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
18453000000004

第4章 前言(4)

因此,父母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千万不要“只见分数不见人”,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爱他,无条件地相信和接受他,这才会让孩子感到安全,才能积聚力量努力学习,而不是时时担心自己是否又要让父母失望了。

(2)父母的榜样作用

我们想象一个情景:一个家庭每天吃完晚饭,父母到书房看书去了,而另一个家庭每天吃完晚饭,父母呼朋唤友来打麻将了,哪一个家庭的孩子更倾向于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呢?

我有一个朋友,她把上小学的儿子送到寄读学校后,大呼惬意,每天下班打牌、逛街、看电视剧到深夜!到了学期末,儿子考得很不好,这位朋友气坏了,当着我的面训斥孩子:“我掏那么多钱让你去寄宿学校,你就给我考这个分啊!”从孩子含着泪又愤懑的眼神中,我觉得他可能在想:“凭什么你在家舒服自在,我却要辛苦学习?!”

从来不看书不学习的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是一件有些滑稽的事情!

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是看重学习、热爱学习的人,就会起到榜样的作用,会向孩子传递一种理念——学习是生活中一件自然的事情。一个人生活在读书人的家庭,我们会说他出自“书香门第”,这是一个多么形象的说法,每天沉浸在“书香”中的孩子,对学习有较高的动力也是更加自然的事情。

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在两方面的榜样作用很重要。

一,不论父母是官员、科研人员、工人还是农民,不论其工作是重要还是平凡,如果他能够认真做事、敬业负责、刻苦努力,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因为孩子的学习也是他的一项“工作”和“任务”,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这样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动力,父母在这方面做出积极的榜样无疑有助于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二,父母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很重要。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如果父母是有好奇心的人,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爱好方面,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影响。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喜欢养金鱼,将业余时间全都投入在这个爱好上,种植水草、做鱼缸、改造过滤设备、繁殖小鱼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但他父亲一直乐此不疲。给朋友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父亲一整晚都在琢磨一个设备上的小零件,非常专注和投入。朋友说有时候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父亲也会用这种态度和他一起尝试解决,父亲的口头禅就是“再琢磨琢磨”。学习是一件艰苦而又长期乃至持续一生的事情,没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是不行的,钻研的价值在于让孩子对学习“心向往之”,一旦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和突破,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满足,这对于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特别有益。

(3)父母的教育教养水平

就像干好一项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要付出辛苦和努力、要在实践中反思改进一样,父母的教育教养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而这和父母的价值观、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知识的储备有很大的关系。

中学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个本子,要求我们每天写日记,然后每周都要交给老师看。日记越到后来越写不出东西,越来越像“流水账”,有时实在没有东西可写,就偷偷摸摸找别人的作文抄,直到有一天被老师抓来当典型狠狠批评了一次,从此写日记就成了最令我头大的事情,时常叫苦连天。听到我的抱怨,爸爸不仅没批评我,竟然还给我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笔记本,封面是一个大大的米老鼠,我非常喜欢。爸爸对我说:“这种笔记本有一套迪斯尼系列的,你可以得到它们,但前提是要把这本写满了。写日记时,就像是你和米奇在交流,米奇什么都不知道,你要把事情完整地告诉它,并且要把你的想法也告诉它才算是交流,不要糟蹋了这么漂亮的笔记本。”

自从我拥有了那个笔记本,爸爸会经常问我,今天想和米奇聊什么?我总是会把每天遇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写进日记,把我的喜怒哀乐写进去,就好像米奇真的可以了解我的心情一样。慢慢地,我的作文也写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姿多彩了。直到上了大学,我还有写日记的习惯。

(天之骄编著:《这样去做,你一定也是好家长(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

这个案例中的父亲在知道儿子不愿意写日记后,不但没有训斥、责罚孩子,而且耐心听他的抱怨,之后,父亲用非常巧妙、自然、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改变”了孩子,尤其是父亲抓住了写作的“本质”倾诉与交流,调动了孩子写作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写作动力和写作水平。

小时候,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电视儿童,动画片、热门连续剧,我是一个都不放过的。每天到了黄金时段,我就会把书桌搬到客厅,边写作业边看电视,作业自然写得很马虎。看到这个情况,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和我商定:周末晚上可自由看电视,平时有好节目得到她的同意也可以看,不过,看了之后,要给她复述一遍,讲述节目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我看电视变得有节制和有选择了,并且经常给妈妈复述,有时还和她就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议论一番。久而久之,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选择地看电视节目也让自己获得了有用的知识,一些科技类和社会类的节目都给我的作文注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

此时,妈妈又给我推荐了大量的书和报纸,并且和我一起看,一起讨论。这样我沉溺于电视的状况就彻底改变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阅读书籍和报刊上。有时候,妈妈还要求我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读书体会。就这样,妈妈不但没有打击我看电视的热情,还巧妙地借助我这一兴趣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半富了我的作文取材资源,培养了我读书的好习惯,使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作文最终成了我的看家本领。

(天之骄编著:《这样去做,你一定也是好家长(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6年)

面对“电视儿童”,恐怕很多父母用的是“戒断法”——我不让你看你就不能看。可是不让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他并不一定会用来学习吧,反而可能会因为对父母强硬要求的不理解而以“消极怠工”、“就是不学习”来表达不满。这位母亲很高明,她了解孩子出自本能喜欢看电视,她没有硬性阻止而是因势利导。首先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和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哪些电视可以看,哪些不可以;其次引导孩子不但要看电视,还要对电视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复述并发表评论,这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记忆、概括、表达、反思的能力,而且为孩子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可以说,这两位父母有相当高的教育教养水平。世界上可能没有什么事情比培养、教育孩子更复杂了,如果父母承认自己对教养孩子有责任的话,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养水平。本书最后一章谈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孩子,虽然是向教师提出建议,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父母也可以借鉴。

