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三明地名纵横
18444100000034

第34章 部分村(社区)地名(2)

忠山村位于三元区岩前镇,距三明市区30千米,面积38平方千米。该村原名十八寨,明洪武年间因村民多居于寨子中间,改名中山,后又将中字改为忠。忠山村历史久远,唐会昌年间起就已十分繁荣,留下众多古迹。据《三明文物史料》记载:“岩前镇忠山村古名十八寨。昔时,忠山聚十数族而居,户列四百余烟,各以祖祠为中心,前后左右,移步换形。村中通道四辟,无门户标准。迨至明正统时,于要路筑干垣设门守御,其东则紫来门,其西则阜城,南为登龙,北为拱极,东北为翔凤,西北为永福。”忠山村至今仍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古建筑群,如四贤祠、庄氏宗祠、楚三公祠、杨氏三公祠、陈家祖屋、万安桥、文昌阁、蒙古墓、元帅亭、永兴庵等。古建筑造型奇特,历史悠久,古色古香。村内房屋鳞次栉比,大门一律朝西。窥其建筑风格,不难想象忠山村昔日的繁华。村中有条“蜈蚣街”,因其形似“蜈蚣”而得名,始建于元代,分为前街、中街、后街三段,总长470多米,中线均用长条形青石板连接而成,两侧横砌。据传天下只有三条半蜈蚣街,而忠山占其一。“四贤祠”是忠山村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由元代乡贤,元军总管罗浩然出资兴建。祠内设天井、正厅、左右厅,奉祀宋代理学家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大贤人,后人又把邓文铿、罗浩然配享祔祀。祠堂内随处挂联悬匾,字句雅训,迄今有630余年历史,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2月,忠山村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横坑村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在三明市区西南38千米处,因在坑边建村故名。村内有温泉多处,泉温在36~48℃之间,适合沐浴,且富含氡、镭、钍、碘、硼、铀、锂、锶、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无色,无味,无嗅,水质透明无肉眼见物,属标准的医疗保健矿泉水。该村有横坑温泉、红鱼谷温泉度假村,是闽西最大的温泉度假区。

松阳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三明市区东偏南15千米处。村名原为松洋,因多松树而得名,1951年以纪念农民翻身之意改为松阳。该村聚落在高山溪谷,是中村乡人口第一大村。因人口众多,集市贸易兴盛,当地还有“小东洋”的别称。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是闽笋主要产地。明代所建八鹭塔即在松阳村境内。

米阳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传说村内原有出米石,石上有孔,能源源不断地流出大米,后有人因贪多,凿大石孔,从此不再出米,村因此传说而得名。

吉峰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村内多山,寓意吉祥故名。村内有黄竹坑自然村,以坑多黄竹而得名。明朝时农民邓茂七从江西省建昌来此定居。明正统十三年(1448)邓茂七在此地抗租聚众起义,主张铲平天下,绰号“铲平王”。现村中尚有练兵场和千人灶旧址。

白水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以村中溪流清澈得名。当地还有传说,过去此处村民有在每年梧桐树开花的时节浸谷种的农耕习俗。有一年不知何故梧桐树没有开花,不懂得按时浸种的人们错过了耕种时节,于是这一年村中所有的田里,全是一汪汪清白之水,收获甚微。为了记住这个教训,村民们就将村名改为白水。列西正顺庙供奉的神仙谢佑的出生地即为中村乡白水村。

回窑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该村原名回窑,因古代在此处开窑烧陶瓷器而得名,后以音同演化为土回瑶、回瑶。该村解放初期原为废村,1956年有惠安县30余人迁居至此;1959年开办陶瓷合作社;1965年又有惠安县百余人迁居至此,合办茶场,并种植柑橘千余亩,为全市柑橘种植基地,产量居当时全市之首。1993年在中村回瑶发现了古窑址,其中有北宋至明初青白瓷窑多处,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瓷窑址之一。回瑶古窑址历经宋、元、明数百年,文物遗迹的系统性、保存的完整性、文物遗迹的珍贵性得到了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和国外专家的充分肯定,在福建省乃至浙江、江西等几个古瓷生产大省中也属少有。2005年6月,三元区中村窑列入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荆西村位于三元区城东乡。据当地民间传说,唐朝邓舜臣打猎追兔子到此,疲倦入睡,梦见一白发老翁对他说:“半是金弓半是银,五百年来自有定,他日相逢赶兔儿,拾金本是遗人姓。”他醒来后叫家丁在他睡觉的地方挖下去,果然挖出一把金斧。于是邓舜臣在这里建起家园,命名“金村”。又因此地遍植紫荆树,村名也演化为“荆村”。此后荆村又以沙溪河为界划分为两个村,河之西侧为荆西村,河之东侧为荆东村。荆东村现为三明大学驻地。

芙蓉社区位于三元区城关街道。以此处过去多植木芙蓉(俗称芙蓉花树)命名。社区以芙蓉新村为中心,东至新亭路,西至道山路,北至新市中路,南至山边,共由芙蓉新村、东泉新村、厦门新村、长坑新村、新亭路小区及道山路小区等6个生活区组成,面积约0.4平方千米,有常住人口3383人,外来人口4269人。辖区有企事业单位6家,私营企业10家,商业网点49家。芙蓉社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居民,服务社区,着力改善社区环境面貌,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多方投入资金建设各项便民利民设施、新增服务项目。先后获得省、市级文明社区及省居家养老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红印山社区位于三元区城关街道南部,社区所在地红印山以山上多为红色土壤而得名。面积约0.5平方千米。辖区内有省、市、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9个,楼栋72幢,户数2170户,总人口6322人,其中常住人口数4651人,流动人口数1671人。2003~2011年红印山社区连续9年荣获省级“文明社区”称号。2008年,红印山社区荣获“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社区”称号。截至2012年,曾先后获省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巾帼文明岗”、“‘三八’红旗集体”、“科普示范社区”、“新型生育文化基地建设先进单位”、省级“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第三、永安市

