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可不察的家教奥秘:把孩子的缺点变为优点
18428300000038

第38章 及时消除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孩子如果产生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对学习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应及时教育孩子消除这种情绪,而不应纵容其抵触情绪的滋长。

一位老师讲述了他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天,我与两位学生一起从办公楼上下来,即将走出楼门的时候,她俩突然停住不往前走了,我发现她俩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对我说:‘老师您先走,我们还有点事。’语音未落就往后跑,一溜烟似的在楼梯口消失了。当我醒过神来,看见她们的班主任正好走进大门,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个孩子惧怕自己的班主任。”

表面上学生看起来是惧怕老师,其实是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在起作用,由于她们是女孩子,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和直接罢了。

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二是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

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提问他,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就通过抵触老师的方式来实现被注意的愿望。

三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有许多人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教育改革是步履最慢的,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方式都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孩子的需要。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不无道理。有的老师习惯为学生贴标签,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好学生一好百好,坏学生本性难移;有的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孩子提出了不恰当的、过高或过低的要求;有的老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不会尊重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如此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在抵触情绪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积极的因素。孩子的抵触情绪表明了这些孩子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性强,不事事言听计从、依赖别人。这样的孩子以“抵触”的方式维持心理平衡,敢于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抵触情绪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折射出教师教学方式不够合理的一面,也会提醒教师和学校改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发展和孩子的成长。

家长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消除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呢?教育专家的建议是:

(1)尊重孩子,让孩子发表对学校和老师的看法

当孩子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后,家长首先要以一种温和的态度与孩子交谈,不要制造压力,而是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泄对老师的不满,这种发泄还可以起到一种平衡心理的作用。家长认真地倾听,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烦恼得到了尊重,就会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态度、抵触老师的原因讲出来。家长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之后,与孩子一起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利弊,客观地看待抵触情绪。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就要合理利用孩子争胜好强的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孩子认识自己缺点的能力。如果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老师,老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

作为家长,切忌对孩子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这样只会加剧孩子对老师的反抗。有的家长仅仅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过分溺爱孩子,甚至与孩子一起指责老师,更甚者跑到学校里与老师大吵一番,其结果只可能更糟。孩子的认识有的时候有偏激的一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仅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在这点上,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一起站在老师的角度重新审视,必要时还可以创造场景体会老师的情绪和难处,让孩子学会多体谅别人,为他人着想。这样的话,在家中就可以改善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减轻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家长教孩子学会尊重老师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有想法,善于提问题,不能从此之后噤气噤声,因此,教给孩子一些提意见的策略和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

(3)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有一些孩子,在学校里与在家中的表现迥异。在家里非常勤快,又懂事又听话,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可一到学校,就情绪低落,不爱学习,表现糟糕,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经常顶撞老师。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孩子的这种反差极大的性格表现。在这时候,家长要主动地、心平气和地与老师沟通,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的一些日常表现状况,让老师也了解孩子行为表现的另一侧面,对孩子的行为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分析双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制定一个接近的教育价值观,不至于让孩子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