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18444100000032

第32章 乡镇(街道)地名(20)

里心镇位于建宁县境西部,东接濉溪镇,西连江西省,南邻黄埠乡,北靠黄坊乡。因此地处于距建宁县城关、客坊乡及江西省边界乡镇南丰县傅坊乡各25千米的中心点而得名。

里心历史悠久,据考证是新石器时代的旧址,在历史上都是较大的乡村集镇;宋、元时期分属西乡、孝义乡、宾贤乡;明、清时期分属西区(乡)、北区(乡);民国时期里心分属第四区、第六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属里心区、枧头(巧洋)区;1950年分属第二区、第一区;1951年12月起属第二区;1951年划出客坊范围另立第五区;1956年又与五区合并,改称里心区;1958年9月改为里心人民公社;1961年客坊划出另立客坊公社;1984年9月里心人民公社改设为里心镇。2011年末,里心镇辖里心、汪家、滩角、双溪、新圩、戴家、芦田、宁源、大南、上黎、岩上、靖安、花排13个行政村和里心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253平方千米,总人口23435人。

里心镇是闽赣边界省级边贸重镇,也是建宁县第二大集镇,是建宁主要的粮食和莲子、梨子、种子生产区之一。全镇已初步形成以上里及汪家村的烤烟、里心村的制种和生态果园、芦田村的肉牛和大球盖菇、花排村的莲子、滩角村的优质稻、双溪及岩上村的毛竹等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的区域布局。境内矿藏较丰富,有稀土、黄金、瓷土、高岭土、石英、钾长石、黄铜、石膏石、紫砂陶土、云母、辉绿岩、花岗岩等。位于里心西部的鹿山,森林葱郁,丹山碧水,景致众多,著名的旧“宁源十景”即位于鹿山一带。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岩上村贞节牌坊,位于岩上村水口,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里心后山遗址”在里心镇西侧约300米处,分布于7个山丘,约2万平方米面积,系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1959年列为省级管理古文化遗址。

均口镇位于建宁县境东南部,东接泰宁县大龙乡、明溪县夏坊乡,西连伊家乡,南邻宁化县安远乡、明溪县枫溪乡,北靠濉溪镇。镇政府驻地均口村原称“军口”,是建宁古战营所在地,遇有兵乱,即以此为营。明洪武十三年(1380)设军口巡检司于此。后又因地处泰宁、宁化和建宁县交叉口,且路程几乎相等,故后此地名“均口”。

此地宋、元属南乡;明代属南区;清属南乡;民国初沿用清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苏维埃时期,初属均口区,后划出黄岭等地增设黄岭区;1934年5月起,属闽赣省新成立的省直属均口特区,8月起划归闽赣省彭湃县;民国23年(1934)属第三区;民国31年起分属宁安乡、丰安乡;解放初期属第三区;1958年改为均口公社;1984年9月改为均口乡;1997年6月撤乡设镇,称均口镇。2011年末,均口镇辖黄岭、修竹、均口、岭腰、焦坑、官常、台田、半寮、芰坑、洋坑、龙头、隆下、垅源13个行政村和均口1个社区,辖区总面积306平方千米,总人口17934人。

均口镇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境内的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2种。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力资源充沛,建有水电站11座;矿产资源主要有黄铜、石膏、瓷土、高岭土、紫砂陶土、钾长石、云母、石英、辉绿岩、花岗岩、铀矿化点等;森林覆盖率85.9%,居全县首位;已初步形成以莲子、果子、种子、无患子、烟叶、茶叶、笋竹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四子四叶(业)”特色农业。镇内的修竹千亩荷花园已升格为福建省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福建母亲河千里闽江的正源头就在境内的严峰山南麓。境内名胜古迹有闽江正源、九县石、石燕岩、鸳鸯湖、龙头古戏台等。

