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8443600000032

第32章 情感需要是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2)

可见,在进化过程中,蚂蚁物种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蚂蚁中有“工蚁”这一等级的存在,它们不仅为自己工作,更多是为群体服务。这样,蚂蚁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自然分工,形成了一个共存亡的整体。有人称其为“超个体”,其中蚁后是生殖器官,工蚁是脑、心脏、肠子和其他组织。我想,在进化过程中,蚂蚁物种之所以被自然所选择,正是因为自然界给它造就了特殊的个体构成和社会组织结构。从个体生存的角度上看,这是不可理解的,然而,从物种来看,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结构,这些社会性昆虫才能在自然选择中得以存活。所有这些都不是出于主观意志,而是自然界的设计。

这告诉我们,群居动物的生存不仅靠个体生存和繁衍,而且还要个体承担维护物种整体利益的义务。为物种的生存,这种义务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谁没有这种义务,谁就会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生物学家汉密尔顿考察了膜翅目的白蚁、蚂蚁、黄蜂这类典型的社会性昆虫,仔细研究了它们的社会结构、等级分化、筑巢方式、觅食行为、婚配制度、生殖模式以及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系,指出正是这类昆虫社会的合作与利他行为,造就了他们巨大的生态优势。

当然,在不同群居动物的物种中,承担繁衍和维护整体利益义务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物种是由每一个体承担,有的物种是由部分个体承担(社会性昆虫就是如此)。这取决于各物种的生存需要多大程度的社会性,程度越高个体的利他行为就越多。社会性昆虫中的工虫利他只是动物界中的个别现象。

人类的繁衍和维护整体利益的义务是由每个人承担的,因而人类的利他行为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应该说,人的生殖行为和在母爱、情爱、自尊心、同情、正义感驱动下产生的行为就是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利他行为。从性需要和情感的起源及作用来看,自然界在人的机体上设计这些需要和情感,目的是维护物种的生存,而不是让其维护自我的生存。如,情爱的作用就是让其更多地繁殖,使物种得以延续;母爱的作用是使后代得到抚养,物种得以繁衍;同情的作用就是让其帮助陷入困境的人,使物种强盛;正义感的作用让其维护正义,维护物种的生存秩序。对于同情心的作用,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中说,“如果群体中拥有为数众多的富同情心的成员,那么这个群体往往非常繁荣昌盛,繁育出后代的数目也最多”。

三、满足情感需要表现为利他

[人性百题]

满足情感需要常常会表现为利他吗?

我们知道,人的有些情感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人。如母爱的目的就是关爱自己的子女;情爱的目的就是关爱自己的恋人;同情的目的就是关心帮助遭遇困苦的人;正义感的目的就是打击邪恶,维护正义。爱的满足明显地表现为利他,你爱一个人,会在情感的驱使下心甘情愿为他着想,为他操劳,为他舍弃一切。

人的有些情感虽然不是直接利他,但在这些情感的驱使下也必然表现为利他。比如,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它的作用是让人维护和提高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利自己的生存和择偶,而要维护和提高自己的威信,就是积德行善,关心他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一次,你坐在公共汽车上,正享受着机体的舒适,突然,车门一开,上来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巧了,她正站在你的身旁。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售票员“哪位同志让个座”的一个劲儿的督促之下,你开始感到烦躁、羞愧,不敢抬头。因此,你马上给这位母亲让了座,情愿用机体的劳累去换取心的宁静和舒适。还有,科学家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会不顾一切地探索和发现造福于人类的科学;歌唱家在爱美之心、好奇心、好胜心和正义感的驱使下,会不辞辛苦地为观众演唱。

