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十三经开讲:诗经开讲
18454200000012

第12章 洋洋大观的《诗经》(2)

有齐季女。是那齐国美姑娘。

小姐出嫁是一件喜事,姑娘们一边手不停摘,一边愉快地用诗歌对答,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语言灵活多变,幽默诙谐,生动地传达出了姑娘们快活的心情和对新娘子善意的调侃,也把采、采藻、祭祀这种简单、习见的活动,描写得曲折有致、波澜迭起,令人不能不叹服诗人的“意匠经营”。程俊英《诗经注析》评曰:“此诗连用五个‘于以’,一个‘谁’,一问一答,气势壮阔,如黄河之水,盘涡毂转,群山万壑,奔赴荆门。”

《齐风·还》以轻松、愉悦的笔调,描写了两个猎手的一次会面:

【原文】【今译】

子之还兮,你的动作多么敏捷,

遭我乎峱之间兮。我们相遇峱山之间。

并驱从两肩兮,并驾齐驱追赶野兽,

揖我谓我儇兮。态度谦和,夸我艺高强。

子之茂兮,你的仪表多么英俊,

遭我乎峱之道兮。我们相逢在峱山道上。

并驱从两牡兮,并驾齐驱追赶野兽啊,

揖我谓我好兮。彬彬有礼,夸我艺不凡。

子之昌兮,你的风采多么动人,

遭我乎峱之阳兮。我们相识在峱山南边。

并驱从两狼兮,并驾齐驱追赶狼群,

揖我谓我臧兮。谦虚有礼,夸我勇猛又灵便。

英俊勇武的猎手们骑马驰骋在高山峻岭之间,偶尔邂逅相遇了,便友好地并驾齐驱,一齐追逐野兽,弯弓搭箭,呼啸生风,英气勃勃。猎罢归来,怀着胜利的喜悦,互相祝贺,互相赞扬对方的武艺超群,勇猛善战。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云:“旧评,飞扬豪骏,有控弦鸣镝之气。‘揖我’二字,渲染法。”诗的确传达出了猎手们英姿飒爽的精神。这首诗热烈激昂的情调,和前面的《芣苢》、《十亩之间》、《采》相比起来,恰恰是阴柔和阳刚两种美的展现。

《诗经》中的“劳者”很多,涉及各个层面,《诗经》里的劳动之歌,也是风姿各具,所谓“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当我们读到《诗经》以后的田园诗,我们往往会想起这些古代的诗人在这个领域中的开拓之功。

第三节婚恋之歌

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婚姻爱情都是诗人反复吟咏的主题。《诗经》中歌吟爱情的诗篇特别多,也特别优美。无论是吟唱初恋的两情相悦,还是申诉婚姻的不幸悲伤,每一首都发自诗人的肺腑。经历过二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之后,它们依然强烈地拨动着广大读者的心弦。请看脍炙人口的《周南·关雎》:

【原文】【今译】

关关雎鸠,雎鸠欢快的对唱,

在河之洲。在河边的小洲上。

窈窕淑女,贤淑美丽的姑娘,

君子好逑。是君子的好对象。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流之。或左或右地摘采。

窈窕淑女,贤淑美丽的姑娘,

寤寐求之。白天黑夜都把她想。

求之不得,求她求不到啊,

寤寐思服。白天黑夜把她思念。

优哉悠哉,思念没个头啊,

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成眠。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采之。忽左忽右地摘采。

窈窕淑女,贤淑美丽的姑娘,

琴瑟友之。弹琴鼓瑟使她开怀。

参差荇菜,长短不齐的荇菜,

左右芼之。这儿那儿地摘采。

窈窕淑女,贤淑美丽的姑娘,

钟鼓乐之。敲钟击鼓让她愉快。

诗人热恋着一位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当他看到河中小洲上有一对雎鸠,正在亲热的唱和,不由触景生情,想起贤淑端庄的心上人。他对姑娘的思念是那么执著、热烈、坦率,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不朽的恋歌。他诉说自己因为思念过切,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甚至想象要击鼓鸣钟,弹琴鼓瑟,让心爱的姑娘开心、愉悦。这种热烈、缠绵的对爱情的咏唱,哪个姑娘听了不为之动情呢?这种殷切、善良的对爱情的期待,哪个男子听了没有同感呢?