黄埠乡位于建宁县西南部,南与客坊乡交界,北与里心镇相连,东连濉溪镇,西接江西省。驻地村因集镇所在地自古以来就有墟场、店铺,村内有黄土山,土壤又以黄土为主,故名黄泥铺,简称黄铺,后因铺和埠本地话同音,易名为黄埠。

此地宋至清朝属孝义乡管辖;民国初沿用清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苏维埃时期,分属黄泥埔(升东)区、里心区、客坊区苏维埃;民国后期,境内分属新安乡和益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县第二区;1951年划归第五区(客坊);1956年随五区并入里心区;1958年成立里心人民公社,黄埠称生产大队;1961年成立客坊公社时属客坊公社;1984年社改乡,从客坊公社划出成立黄埠乡。2011年末,黄埠乡辖桂阳、陈余、大余、贤河、黄埠、竹薮、友兰、封头、罗源、山下10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34.3平方千米,总人口11863人。

黄埠乡是建宁县革命老区之一。该乡收入以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盛产稻谷、烟叶、莲子、水果、桂阳萝卜、笋干、香菇等,其中桂阳萝卜以个大洁白、肉质鲜嫩、甜脆多汁享誉省内外。矿藏有铅、锌、金、银、石英石、云母、稀土等,其中铅、锌、金、银矿分布面积达80多平方千米。乡内的黄埠集贸市场为建宁县第三大集贸市场,已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物资和商品集散地;桂阳集贸市场也逐渐成为闽赣两省交往的重要枢纽。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社戏、傩戏、木偶戏、龙灯等,其中桂阳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已整理完成,正在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坊乡地处建宁县境西南,南接宁化安远乡,北靠黄埠乡,东连伊家乡,西与江西省接壤。客坊是建宁县与江西省往来的主要门户之一,历史上为闽赣客商中转交通要道,相传过往客商多在此过夜歇息,客栈林立,故名“客坊”。

此地宋、元时为孝义乡客坊保;明、清时为西区客坊保;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苏维埃时期属客坊区苏维埃;民国23年(1934)起属第四区;民国30年起属新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二区;1951年设第五区,客坊属第五区;1956年五区并入二区,客坊属二区;1961年起属客坊公社;1984年起客坊公社划出10个大队成立黄埠乡,同时客坊公社改为客坊乡。2011年末,客坊乡辖客坊、里源、严田、张溪、湾坊、龙溪、水尾、中畲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0.6平方千米,总人口13048人。

客坊乡自然资源丰富,盛产云母、钾长石、高岭土及稀土矿,其中稀土储藏量约50吨,水尾矿点氧化稀土品位居福建省之首。客坊还是良种猪“客坊黑猪”产地。客坊的人文底蕴深厚,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得意门生,理学名儒刘刚中的墓葬就在客坊乡龙溪村。这里还有王安石曾经就读过的千年古刹白云寺,有以马尾飞瀑为主要景点的马尾寨风景区,有号称“八闽第一寨”的五龙山古山寨。客坊乡还是革命老区乡,在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进驻建宁时,红军指挥部就设在客坊乡的水尾村,村内至今完好保留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红军医院、红军银行、红军兵工厂等革命旧址。

黄坊乡位于建宁县境北部,东接溪源乡,西连江西省,南邻溪口镇,北靠南平市。乡驻地黄坊村以始建村坊时黄姓居多而名。

此地宋至清代分属东乡(区)、北乡(区),民国初沿清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苏维埃时期分属安寅区、陈岭(溪口)区苏维埃,民国23年(1934)分属第二区、第五区,民国25年9月,属第二区,民国30年分属庆安乡、东安乡,1950年2月起属第四区,1958年,第四区改为溪源公社,1959年,溪源公社驻地迁址黄坊,改称黄坊公社,1984年10月起黄坊公社改为黄坊乡。2011年末,黄坊乡辖黄坊、毛坊、仍田、陈岭、武调、将上、安寅、芦岭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218平方千米,总人口10086人。

