹派所发动的“到民间去”这一社会运动,作者以自己的渐进论观点去评价这一运动,而把希望寄托在改良主义者沙罗明身上。

屠格涅夫的作品还有《浮士德》、《阿霞》、《初恋》、《春潮》等中篇小说以及晚期的《散文诗》等。

后来屠格涅夫在巴黎去世,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在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亨有世界声誉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的小说不仅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而且善于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恰当的言语、行动,通过对大自然情境交融的描述,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的语言简洁、质朴、准确、优美,为俄罗斯语言的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