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8443600000028

第28章 机体需要是人的主宰(4)

激情都是短暂的吗?不。应该看到,人世间还有长时间地存在的激情。这种激情是在大量的、经常的、强烈的刺激中产生的,它是多种情感在某一事情上的汇集,是对某一事情的热爱,有的则是一种理想的激情。理想的激情可能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比如,画家绘画的激情,艺术家从事艺术的激情,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激情,革命家从事革命的激情。当情感变成对某种事情的兴趣和追求(欲望)时,就有了持续的力量。人在充满激情的时候,特别是满腔激情地热衷于某事业的时候,身体里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甚至是自身能够产生的最强大的连生命都不顾的力量。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那么此时他内在必有一种比死亡的恐惧还要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常常就是激情。

16和17世纪,欧洲发生激烈变化,出现了很多思潮。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1568—1639)一生因宣传自己的社会理想,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而多次被捕、坐牢。他在牢狱中度过了29年,坐过52个牢房,遭受7次严刑拷打;有一次受刑达40个小时,全身血肉模糊,近于死亡。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不朽著作《太阳城》就是在牢狱中写成的。

[人性百题]

香港歌星梅艳芳为什么会放弃癌病治疗?

2003年11月,香港歌星梅艳芳在香港连开8场演唱会,可在演唱会结束后的第45天,竟爆出梅艳芳去世的噩耗。梅艳芳为什么会突然去世?原来,这是她为了事业放弃癌病治疗的结果。

梅艳芳1963年出生于香港旺角,儿时就和姐姐在母亲经营的歌舞团登台表演。19岁那年她崭露头角成为歌坛新秀,同时开始涉足电影界。自此,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终于成为叱咤香港乐坛的巨星,而她从内心已深深地爱上了她的事业。

天有不测风云。在姐姐梅爱芳患子宫颈癌于2000年4月去世之后,梅艳芳专门前往医院做全身检查,结果令人沮丧,她和姐姐患有相同的癌病。2003年8月香港传媒大肆猜测她的病情。此时,她的癌病尚处于第二期,医生说如果马上住院治疗,病情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是的,她姐姐与她患相同的病,发现后活了10年。9月梅艳芳召开记者发布会公布自己的病情,并表示“一定可以打得倒”病魔。但毕竟是癌病,医生要求她每天到医院接受治疗。

梅艳芳哪能搁下自己热爱的事业而每天去治疗呢?从她得知自己病情之日起,就一直照常工作。特别是,她有一个心愿未了,2003年是梅艳芳进入演艺圈的第二十个年头,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年份,她早前就计划于这一年连开8场演唱会。现在,她患了癌病,由于化疗血小板很低,经不起任何磕磕碰碰和劳累,需要绝对静卧,并在医院接受治疗。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这个计划就意味着走向死亡。

然而,胸中澎湃着对事业、对歌迷、对亲朋、对爱情、对人生种种情感的梅艳芳,竟毅然决然地“拒绝治疗”,以实现自己连开8场演唱会的心愿。2003年11月6日8场“梅艳芳经典金曲演唱会”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拉开帷幕。会上,她的演唱中气十足,充满激情。她说,“我将自己嫁给音乐,嫁给你们(歌迷)”。在最后一场长达170分钟的演唱会里,梅艳芳大约演唱了70分钟,虽然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每首歌都尽全力去唱,许多歌迷为她心疼而偷偷抹泪,同时歌迷给梅艳芳极大的鼓励,整晚气氛非常热烈,全场歌迷不停地挥舞着手中的荧光灯,场面极为壮观。可谁知道,在她去世后好友披露,“那时候她已经知道她的时日不多了”,“当时梅艳芳的身体会不受控制地流血,她是带着尿片上场的”。这着实让人震惊,原本人对癌症、对死亡的恐惧是不可抗拒的,可梅艳芳的激情远比这种恐惧的力量还要强大。梅艳芳是在用生命演唱。结果,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梅艳芳在香港养和医院因为患子宫颈癌引起的肺功能失调而不幸病逝,终年40岁。有人说,这是一个为舞台而存在的女人,舞台是她的生命。在那里,她可以光芒四射、不可一世、艳丽到底。这是她的选择:生,如夏花般绚烂;死,亦要如夏花般绚烂。

