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尼黑到奥地利的第一站,是因斯布鲁克。汽车飞驰在德奥边境的公路上,车窗外风景如画,阿尔卑斯山积雪的山峰在蓝天中闪烁银光。山脚下屋脊鳞比的村庄。山坡上傲然独立的教堂,还有那一片片随着山势逶迤起伏的黑色森林……
到因斯布鲁克时已是黄昏。在旅馆下榻后,驱车去古老的城区游览。听随团的翻译介绍,他认为因斯布鲁克是他所见到的最美丽的欧洲小城。我问他理由是什么,他回答说,因为建筑别致,生活宁静,居民优雅,还有周围的自然风光。
展现在眼前的真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城。城中最主要的街道玛丽亚·特蕾沙街上,看不到几个行人,街道两边的古老建筑大概都保持着一两百年前的模样。在这里,可以想象这座古城曾经有过的辉煌,在15世纪中叶,它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马路上,除了电车,还可以看到式样古老的马车,高大的马拉着车悠闲地走着,马蹄声嘚嘚在石头砌成的老房子间悠然回荡……在街上,可以看到高大的纪念柱和凯旋门,它们所代表的历史内涵,是几百年前的战争;是皇帝的婚典和葬礼……匆匆而过的现代人大多已不感兴趣。
走到古老的步行街赫索格·弗雷德里克街,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石头铺成的道路上,人头攒动。这条街才是因斯布鲁克的精华。街道两边,是装饰精美的老房子,墙面上到处可见造型复杂、色彩绚丽的浮雕,每栋老房子里都蕴藏着故事。在街口,看得见道路尽头的王宫金顶,这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最辉煌的象征。在夕阳的映照下,已有500年历史的古老金顶熠熠生辉。金顶其实并不是宫殿的最高点,它只是宫墙中间凸出的一个附加建筑,金顶下是一个大阳台,当年王宫的主人就站在阳台上看楼下的风景,路上的行人也可以抬头向阳台上的国王或王后挥手。这样的王宫,似乎不是中国人印象中的大宅深院,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王宫贵族和老百姓的关系。莫扎特和他的父亲曾经在这条路上游荡过,他们住过的那家白色旅馆还在。莫扎特14岁时随父亲来因斯布鲁克,就住在这里,他曾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段经历。走过白色旅馆再往前走,到十字路口拐弯,就到了著名的金鹰旅馆,几个世纪来,曾经有无数声名显赫的人在这里住过,在店门前的一块镌刻着无数名字的铜牌上,我找到了歌德和海涅的名字。
晚上,在一家中国餐馆吃了晚饭。饭后又回到赫索格·弗雷德里克街。在夜色中,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街上,出现了无数小摊铺,雪亮的灯光映照着花样百出的装饰,摊铺里卖的是糖果、衣饰、玩具、圣诞小礼品,真正是七彩纷呈、满目琳琅。穿着鲜艳的孩子们在灯光里奔走喧闹,如同童话中的景象……
走出弗雷德里克街,能听到隐隐的涛声,这是绕城的因河在夜色中奔流。河畔灯光幽暗看不到人影,河面泛动着白色的波光,河对岸山影绰约,一派寂寥神秘的景象,与弗雷德里克街的喧闹形成强烈对比。人间的繁华和冷寂,在一个小城里就展现得如此鲜明。
第二天一早驱车登山。因斯布鲁克是欧洲的滑雪胜地,这里曾举办过冬季奥运会,在山路上可以看到高山滑雪的跑道。可惜现在还没有到下雪的季节,否则可以看看奥地利人在冰雪世界中舞蹈驰骋的身影。
在高山滑雪场旁边,是一片绿色的园林。在一片树林边上,伫立着约瑟夫一世的石像。中国人不熟悉他,但说起他的妻子茜茜公主,大概都知道。这个曾经权倾一世的奥匈帝国的皇帝,表情忧伤,目光下垂,像个心情颓丧的失意老人。在维也纳,大概能找到不少他的塑像,我不知道这里为什么会有他的像,其中的典故不得而知。不过,他忧伤的表情,还是可以找到解释的。在历史上,他也许可以算是一个有着悲剧命运的人物。他在位的那几十年里,奥匈帝国四分五裂,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帝国瓦解而无可奈何;他的妻子茜茜公主深受人民爱戴,却在维也纳死于暗杀;他的儿子,奥地利大公弗朗兹·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历史一页一页翻过去,多少风云人物成为雕塑,成为后人的谈资,多少当时惊天动地的事件如今已渐渐烟消云散,在后人的记忆中留不下一丝回声。
从山上下来,又回到因斯布鲁克,在城里转了一下,昨天在黄昏和夜晚看过的景色,在晨光中一一重新浏览。古老的楼房,宁静的街道,莫扎特、歌德和海涅住过的旅馆,有着灿烂金顶的古老皇宫……因河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波,像一条活泼耀眼的绸带环绕着宁静的街区飘动……在黄昏和早晨,这个美丽的小城给人的印象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