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8453000000032

第32章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优质课堂的核心要素(2)

这个班可谓相当辉煌,一个学期换了三个班主任,班会由校长亲自来开。代课老师也瞧不起这个班的同学,历史老师每次讲课前的第一句话总是“第一排的趴下继续睡觉,两边的和后面的说话不要让第三个人听到,第二排中间的四个同学,我们开始上课……”不管别人怎么看不起这个班级,但是我们却很团结,因为我们被外界的压力“挤”在了一起。半年来,一起被老师鄙视,一起被校长训话,一起面对别的班同学的不屑,我们就如同瘟疫一般,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最终因没有人愿意当班主任,这个班被迫解散。还是那个老套的方法,其他班班主任抽签,每人抽五个。如同我们哭着聚在了一起,这次我们又哭着散去,只是前后的感情大不一样。后来,听一个同学说,我们班被拆散的时候,那些老师争相想要抽中我们班第二排的四位同学,比试看谁的运气好。我咧嘴一笑,虽然我是四位学生中的一个,但这笑中只是无奈与鄙夷。在我和另外4位同学分到的那个班,第一堂课,我们还没从悲伤中缓过来,老师就开始提问我们了,我们没答上来,然后是一顿臭骂“你们那个班过来的学生自己不学,不要影响我们班……”我们只是冷眼看着,麻木地听着,因为早已经习惯。后来这个班的老师因为我的成绩不错,可以提高“他们班”的平均分,所以纷纷对我加以关照,对此我微笑面对,心中冷然识之。

这个学生算是幸运的,后来上了中国很好的大学,有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我们不敢想也不愿想,有多少学生因为这样的课堂而远离学习、远离学校、远离美好的未来。这个班学生的遭遇中最让人感到难过的是他们失去了老师的期望,他们也失去了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开始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和努力。

学生为什么认真地写作业,为什么认真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为什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更加努力,因为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曾经成功过,所以他们会为自己设立一个“标杆”,以此来要求自己。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这在本质上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功的经验是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来源,教师永远不要忽视学生的努力,不要忽视他们取得的哪怕一点点的成功。通过成功经验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具有迁移和泛化效应,比如,学生在运动方面的天赋被他人欣赏,有可能转化成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效能感;学生在物理方面的优势被肯定,这种自信有可能迁移到化学学习中。

根据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树立榜样进行“替代强化”,也是一个表达期望、设定高标准的有效的方法。替代强化指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比如成语“见贤思齐”,就是替代强化的一种表现。

有一次我给幼儿园园长做培训,培训方要求每个学员都要提交一份作业。我宣布这一任务时大部分园长都表示不太想写,即使写也可能是凑合的。我说没关系,你们以案例为基础,有则多写,无则少写。第二天有13人交了作业,我逐一地和大家分享每一篇作业,每篇作业都进行详细点评,有三篇作业被作为重点推荐,我真诚地表达了我的赞赏。当天上课,就有一名园长交了作业,写得很认真、很好。她说看大家写得那么好,她的“斗志”也被激发了。

我给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上课,刚开始有些学生对课后作业也采取应付的态度,我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绝对不批评不认真的作业行为,而是分享、表扬写得认真的作业。学生们受到“榜样”的激励,他们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实力,甚至能做得更好,后来学生的作业大部分都写得很好,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分享许多我的学生的精彩作业的原因。

3.高效又有趣

北京二十二中教师孙维刚的学生中有55%考上了北大和清华,对北京一所生源中等的学校来说,这真是一个奇迹。更重要的是,上顶尖大学只是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一部分,孙维刚对学生人品、个性的培养同样重视,取得的成就同样了不起。《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孙维刚的事迹(《55%只是冰山一角》,《北京青年报》2002年3月10日)。听孙维刚的课,他可以从小学算术给学生讲到初中代数、高中代数,一直跑到高等数学的边上。他在数学课上融进了物理、历史、军事、哲学、交响乐、唐诗、天文知识。听这样的课,学生们哪里会烦?哪里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

讲解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许多老师只选一种方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即可。但在孙维刚的课上,他却“逼迫”孩子们想出24种证法。可以这样说,在孙维刚的课上,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他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解答和证明的。

孙维刚的数学课是“三无课”——课前不用预习,课上没有笔记,课后没有作业。孙维刚从不回避升学率,更不回避能有多少人上清华、北大。他常常说,在现代社会里,大学是一定要上的,而且要上一流的大学。当学生的智力素质提高的时候,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将是必然的副产品。相反,把学习和中考、高考成绩拴在一起,又不肯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道路,便只能采取“题海”战术,造成学生过重的负担。