黄坊乡境内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座,3条溪流组成自然水系,水利资源丰富,林产品种繁多,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甘薯、马铃薯及杂粮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莲子、烟叶、果树和食用菌等,主要矿藏资源有花岗岩。

溪源乡位于建宁县境东北部,东接泰宁县新桥乡,西连黄坊乡,南邻泰宁县大田乡,北毗南平市。驻地溪源村位于东溪与楚溪汇合口,原名楚上溪口,1951年为区别于建宁县城区外的溪口,改名为溪源。

自宋以来直至民国初年,溪源乡境域均属东乡的楚上、楚下保;民国时期为第二区所辖的东安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苏维埃时期,属陈岭(溪口)区,并一度划归泰宁县苏维埃管辖;民国22年(1933)11月,闽赣省领导机关由黎川县德胜关迁驻建宁县城时,一度停驻楚上溪口(今溪源村);民国23年1月,在溪源乡都团村建立黎南县,是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50年建宁解放后,7月成立四区,溪源属四区;1958年设立溪源人民公社;1959年,溪源公社迁址黄坊,改称黄坊公社;1972年,从黄坊公社划出溪源、楚尾等9个大队成立溪源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溪源乡。2011年末,溪源乡辖溪源、鲇坑、楚尾、东溪、蒋坊、都团、大岭、上坪、桐荣9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42平方千米,总人口8509人。

溪源乡是建宁县重点林区,也是建宁特产闽(明)笋主产区,素有“闽(明)笋之乡”美称。全乡有毛竹林4933公顷。溪源乡民俗多样,以大岭村的傩舞最具代表,每年五月初五全村男女老少出动参与傩舞活动,以求风调雨顺。此外还有楚尾花(龙)灯,上坪宴神、鲇坑梅林戏等习俗,也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乡内上坪村自古学风浓厚,人文鼎盛,素有“文化村”的美誉,村内存留着杨氏家庙、得水园、古香园等多处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2007年成为全县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乡内名胜古迹还有双旻峰、东海洋湿地、五叶衍祥牌坊、中乐寺、旗峰殿寺庙等。

伊家乡位于建宁县境西南部,东连均口镇,西接黄埠乡、客坊乡,南邻宁化县安远乡,北靠濉溪镇。此地以驻地伊家湾村,取其前两字为乡名,伊家湾村以昔日有伊姓住在溪湾而得名。

此地宋、元朝属西乡;明、清朝属南区(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苏维埃时期属澜溪区苏维埃;民国23年(1934)5月属闽赣省新设立的闽赣省直属均口特区,8月划归闽赣省彭湃县,此间闽赣省领导机关驻伊家村都上;民国23年起属第三区;民国30年起属丰安乡;建宁解放后的1950年起属第三区(均口);1958年属均口公社;1972年从均口公社分出7个大队成立伊家公社;1984年改为伊家乡。2011年末,伊家乡辖伊家、澜溪、沙洲、陈家、双坑、东风、笔架、隘上8个行政村,辖区总面积118平方千米,总人口13456万人。

伊家乡四周高山环抱,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20世纪60年代以前交通极为闭塞,1979年才开通公路。以境内伊家乡天井坪为代表命名的上太古界天井坪组,为福建最古老的岩石层,是华夏古陆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内矿藏资源丰富,有沙洲石门至澜溪汪家铺一带优质瓷士矿、田螺寨铀矿、陈家际铅锌矿、双坑村云母矿、笔架村中华红大理石矿等。伊家乡土特产较为丰富,盛产红菇,尤其是澜溪村大苏坑等地所产红菇最为优质,远销东南亚各国。伊家熏鱼干闻名省内外。在笔架、隘上2个著名鲤鱼苗孵化专业村,生物学家黄震教授将适于浅水养殖的鲤鱼变种——田鲤(建鲤),以老农民、人民代表柯有柏的名字命名为“柯有柏鲤”,可年产3000多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