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8453000000011

第11章 学生很勤奋为什么成绩上不去——提高学生的思考力(1)

红霞上四年级了,和多数同学一样也报了奥数班。她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孩子,每天做奥数班留下的题目都要花一个小时左右,非常吃力。老师教过的内容,她照猫画虎可以做出来,但题目稍微变化一点她就不会了。奥数班分快班和慢班,老师通知红霞的妈妈,由于几次考试成绩都不好,要把她调到慢班去。周末妈妈带着红霞去见老师,红霞拉着老师的衣角说:“老师,您别把我调到慢班,我一定好好做题,下次我一定好好考。”看到这个情景,妈妈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老师对红霞说:“我知道你非常用功,也很听话,但是要想有进步,不仅要刻苦,你还得多动脑筋,掌握做题的方法,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红霞的妈妈知道老师说得对,但是,什么是思维能力?怎么提高思维能力呢?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恩格斯将人类的思维赞喻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认为,“在教育中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他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指出:“我认为,人的智慧的差别,在于应用思维的能力。脑力也需要锻炼,一辈子不停地努力思考,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确实,人类最强大的能力就是思考力,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素质相当程度上具有“渔”的含义和作用,它既是各学科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影响教学过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小时候的经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力。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家一堆小瓷片,我父亲把它们弄成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块,它们就全倒了。我帮着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我们变出了些复杂点儿的花样:两白一蓝,两白一蓝……我母亲忍不住对父亲说:“唉,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蓝的,就让他加好了。”可我父亲回答道:“这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诉他这是多么有趣呢!这是数学的第一步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比如有一次念到恐龙,“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父亲停下来,对我说,“唔,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我无法想象居然有这么大的动物,觉得兴奋极了,一点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就像培养一名科学家,他总是把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我也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有一次在公园里,他问我:“瞧,那鸟儿总是在啄它的羽毛,看见了吗?”“是。”我说。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唔,”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停下来了。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为什么?”“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但是父亲进行推理和猜想的方法是正确的,只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父亲还培养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嘿,爸,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一个普遍的公理是运动的物体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你瞧,这是很深入的解释,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

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只是兴趣盎然的讨论。这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

(理查德·费曼著,李沉简等译:《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一个孩子可以为糖果而上瘾,可以为电视而上瘾,可以为游戏而上瘾,竟然也可以为思考而上瘾!还有比这更成功的启蒙吗?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多种思维活动在费曼幼年时就被其父亲激发起来,这对学校中的教育同样是有启发意义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辨别能力

观察的作用是获取信息并作为后续思维活动的基础。在上面的案例中,费曼的父亲让费曼将彩色的瓷片按照规律排列、引导他注意鸟儿梳理羽毛的行为、提醒他仔细辨别小球和玩具车之间的运动关系,这些都是在引导费曼进行更准确、更仔细、更有效的观察。

每个人都会观察,但不同的人观察能力可大不一样。观察绝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观察者的聚焦、选择、辨别、解析的能力至关重要。打个比方,观察能力强的人就好像是一个连接着宽带的电视,同时能收到很多台,画面清晰,而且有互动、过滤、筛选功能;而观察能力弱的人就像只有一根老式天线的电视,收不到几个台,而且还不是很清楚。

有些教师和家长抱怨学生不会表达、不会思考,其实是学生观察的基础没打好。比如,让学生写一篇游记,小华的描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而小明的描写却是流水账,这体现了观察聚焦的差异;小华写了三四件有趣的事情,而小明只写了一件事,这是观察广度的差异;小华的描写包含细节,而小明的描写粗枝大叶,这体现了观察深度的差异。

观察是人天生的能力,但也需要后天的训练,训练学生的观察与辨别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聚而不僵

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聚焦和选择,否则将陷入信息的漩涡而无所适从。聚焦——锁定观察目标、找到观察重点——是观察的第一步。通过聚焦可以过滤无关信息,锁定目标信息,为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奠定基础。

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聚焦于人物对话、情节铺陈、遣词用句;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聚焦于数与形之间的关联;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聚焦于物体的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聚焦于物体光与影的形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观察聚焦的意识,如在看电视的时候,指导孩子注意那些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在户外活动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在玩游戏的时候,让孩子观察各种不同的游戏规则及制胜的策略。

