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18443600000005

第5章 人性问题的历史争论(4)

马斯洛把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归结为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看来,所谓生理需要,主要是食物的需要,是身体对种种化学物质(如水、盐、糖、蛋白质、脂肪、钙、氧等)的需要。除了生理需要,人还有“心理需要”,即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安全需要,主要是指对于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以及对制度、秩序、法律、界限的需要。所谓爱的需要,主要是指对于“朋友、心爱的人、妻子和孩子”的爱,以及“要成群结队、要入伙、要有所归属”、“要乡村的亲密”的情感。马斯洛认为,“爱的需要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所谓尊重需要,主要是指对于“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称为什么”,“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马斯洛说,之所以把种种心理需要作为基本的需要,因为这些需要是“生物性的需要,可以把它们比做像对盐、钙、维生素D的需要一样的需要”。他还把心理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情感需要”,把安全、归属、爱、尊重和自尊的需要称之为“基本的情感需要”。马斯洛竭力反对把高级需要看成是“派生需要”、是生理需要的“副产品”。他说:“据笔者所知,没有一个实践曾成功地证明这种理论对于爱、安全、归属、尊重、理解等的需要的解释是事实。”

马斯洛最大的功绩,其一是把人的基本需要确定为是人类终极目的的欲望或需要,并把成百上千的需要归结为几个基本需要;其二,认为人有情感需要,有“善”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弗洛伊德的不足。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只有“恶的动物性”。霍布斯认为,“人对人是豺狼”。弗洛伊德认为,仇恨深藏于人与人之间所有友爱关系的背后,对一个对象的恨比对它的爱要古老得多,因此没有比爱邻人如同爱自己这一要求与人的天性更背道而驰的了。对于人的动物性的恶或善,马斯洛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马斯洛不仅通过对精神健全的人的研究,发现人有爱、自尊和自我实现(部分人具有)等高级需要;而且通过对猿和猴的广泛研究,发觉它们通常是友爱合作的。他说,我们不能“只看见动物界的竞争,而对与竞争同样普遍的合作却视而不见”。“我们断言类似本能的需要和理性是合作的而非敌对的。”

他还说:“尽管仍然必须对肯定人性中‘善’的前提十分谨慎,但现在已经有可能坚决地反驳认为人性在根本上是堕落和邪恶的那种绝望的观点。”

马斯洛肯定人有“情感需要”和“善”的一面有重大意义,这为彻底解释人的行为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马斯洛的心理学,特别是马斯洛对人的需要的论述载入了全世界心理学书籍,得到了全世界的承认。马斯洛心理学还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管理、医疗、防止犯罪等实践领域。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马斯洛最大的不足是,他认为基本需要是“柔弱的”。尽管他的基本需要“是先天给定的”,“似本能”的,但“仍然是较容易受压抑或控制的”,而“文化是比似本能的需要更强的力量”。因此,他竭力反对弗洛伊德“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不可控制、不可压抑”的观点。两人的观点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弗洛伊德的“本能”是来自动物本源的,而马斯洛的基本需要是“似本能”的。

从本能论者到马斯洛,应该肯定,思想家们对人性和行为动因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麦独孤主张人类和动物是由内在目的策动的,把本能作为最本质和核心的东西,作为行为的动力。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极其深刻,他的本能是来自“动物本源”的本能,这近于机体需要。驱力论者明确提出人的需要的概念,并列举人的具体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结为几种基本需要,并提出了人有“情感需要”,强调人有“善”的一面。所有这些,都为彻底揭示人行为的动因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弗洛伊德和马斯洛都没有看到,人体内强大的决定的动力是与快乐、痛苦的感觉紧密相连的机体需要;没有准确地指出人体内有哪些具体的需要;不知道情感需要是人的机体上存在的需要,是不图回报利他的根源。

自马斯洛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人性和行为的动因。1976年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说,生物个体是基因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组成的临时承载体,人类是机器人的化身,基因主宰着我们这部机器。应该肯定,道金斯的观点是弗洛伊德“非理性是人的主宰”的继续。但是,我不解的是,基因的作用是遗传,对临时承载体的生存没有什么作用,而物种的生存取决于个体生存和物种繁衍两个方面,繁衍并非就是一切。人的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而不是由基因组成的,基因是细胞中用于遗传的因子。由细胞组成的机体是基因生存的基础,没有机体的存在,就没有基因的存在。还有,基因没有动力的作用,虽然快乐、痛苦的生理机制是基因复制而来的,但基因的一切变化都与快乐、痛苦无关。基因不是机体中的主角,它凭什么主宰“我们这部机器”。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对“大脑内部活动”进行探索。他们相信,正如人体包含着很多专门化复杂生理解剖机制一样,寓于大脑中的心理也包括很多专门化的复杂机制。于是,他们开始用生物进化论研究人的心理。半个世纪之前,心理学远离进化理论而被激进的行为主义所统治,随着许多重要的研究发现又使得激进的行为主义难以为继,从而迫使心理学重新回归进化理论的怀抱。

[人性百题]

美国近30年新生的“进化心理学”有什么重大意义?

最近30年间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进化心理学。1999年,美国进化心理学家D·M·巴斯出版了他所著的《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一书。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机制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因此,进化心理学致力于从进化的视角来理解人类大脑中的机制,即“进化来克服各种恶劣自然条件的身体机制和心理机制”。

进化心理学研究的心理机制有:选择食物的机制,胚胎保护的机制,栖身之所和生活环境选择的机制,害怕的机制,男女择偶的机制,对异性美偏好的机制,“父母之爱”的机制,女性反强奸的机制,追求地位和声望的机制,害羞的机制,自尊的机制。他们认定:这些机制“都拥有明显的目的性特征——也就是说,它们都被设计来解决特定的生存和繁殖问题的”。

应该说,进化心理学用进化论研究人的心理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其一,它给人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其二,它揭示人类大脑内部存在着许多决定行为的机制,从而为理解人的一部分行为提供了根本的依据。当然,目前美国的进化心理学还有许多不足,我以为其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研究人内在的动力机制;没有更多地研究人的情感机制。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在探索人性和行为动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管是本能论、驱力论、需要论,还是进化心理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马斯洛的需要论、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揭示人性和行为动因之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