吉山村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永安市区西部5千米处,由吉山、虎丘、黄垅坑3个自然村组成,以寓意吉祥命名。吉山村自古重文兴教,人文荟萃,村内历史遗迹众多,有较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现存清代古建筑40余座,尤以柴排厝、棋盘厝和萃园书院最具代表性。柴排厝酷似木排,占地约1公顷,大小16个厅、156个房间,气势恢宏;棋盘厝布局酷似棋盘,厝内隔出楚河汉界;萃园书院建于清顺治年间,占地891平方米,历史上共出过秀才、举人190多名,是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境内还有古色古香的官宦人家大府第、雕梁画栋,精巧别致的团和厝以及雄伟古朴的土围楼等。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吉山作为福建省政府主要机关及大专院校驻地,是当时福建省行政、文教中心。陈仪、刘建绪、严家淦等军政要员和唐守谦、杨枣、蔡继琨、卢前等学者名流云集吉山,省主席公馆、省保安司令部、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等近40个省级党、政、军、文、教机关也驻在吉山,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吉山村内至今仍保存着40余处抗战时期省政府机关、学校等抗战文化遗址。

八一村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原名张坊堡,以开基者姓氏命名。因该村地处偏僻,又位于群山环绕之中,解放前匪患不断。解放初期,村党支部书记刘茂千带领村民,在解放军的支持下,消灭了附近的土匪,村民才得到安宁。1954年该村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改称八一公社,1984年后改称为八一村。2005年时,八一村的村财收入尚不足5000元。2006年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八一村视察并作出“政策好,天帮忙,还得靠人努力”的指示。2006年3月12日,胡总书记又在百忙之中抽空给该村新老两位支书回信,希望该村用好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八一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着力在“人努力”上下功夫,探索形成“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同时制定“一村一品,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引进各种民营企业。通过努力,八一村成为福建省仅有的3个全国新农村建设联系点之一,也是国家农业部挂包的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00个联系点之一。至2011年,八一村工业产值3.56亿元,村集体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7元,由过去的永安市中下水平村一跃成为农业部与福建省共建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洪田村永安市洪田镇政府驻地,文川溪南岸河曲地。因过去常发洪水灾害,淹没农田,故得名洪田。洪田村全村林业用地1.9万亩,森林覆盖率81.4%。1984年,洪田村曾进行过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山林按人口折股到户。由于未按股份合作制要求规范管理,乱砍滥伐现象严重。从1998年5月到9月,村里先后召开各种相关会议20多次,并于1998年9月29日下午5时30分,通过了“分山到户”的决议。洪田村由此成了全国林改的“小岗村”。洪田村敢为人先,大胆实践,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延伸向林地拓展,成功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国务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组和中央新闻媒体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林改后,“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的洪田村村民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霞鹤村位于永安市曹远镇东南部的九龙溪畔,距镇政府所在地7千米,总面积7427.9亩。该村原名虾蛤村,因九龙溪傍村而流,溪面宽阔,水势缓慢,两岸均为泥沙堆积,多产虾、蛤,因此得名。当地村民多为黄姓,明代从沙县迁居而来。该村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改进出版社就设于虾蛤村内。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大湖、坑边。20世纪90年代初,该村兴建霞鹤农民公园,霞鹤之名与虾蛤谐音且寓意吉祥。后经民政部门批准,虾蛤村也更名为霞鹤村。

新冲村位于永安市大湖镇。新冲古称“长村”,得名于其地形成一个长“人”字形。清代以前这里还是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居住着少量讲永安话人的人,清朝末年大批闽南人(主要是安溪和永春两地)迁入,租地种田,开山种茶。随着闽南人的不断增多,这里也逐渐繁荣起来。后来闽南人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不顺利,于是他们请来风水先生看地理。风水先生认为是“小溪岭”和“根竹坑”的两股水与“人”相冲,决定采用以“邪”治“邪”的办法,将“长村”改名“冲村”,意在“人”冲过上述的两股水。1951年,为了庆祝穷苦农民翻身得解放,当时土改工作队与农会干部刘诗恭等人商议将“冲村”改名为“新民乡”,但遭到村里老人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在村名中“冲”字是绝对不能改的,认为这样才能使村里人丁平安,六畜兴旺;后来决定更名为“新冲”。“新冲”这个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美坂村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原名“尾坂”,与相邻的上坂村、中坂村同属于洪砂片,三村依附在文川溪畔,各处于文川溪在此形成的三个弯曲处,占据起伏的丘陵中相对平坦的地带,形成三块“坂”,遂名为上坂、中坂、尾坂。后来当地人将“尾”改为“美”,以取其美好之意。此处山峦起伏舒缓,眼界开阔,村庄傍水而居,山川交相辉映,薄雾缭绕,美不胜收。美坂村古村落历史悠久,村中大姓罗氏至今已有128代,3200年历史,历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古村建筑韵味独特,堂院、堡楼、文昌塔、卢节坊、建功柱等各具风格。全村17座堂院大部分保存较完好,如三德堂、崇德堂、肇光堂、积庆堂、树德堂、迎旭堂、物恒堂、吉顺堂、悖德堂、西德堂、余祖房、管祖房等。供奉肇基始祖真辉公的罗氏宗祠(肇光堂)在2000年11月份被列为永安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世祖书孙公的积庆堂也被列为永安市文物保护点。美坂村古村落表现出鲜明的闽中山林乡土文化特征,是研究古建筑、古文化及闽学的重要现存文物,也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