[人性百题]

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

多少年来,常常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我以为,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共产党军队的官兵有激情、有理想。在国家危亡、民不聊生、满目疮痍和人民革命风起云涌形势的影响下,他们是满怀一腔救国救民的热情自觉参军的,参军后又接受了部队大量的思想教育,所以他们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外敌欺凌的强大国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国民党的大多数官兵是迫于压力(如抓壮丁)或为钱财当兵的。有理想激情的人会有持久而强大的力量,会不顾自己的利益和生命去奋斗;而被迫当兵或为钱财的人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必然怕死。

有意思的是,这个原因早就被一位美国人看到了。1949年,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时分析:“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他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2011年6月29日《文汇报》)而国民党内,当官的腐败猖獗,士兵们“根本不知道为何打仗”,“政府根本不管士兵们作战目的教育”。(司徒雷登著,《在华五十年》,2011年10月28日《报刊文摘》)

当然,强烈的激情也会导致人们对某些事情上瘾,甚至痴迷。如对绘画、唱歌、收藏、钢琴、作曲、书法、旅游、诗词、帮助残疾儿童的痴迷,对赌博、网络游戏、养猫、养狗的痴迷。激情都有一定的强度,强烈时能使人达到疯狂的地步。

湖北省天门市拖市镇张丰村有个年轻人名叫王刚。他很聪明,小学升初中,在全县2000多名考生中他考了第三名。高三时,王刚对电脑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影响学习,班主任把他赶回了家。后来,凭着他的聪明和突击还是考上了武汉一所二类本科大学。可上大学不久,他又迷上了电脑游戏,结果几门功课不及格,以肄业离开了大学校园。此后,他回了一趟家。2001年8月28日离开父母,说去武汉找工作,从此一别十年未回家。没有文凭找工作很难,他只好在武汉闯荡。开始打零工,以较低收入维持生存。不久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一有空就往游戏厅里跑。他的网游技术越来越精,一个币能单手全程通关,很多玩家对他崇拜之至。但一段时间下来他便穷困潦倒。2006年他找到了一份在电脑游戏厅做网管的工作,这下他玩游戏的机会就更多了。当时,有款“三国战记”的游戏很盛行,很快他成了玩这款游戏公认的高手。

[人性百题]

“网迷”是好奇心和好胜心被无限制的激发所致吗?

网吧里,游戏情节充满战斗性,音乐节奏强烈,画面刺激,气氛热烈,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会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不仅如此,游戏中比赛、竞争、得高分、打打杀杀的情景和变化无穷的画面、音响、情节强烈地刺激着人的好奇心、好胜心等情感。在这里,容不得你多想,你整个的心已被音响、画面、剧情、气氛牢牢吸引。经常反复地玩就会经常反复地受到刺激,就会形成网瘾,这如同吸毒的人形成毒瘾一样。王刚是严重的上瘾了,他一见到电脑屏幕就兴奋,上班之余一玩就是一个通宵,而且天天如此。

2008年这种日子因该游戏厅涉嫌赌博被查封而结束,原本凭他的聪明可以找份工作。可如同长期吸毒一样,他已无法摆脱网魔的纠缠。有一天,他在一个游戏厅里接触到一款名为“地下城与勇士”的网络游戏,玩这款游戏只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就可以获得“金币”,有“金币”就能换取人民币。玩游戏可以赚钱,这对王刚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原来是挣钱时玩不了游戏,现在挣钱时候就是在玩游戏的时候,有了钱又能玩游戏,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游戏中去。他对自己的技术很自负,预计一个月能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有了这个钱玩游戏就有了保障。于是,玩游戏成了他的全部生活。他开了20个账号,而且都力争打到顶级(60级)。别人玩一个账号都玩得昏天黑地,他玩20个账号则近乎疯狂,每天不分昼夜地战斗着。可事情不是他所想象的,商家总是要赚钱的,玩游戏总是要花钱,想通过游戏赚钱维持生存是不现实的。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常常难以维持。因为要省下钱来上网,他不断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甚至连基本生活水平都达不到。平时吃饭就是开水加馒头,最多是吃个盒饭。为了省下房租钱,他退了房,困了就靠在游戏厅的椅子上睡一会。由于长期缺少营养、不休息、不见阳光和网吧里空气浑浊。他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身体透支到了极限。终于有一天,他昏倒在网吧的沙发上。问他要不要去看病,他说没钱。结果,网吧报警后由武汉市救助站将王刚送到了家。此时的王刚,骨瘦如柴、气息奄奄,患有继发性肺结核(晚期),双肺已经毁损,生命垂危,每天只能侧身蜷缩在床上,常常要借助氧气袋呼吸。几天后,终因呼吸衰竭结束了他32岁的生命。