人世间,在人的情感需要的驱使下,利他是普遍存在的。

母爱利他。2008年中国武汉市郊区农村有一个三口之家,31岁的儿子先天性的肝豆状核病变加重,导致又一次的大量吐血。母亲陈玉蓉意识到死神没放过儿子,“再不换肝,儿子就得死”。同年12月,陈玉蓉拒绝了丈夫的捐肝要求,决定“把自己的肝给儿子”,她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我要救儿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决定2009年2月19日进行移植手术,可陈玉蓉在手术前的检查中查出重度脂肪肝,不能手术,这使她心急如焚。当得知治好了脂肪肝还可捐肝时,已是55岁的陈玉蓉毅然决定“暴走减肥”。为了儿子,她说“我什么都愿意做”。从2009年2月至9月,陈玉蓉每天走10公里。在7个多月的日子里,她熬过了211天江城的寒风和烈日。除此,她近乎严苛地控制自己的饮食,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青菜只用水煮,不放油。她说:“有时候真饿,想吃块肉;但一想到儿子,我还是忍了。”有一次,她竟虚弱(饿)得差点昏倒在暴走的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穿破了四双鞋,瘦了16斤,脂肪肝消失了。2009年11月3日,同济医院肝移植成功,母亲陈玉蓉终于实现了把肝(部分)捐给儿子的愿望。可想,不说将自己的重要器官捐给了儿子,就说“暴走减肥”也是极不容易的。患有脂肪肝的人很多,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又有谁愿意下这样大的决心呢?这正是母爱的力量。

[人性百题]

在大灾中为什么会出现大爱?

大灾有大爱。在平静的情况下,人的情感是以生理机制的形式存在的,只有被激发时才产生能够感觉到的心理层面的情感,才产生快乐、痛苦的感觉,才产生欲望、动机和行为。所以,没有激发就没有爱。在大灾大难中,大量的伤亡、眼泪、哭喊、流离失所会大量地、强烈地刺激同情心等情感,而这些情感越被激发,表现出来的利他就越强烈、越广泛。

不仅如此,在大灾大难的救助中还有基于名誉和利益的理智考虑的爱。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发生8级大地震(后余震不断),1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房屋倒塌,交通被毁,30多万人受伤,7万多人遇难,几百万人被困。国家组织大批救援、医疗、修路等方面的人员奔赴灾区,与四川人民一起展开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工作。同时,电视媒体对此进行了不断的、大量的报道。这一切,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好胜心、好奇心等情感。广大人民群众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了抗震救灾的工作之中。他们从废墟和危难中救人,在生活和心理上关心人;他们不辞辛苦、不顾危险,拼命工作。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灾民,他们是忍受着家破、亲人被埋或死亡的危险而救助他人的。在全国,上亿的人为死难者哭泣流泪,上千万的人为灾区捐款捐物,许许多多的人排队献血、争当志愿者。这种人民群众自觉自愿为灾民服务的感人情景,到处可见。其中,有的出于对灾民的同情,有的是出于对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高尚行为和英雄人物的敬佩(源于好胜心),有的出于自尊心的道德责任,有的出于对灾区奇闻轶事的好奇,有的出于面子和荣誉,有的出于基于利益的道德等。毫无疑问的是,这些行为是高尚的,这些人是伟大的,这些高尚的行为和伟大的人是可歌可泣的。

四、自尊守德而利他

一次在地铁上,我看见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上了车,我立即站了起来,准备给她让座。几乎同时,车门近处有两个男青年也已经站了起来,结果那位母亲坐到了其中一位青年的座位上。我们的行为说明什么?源于理性吗?不是,这是见到那位母亲的“刹那间”发生的,其中并没有经过思考。

这源于人的自尊心。人的自尊心要维护的是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或者说维护的是众人对自己的看法。众人看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道德评价,而道德评价取决于自己的道德表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越好,就越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可见,人的自尊心和社会的道德要求紧密相连。

我发现,道德规范是自尊的警示牌或耻辱柱。当社会有了某个道德规范并已形成社会舆论时,人就会在这个方面遵守道德以维护自尊,在一定的场合,不遵守这个规范就会感到羞耻。比如,给老弱病残者和怀抱婴儿者让座一旦成了道德要求,身临其境不让座,你就会感到羞耻。这样,是否给老弱病残者和怀抱婴儿

[人性百题]

社会的道德规范为什么会成为自尊的警示牌?