在训练学生观察聚焦时,可以指导其聚焦的方法,培养其聚焦的意识,但不要将其变成固化的方法和程序,这会导致聚焦的僵化,反而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例如,当前中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模式化的现象很严重,他们按照固定的套路对人物或风景进行描写。江苏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在点评学生的作文时,将一些学生描写眼睛的片段挑出来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用“炯炯有神”形容眼睛,第二组学生用“水汪汪”形容眼睛,第三组学生用“水灵灵”来形容眼睛。管老师说:“这是一种病,外貌描写的病——大眼病。”这种千人一面、缺乏想象力的作文体现了观察焦点的僵化,就好像智能照相机能够随着景物的不同位置而变化其焦点,而定焦相机只有一种焦距。

(2)广而不散

被观察的某个事物总是包含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也往往是有关联的,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获取不同的信息,如果观察只集聚于一个点上,获得的信息往往因不全面而失之偏颇。广而不散的观察通过灵活地变化观察焦点,使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这实际上保证了观察的广度,提高了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全面性。

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分析人物形象;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建立多个焦点,多角度、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再如,教师指导学生做一项有关居民生活压力的社会调查,应拿出充分的时间和学生讨论需要收集哪些信息,从哪里收集信息,怎样将调查对象分类;不仅要关注收入变化,还要关注物价的变化;不仅要考察物价的变化,还要将物价分为生活必需品和高档消费品等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在变换观察焦点的同时扩展获取信息的广度,调查的结果一定会更加丰富、深入、有层次。

请注意,有广度的观察绝不是简单地堆积信息,就好像一个学生不分主次、没有重点地写一篇流水账般的游记,那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甚至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因此,通过观察所获取的信息必须符合观察目的,聚焦的信息之间应当是有关联的,是经过选择和辨析的,在追求观察广度的同时,不能失去观察的重点和层次——这就是“广而不散”的要求。

(3)细而不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热闹观察到的是表面现象,看门道观察到的是内在本质。如果观察的广度在于信息量的多少,观察的深度则在于信息的细致和层次,这就好像一个1500万像素的相机一定比500万像素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更清晰。

有一次我和朋友的孩子在街头公园里坐着,一个学生骑着一辆轮子很小的折叠自行车在公园小路上转来转去。朋友的孩子说:“叔叔,这个车轮子这么小,骑起来一定很费劲吧。”

我问他:“费劲是什么意思”?

“嗯,就是骑起来太慢了”

“为什么会慢呢?”

“你看他的车轮多小啊,人家的自行车轮子转一圈,他的自行车轮得转好几圈呀。”

我请那个骑车的学生过来,又找了一辆普通的自行车(轮子大),让他们仔细观察,对比一下这两个车的链轮和飞轮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了之后说:“小车前面的盘(链轮)比普通车的大多了,而后面的盘(飞轮)比普通车的小多了。”

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这时两个孩子渐渐领悟到,在小轮车上,链轮比飞轮大很多,这样链轮转一圈(蹬一圈),后面的飞轮带着轮子就要转好几圈,虽然小车的轮子很小,但转的速度快,这样的话骑起来并不费劲,速度也不慢。

这个案例就体现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及其价值。教师和家长有大量的机会训练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一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一种透过表面更加深入的观察。在秋天的公园里,孩子欣喜地向妈妈报告:“你看,这些银杏树的叶子都黄了,多漂亮!”妈妈在附和孩子的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更细致地观察:“看那棵树,好像上面的叶子更绿,而下面的叶子黄一些,是不是?”如果孩子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可以引导其进一步观察,哪些树的叶子黄了,还有哪些树的叶子还是绿的,进而观察这两种树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么做就和费曼的父亲引导他观察、思考鸟儿为什么在琢自己的羽毛一样,学生一旦对这种逐步深入的观察方法形成习惯,其观察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最后要指出的是,有效的观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心理学家对围棋专家和新手的对比研究发现,如果把棋子随便地放在棋盘上让他们记忆,专家和新手回忆的成绩是差不多的,而如果棋子摆放的是一个棋局,专家比新手的记忆成绩好得多。这是因为专家的已有经验起了作用,从而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关键和细节信息,专家比新手“看到了”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因为他“知道”观察并获取哪些信息。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多积累各种知识、多体验生活,对其观察能力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

2.丰富学生的记忆与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