我想孙老师的课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效又有趣。高效与有趣就像鸟的一双翅膀,对于优质课堂来说缺一不可。这就像一道做得好的菜,它首先得有营养,还得好吃。有营养不好吃的菜,顾客不会选择它,其营养自然无法被吸收;而好吃没营养的菜在某种意义上是欺骗了顾客,他们花了钱吃的却是对身体无益乃至有害的东西。

因此,课堂的高效意味学生所花的学习时间、为此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课堂的有趣意味着我们不但在乎学习的结果,还在乎学习的过程是否愉快。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游乐园,他们在游乐园玩一天一定非常疲劳,但他们却乐此不疲,因为前一个疲是身体的疲劳,后一个疲是心理的厌倦。因此,学习也许是艰苦的,但不应是痛苦的和令人厌倦的。有趣的学习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焕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这不但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亲近学习。

构建高效与有趣的课堂依赖以下几个因素:

(1)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打铁还要自身硬,毋庸置疑,在所教的学科领域,教师必须是“专家”,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一般说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具体的学科知识,二是学科思想方法,三是一般思想方法。以历史学科为例,教师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和足够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这些知识不是散乱地、片段地存在于头脑中,而是知识之间形成了相互的关联。教师需要把握历史学科独特的学科方法,包括史实的记忆方法、史书的阅读方法、史料的收集、鉴别与分析方法等等,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历史学习能够“史由证来,政史合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教师自身还应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有较强的观察、记忆、理解、应用与创新能力。

(2)教师能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教师能深刻把握学科知识当然重要,但教师如何将其进行加工并呈现给学生更重要。这就好像一个游泳教练往往是游泳运动员出身,因此他们一定有较高的游泳水平,但这不足以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教练,因为他还必须将游泳运动及学习游泳的规律总结出来,并采取恰当的方式教给他的队员。

在此要提及一个心理学概念——认知结构,它指学生当前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组织方式。新知识的学习相当于改变这种结构,这个过程不是教师抹掉学生的知识结构,再将新的知识结构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简单的复制和搬移是没有根基的,这样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是不稳固的。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在其已有知识结构上“生长”出新的结构,这样“新知识”才能真正被学生消化并成为其认知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这就好像要盖第二层楼,必须先了解第一层楼的结构,进而决定如何将第二层楼盖在第一层楼上。

前述案例中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一首几十年前创作的歌曲时,先让学生朗读、理解歌词,再让学生作画,然后让学生欣赏这幅画,这样就使抽象的歌词及其意境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从而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匹配起来。所以,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一定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生可理解、可接受为目标,将新知识经过一定的“转化”匹配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

“打比方”、“举例子”是将所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的重要而又有效的方法。

我的学生,历史学院的马宁,在作业中写道:在中学阶段,我遇到的所有的历史老师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一般都是照本宣科,死板得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我有时间就会看看,收获不少。高二暑假的时候,袁腾飞老师在《百家讲坛》主讲了“两宋风云”,内容十分有趣。

比如,讲到唐代科举考试中明经科和进士科的区别,袁老师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明经科就是填空,子曰什么而时习之,你填一个“学”字就完了。明经好考,所以考上之后也做不了大官。进士就特别不好考,诗词曲赋、时务策、国家大政方针,该不该办奥运,你得写一篇论文。

再比如,讲到清末的主昏臣奸,袁老师便以光绪皇帝每日吃鸡蛋却在鸡蛋价钱上被蒙骗为例:一个鸡蛋是3文到5文铜钱,结果内务府给皇帝报账说26两银子一个,26两银子是多少个铜钱呀?2000多个铜钱是一两银子,那26两你算算是多少?皇上一天要吃6个要多少钱?26乘以6再乘以2000,然后除以3或者5你算算能买多少个鸡蛋?这些鸡蛋打碎了皇上能在里面游泳!

在这个案例中,袁老师分别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打比方、举例子的实质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打比方时,新知识和旧知识分别是被参考、对比的两端,而旧知识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比方是恰当的、学生能够理解的,那么新知识借由这个比方就“生长”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了。

学科中的诸多新知识对学生来说往往是相当抽象而难以理解的,而举例子通过一件更为具体、学生熟悉的内容给新知识以注解和说明,从而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3)教师有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机智,是压力和枯燥学习中的调味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欢笑,消减矛盾和冲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善用幽默的教师不仅受人喜爱,还能让教与学变得轻松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