的人让座直接涉及人的面子。这也就是说,是否遵守道德直接涉及人的面子。还有,在有过羞愧的经历之后,让座就更会成为你的自觉行为,经常如此,就会加强这种行为,以致让座成为习惯。这表明,源于自尊的利他行为与他所受的思想教育及自己的思想认识有关。道德宣传越广泛越深入,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就越深入,自尊的警示牌就越多,人出于自尊的利他行为就越多。在此情况下,人的文化程度越高、所受教育越多,遵守道德就越自觉。一个人道德修养好,已被认同的自尊警示牌、道德责任就多,让座、救人等利他行为就多。

人从自尊心出发,会把道德规范(如让座、救人、勿偷窃等)作为自尊的警示牌,一个规范就是一个警示牌。有了这种警示牌,人们就有了一种道德责任,在这种道德责任的驱使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这个道德规范行事。道德所要求的就积极去做,道德禁止的就竖起一道防护墙,不越雷池半步,违反了就会感到羞愧。比如,偷窃,这是社会公认的不道德行为,人的自尊心一般不敢触及这块禁地,如谁触及了即偷了人家的东西,就一定会感到羞耻,自己受不了。又如,中国改革开放前,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是道德所不容的,谁违反了会感到见不得人。后来,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这些行为不再被认为是不道德行为,这样它就与自尊心无关了,谁有了这些行为就不会感到难为情,人们也见怪不怪。

我们知道,许多道德规范正是要人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所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往往会成为人们维护自尊的自觉行动。其中,还会有在火场、井下、海里、地震废墟中舍己救人的英雄。应看到,“关心人”、“助人为乐”、“见死不救可耻”等道德规范一旦成为一些人的自尊标尺和道德责任(压力),当他们看到他人有危险时,就会在此道德责任的驱使下,立即投入救人的行动。

2007年11月30日,年轻军官孟祥斌陪来部队探亲的妻子和女儿,在浙江金华市区城南桥上游玩。突然一位年轻女子扔掉手机,从桥上跳入江中(因恋情轻生),在水中上下沉浮,情景十分危急。孟祥斌见状迅速脱掉上衣外套和鞋子,跃上桥栏,不顾一切地从10米多高的桥上纵身跳入冰冷的江中。孟祥斌奋力一次又一次将落水女子托出水面。因江宽水凉,体力不支,他和女子渐渐下沉。这时,闻讯赶来的一艘快艇驶近,孟祥斌用尽最后的力气将女子托出水面,随即女子被拉上了快艇,可孟祥斌却沉入江中,献出了28岁的年轻生命。从丈夫下水救人开始,其妻子(江西教师)和三岁的女儿焦急地守候了近4个小时,最终妻子没有看到丈夫的笑容。年轻的妻子痛不欲生,几次冲向栏杆想跳江,被围观群众拦住。

孟祥斌的英雄壮举,感动金华,感动婺江,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一连几天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哀悼英雄。当晚,城南桥头,一夜之间摆满了花圈,1000多名金华市民来到英雄救人的地方,冒着寒风为英雄“烛光守夜”。第二天,在城南桥上有人拉起了“沉痛悼念英雄孟祥斌同志”的横幅。数百名孟祥斌所在部队的官兵来到现场,敬献了黄菊花。随后,成百上千的市民在城南桥上排起了长龙,他们手捧黄菊花,逐一走到横幅前,献上鲜花并鞠躬。晚上,由金华新闻网“新金华论坛”发起的烛光守灵活动得到了数千市民的响应。7时不到,摆在桥栏和江堤边的花圈已经连绵数百米。12月4日,举行追悼大会。3万多名群众自发为孟祥斌送行。为方便市民参加吊唁英雄,200多辆出租车司机自发组成阳光爱心车队,在车上张贴印有孟祥斌照片或挽联的标志,免费接送吊唁英雄的广大市民;金华市公交公司及时抽调20多台公交车开通城南城北两条专线,义务接送参加追悼会的群众。在殡仪馆门前的道路上排满了花圈和鲜花,花圈上挂满了金华市民自己题写的悼念诗词。广播里播放的是金华一业余歌手自己谱写的纪念孟祥斌的歌曲《这一次》:“这一次你纵身一跃,滔滔婺江见证你的壮烈;这一次你奋力地托举,托起生的希望震撼人间;这一次虽不再醒来,却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人间,把生给了别人,用死铸就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