人在痴迷时情感决定一切。王刚为了玩游戏,顾不上吃饭睡觉,开水就馒头就行,每天花20来个小时玩游戏,累了在椅子上靠一下就行;他顾不上理发,不在乎外表的漂亮,头发有近一尺长;他淡薄了亲情,读完大学后没有给父母写过一封信,打过一个电话,十年无音讯;他顾不上结婚生子,32岁的他没谈过恋爱;他早就患上了肺病,可为了玩游戏他忍受着数不尽的痛苦;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忽视了对死亡的恐惧。他似乎没有了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而有的就是玩网络游戏的欲望,就是满足已被高度激化的狂热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分析了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实际的作用,我们看到,吃饱吃好不易,保持心情愉快不易,满足生理需要不易,满足情感需要也不易。事实证明,人的机体的需要是十分强大的,满足人的机体需要是十分艰难的。有人认为,一个人追求机体需要的满足只要少部分的时间就够了,而应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之中去。这里,我们不讨论人要不要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问题,而有必要研究一个人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是否只需要少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看到,人永远不会有自己觉得完全满足的时候。很少会有人说,我已经满足了,我的钱已够用了,不想再挣了。不说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的穷人,即便是腰缠万贯的富豪也仍然在拼命挣钱。或许满足生理需要所需的物质,靠一段时间的奋斗或一次暴富而能永久解决,而满足情感需要所要的东西是不可能一次获得的。情感所要的奇、美、胜、尊重、荣誉、情、爱等精神的东西只能在不断的奋斗、活动、交往中才能获得。当官的人总想一直当下去,而且总想越当越大;尊重、荣誉、地位、友谊有时间性,过去的只能代表过去,而要保持或增加尊重、荣誉、地位、友谊,就得做出不断的努力。还有,周围环境不断刺激人的好奇心、好胜心,人们会有丰富多彩的新的追求。

当然,腰缠万贯的富豪与一般人有一点不同,他们会更多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事,如从事慈善事业等。应该说这是可敬的,是值得称颂的。但是从根本上说,他们的行为并没有离开自身需要的满足。人们从事慈善事业是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是在利他事业中享受心理上的快乐。这将在下一章详作论述。

由此可见,在强烈的机体感受面前,人由不得自己。对每一人来说,有什么比生理上、情感上的快乐和痛苦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威力呢?所以,人不得不一辈子接受需要的驱使,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而操劳。

至此,我们对人的追求有了清楚的认识:

人的一切追求都必然建立在人内在的动力之上,没有动力的驱使就不会有追求。人内在的直接动力是快乐与痛苦的感觉,正是这一感觉时时刻刻驱使人们去追求快乐、解除痛苦;人内在的根本动力是机体需要,正是这一动力时时刻刻驱使人们去满足自身的需要;满足自身的机体需要正是人的全部追求。

最后,我要强调,关于人内在“本能”和“需要”的作用,应该相信弗洛伊德,而不能相信马斯洛,马斯洛是不彻底的。弗洛伊德进行的大量研究,就是要告诉世人,非理性的“动物本源”的本能是人的主宰。在他那里,“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

而在马斯洛那里,基本需要是“似本能的”,“极为微弱,文化和教育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挫败”。

四、机体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