(4)亲子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说明师生关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而亲子关系对于对孩子的学习动力同样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读研究生时曾经给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做家教,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当天他妈妈在家,他就不好好学,喝水、上厕所、罢工、装睡觉、肯定会的题也做不对等等,花样多得不得了,气得妈妈直跳脚,听着妈妈大喊大叫,他就面无表情地像石头一样坐在那里。而如果某天晚上妈妈不在家,他的学习效率反而提高了,也不再搞那些花样了。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向我吐露:“我就是要气气那个老太婆!”我听了觉得心惊胆战,这是一种怎样糟糕的亲子关系啊。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分为溺爱、民主、忽视和严厉等四种类型。在民主型亲子关系中,父母视孩子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倾听孩子的想法,体谅孩子的处境,以商量的方式提出要求。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成长的孩子往往自信,乐观,有主见,能够为他人着想。在前面的案例中,不爱写日记的儿子和父亲、电视儿童和母亲,就是典型的民主型关系。

在严厉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是绝对的权威,他们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如果孩子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父母不愿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也很少从父母身上体验到温情,他们之间更像工作中上下级的关系。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有可能形成双重人格,遇到比他们强的人会屈服,遇到比他们弱的人会使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强权,而且这样的孩子表现出叛逆行为的比例也较高。

在溺爱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无条件地、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却不对孩子提出要求和批评,他们为孩子提供泛滥的爱和过度保护。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稍有不顺就会发作,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忽视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视孩子为“无物”,孩子无法从父母处得到关注和支持,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乏温情体验,也不善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下面这个案例可以让我们思考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动力的影响(http://blog.163.com/furino_723/blog/static/1757561672011228115345319/)。

“我们宁可一睁眼担心公司的生意不好,也不愿像现在一样每天早上醒来就开始发愁孩子的学习。做生意可能有赔有赚,但孩子一旦对学习没了兴趣,对我们来说可就是赔上一生了。”梁女士最近像个祥林嫂似的,类似的话一遍遍向别人说起。

梁女士的儿子小宇从小就是个宠儿。“我们是从物质短缺时期过来的,不想让孩子受什么委屈。看到别的小孩有,而他没有,我们心里就难受。”梁女士记得,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评小红花,奖品是一支铅笔,小宇因为有一次忘带作业而没有得到奖励,哭着回家了。梁女士看到孩子哭得伤心,竟然立刻出去买了10支铅笔给小宇。

家里所有的人都记得这个孩子小时候的优点,“从来没像有的小孩一样撒泼,不给买什么就大闹,他从不哭闹要什么。”后来小宇想起来,这是因为那时候家里人多,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人不给,别人可能就会偷偷买回来,自己没有必要再去哭闹。“这道理我很小就悟出来了。”小宇想起这些,还觉得自己挺聪明的。

有一次小宇想要一个MP3播放器,小姨主动说,你要是期末考好了,我就给你买一个。考试成绩出来了,小宇考得一塌糊涂。但是小姨第二天还是拿来一个精美的MP3,而条件则改成“这次就算了,下次一定考好”。一开始物质激励对小宇的学习还能起一定的作用,考不好,他也觉得难为情。可到后来,考得好有奖励,考得不好惩罚也从不兑现,学习对于小宇成了无所谓的事。

后来,梁女士和丈夫一起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更好了。从小宇上小学开始,就是父母用车接送,这在轿车还不普及的当时,很让别的同学羡慕。小宇的成绩一直不好,小升初只能上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学。后来,全家总动员,通过很硬的关系,小宇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可是,小宇的成绩根本不能和大部分凭分数考进来的同学相比,一个学期后,他很难逃脱成绩垫底的“厄运”,小宇的父母没办法又把他转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之后,父母对小宇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但小宇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

小宇说:“我爸爸当时念书,是为了上大学,在城市里找一份好工作,不用在农村种地;爸爸妈妈努力办公司,是为了买房买车,现在这些都有了,那我努力是为了什么?”

以下是梁女士的同事和孩子相处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分析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亲子关系,与梁女士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有何不同。

梁女士的同事有个六七岁的女儿,很想给自己的芭比娃娃买一套家具,可是同事一直没有答应她。正好女儿要参加一次钢琴比赛,妈妈就给她定了一个目标:“如果能进决赛就可以买。”小女孩为了这套玩具家具,一段时间内练琴非常主动,到时间就自己坐在钢琴前,而且再也不跟家长就一首曲子要弹多少遍讨价还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女儿参加了预赛,以并不算太好的成绩进入了决赛。这时,女儿要求买玩具家具,妈妈还是不松口:“现在买可以,但是只能买一套小的,如果想要大的,要等你决赛拿了名次才能买。”女儿想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参加决赛后再买,因为她还是喜欢那套家具全的,不仅有床、衣柜、梳妆台,还有书架和沙发呢!

又坚持了一个星期的练习,决赛时,女儿发挥得很好,竟然得了这个组的前几名,意外地得到了300元的奖金。小姑娘第一次用自己的努力“挣”来了钱!全家高兴地到商场,让小女孩自己挑了一套芭比的家具,女儿还用剩下的钱顺便给刚出生的小表弟买了一个小玩具。

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当然可以看到小宇父母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有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的亲子关系。父母是引导孩子学习的极重要的人物,他们需要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而在这种溺爱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丧失了扮演好这个角色的条件与资格,这对于促进孩子学习、激发孩子学习动力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