《静女》是邶地的民歌。一对沉浸于爱河中的青年,相约在城边幽会,男青年到了约会的地点,一看不见姑娘来,心中焦灼,便唱了起来:

【原文】【今译】

静女其姝,心爱的姑娘多么美丽,

俟我于城隅。她约我等候在这里。

爱而不见,故意躲起不露面,

搔首踟蹰。让我心神不定抓头皮。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都是后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才子佳人幽期密约的情境,的确富有诗情画意,但却不够活泼,不够热烈。你看《静女》一开始就把小儿女之间的健康、活泼、热恋的心态端献了出来。

诗第二章写调皮而多情的姑娘终于露面了,气氛也随之活跃了起来:

【原文】【今译】

静女其娈,心爱的姑娘多么俏丽,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菅草。

彤管有炜,红菅草闪闪发亮,

说怿女美。捧着它心里乐陶陶。

看到小伙子真挚的情意,姑娘又拿出了她从牧场带回的茅草,送给了心上人。小伙子接过鲜嫩的茅草,更加心花怒放,于是又歌咏道:

【原文】【今译】

自牧归荑,从牧场带回的茅草,

洵美且异。实在美丽异常。

匪女之为美,不是茅草长得好啊,

美人之贻。美人馈赠情谊深长。

小诗逼真地写出了民间男女青年两情欢洽时的声情、形态,再现了一个憨厚、钟情的男青年和一个活泼多情的少女的形象,又富于清新的乡土气息。

《诗经》中的“郑、卫之声”曾受到儒家学派的猛烈攻击,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就深恶痛绝地批评道:“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也!”从此,“淫”就成了“郑声”的特征。其实,从诗歌题材上看,《郑风》不过是多咏男女爱情罢了。郑国的都城在新郑(今河南新郑),据说新郑民间一直流行着男女在溱水、洧水等地游春沐浴的习俗。每逢上巳节,男女老幼,盛装打扮,涌向溱、洧河边,举行盛大的集会,祓除不祥、祈求平安,而青年男女就借此机会,和情人们踏青郊游、谈情说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溱洧》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景:

【原文】【今译】

溱与洧,溱、洧两岸风光好,

方涣涣兮。水流浩浩波浪长。

士与女,小伙子、大姑娘,

方秉兰兮。人人手中兰花香。

女曰:“观乎?”姑娘问:“去看吗?”

士曰:“既且。”小伙答:“早已去观赏。”

“且往观乎!“再去看看怎么样!

洧之外,洧水岸边好宽敞,

洵吁且乐。”痛痛快快玩一场。”

维士与女,小伙子、大姑娘,

伊其相谑,你说我笑乐开怀。

赠之以芍药。送你芍药表衷肠。

这是诗的第一章。初春时节,溱洧二水波澄涛净,碧水荡漾,郑国的人们都到这里欢度上巳节。男女青年往往在这个美丽的日子相会,向自己的爱偶,表达爱慕之意。这首诗就是选择其中的一对青年,写他们之间纯真无瑕的爱情,也为后人描画了一幅古老的风俗图。

五代时的韦庄有一首《思帝乡》词: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人们曾经评这一首词写情“决绝”,其实词中的这个女子也只是内心有所企慕,而未必敢付之于行动,倒是《溱洧》中这个郑国的女子敢说敢干,她主动、热情,但并不轻佻;活泼、爽朗,绝无造作。

对这首诗,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说是“淫诗”,一说是“刺淫”。持“淫诗”说的,如朱熹,他认为这是“淫奔者自叙之辞”。持“刺淫”说的,如《毛诗正义》,认为作者见郑国淫风如是之炽,于是“直书其事,而丑秽自见”,达到“刺”的目的。这两种见解角度不同,但都站在礼教的立场上对郑国男女上巳游春的习俗提出了讥评,这对于在烂漫春光之中,相悦相爱的小儿女来说,是不是有点煮鹤焚琴、大煞风景呢?

《诗经》中的《陈风·月出》是一首很奇特的小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月怀人:

【原文】【今译】

月出皎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

佼人僚兮。照见美人格外俏。

舒窈纠兮,步态悠闲身材高啊,

劳心悄兮!我的心里乱糟糟。

月出皓兮,月亮出来银光流啊,

佼人兮,照见美人分外娇。

舒忧受兮,优雅步态细细腰啊,

劳心慅兮!我的心里怦怦跳。

月出照兮,月儿高高当头照啊。

佼人燎兮,美人月下添妖娆。

舒夭绍兮,舒展身腰款款行啊,

劳心惨兮。我的心上翻波涛。

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诗人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她高高的身材,光洁的脸盘,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在一个同样清风朗月的夜晚,他仿佛又见到了那个冰清玉洁的人儿,不免“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正如戴溪老先生在《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中所说:“三者亦憔悴困苦之状焉。其情若此,亦可悲矣。”这首诗既写月、又写人,月为实、人为虚,在虚实摇曳之中,一种悠悠情韵,令人低徊不已。固结莫解的幽思牢愁啊,怎不叫人惘然、怅然!和《溱洧》诗中上巳佳节、男女相悦的气氛截然不同的,是《秦风·蒹葭》中男女青年相爱而不得遂其愿的苦苦追索和无望的期盼,请看第一章:

【原文】【今译】

蒹葭苍苍,河边芦苇青苍苍,

白露为霜。深秋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在水一方。就在河水那一方。

遡洄从之,我逆水而上去找她,

道阻且长。道路崎岖又漫长。

遡游从之,我顺水而下去寻她,

宛在水中央。她又像在河中央。

诗中的主人公在凄冷的秋晨,沿着河流上下寻找爱人的踪迹。几番辛苦,几番努力,那缥缈无踪的伊人啊,何时才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这首诗情景交融,蒹葭、白露、秋水,隐约可见又莫测其踪的人儿,主人公求之不得的怅惘之情,溶成一个空灵蕴藉、如诗如画的美丽、感伤的意境。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所描绘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景、意韵,是否与之有相通之处?朱光潜先生曾经认为唐人钱起《湘灵鼓瑟》诗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是“消逝之中有永恒”,那么《蒹葭》中那个髻光衫影一闪而过、笑涡羞晕一晃即逝的“伊人”,留下的,不也是永久的向往、永久的遗憾吗?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爱情是崇高、圣洁、令人向往的,但是爱情也给人带来深深的苦恼,甚至难以自拔。由于战争、徭役、经商、游学等等原因,古代男子常常经年累月离家外出,“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抛下年轻的妻子空守妆楼,苦度青春,因此产生了难以数计的思妇诗甚至弃妇诗。《诗经》中这一类诗虽不很多,却几乎字字珠玑、句句堪传。例如《卫风·伯兮》:

【原文】【今译】

伯兮朅兮,阿哥啊真威风,

邦之杰兮。是咱卫国大英雄。

伯也执殳,阿哥手中武器亮,

为王前驱。为王打仗当先锋。

自伯之东,自从阿哥去东征,

首如飞蓬。我的头发乱蓬蓬。

岂无膏沐,哪是没有好香膏啊,

谁适为容?叫我为谁去美容!

其雨其雨,老说很快就下雨,

杲杲出日。今天又是大太阳。

愿言思伯,心中只把阿哥想,

甘心首疾。头疼脑裂也心甘。

焉得谖草,哪里去找忘忧草,

言树之背。移到家里种北堂。

愿言思伯,心中只把阿哥盼,

使我心痗。盼得心碎肠也断。

诗的首章是思妇赞美丈夫身强力壮,是国家的豪杰。他手执武器,为君王冲锋陷阵。接着说自从丈夫出征后,她再也无心梳洗,并不是没有润发的油脂,只因丈夫不在家,我为谁去打扮?三章、四章自叙因为思念丈夫,她的头都疼了,她的心都碎了。

诗的作者是一位深明大义又多情的妇女。她既为金戈铁马、英勇杀敌的丈夫而骄傲,又无法摆脱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表白,多么坦率、多么决绝!对于出征的丈夫来说,这应该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了。这使我们想到唐代杜甫的《新婚别》,那个昨夜刚成亲,今晨就送别丈夫的新娘子自述心志道:“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妻子明知丈夫是“赴死地”,但他是为“守边”而去的,所以又强忍悲痛,劝慰丈夫努力作战,而自己当着丈夫的面,脱下这花费许多时日才置办成的新娘装,洗去这使她更添娇艳的脂粉色,表示“我情有独钟,只在你一人”的意思。

这些古代征妇的精神境界实在高尚,而其情感尤其真挚动人。从《诗经》时代到盛唐末年,历史走过了多少岁月,而她们的感情却还是这样执著和深沉,真是时有古今而情无二致啊!

《王风·君子于役》是一个山村妇女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的诗,写得纯朴、哀婉,十分动人:

【原文】【今译】

君子于役,我的丈夫去服役,

不知其期,不知几时是归期,

曷至哉?哪天才能回家里?

鸡栖于埘,群鸡窝里早栖息,

日之夕矣,太阳慢慢又偏西,

羊牛下来。羊牛下山脚步急。

君子于役,我的丈夫去服役,

如之何勿思?叫我怎能不惦记?

君子于役,我的丈夫去服役,

不日不月,归期难定我心急。

曷其有佸?几时才能见到你?

鸡栖于桀,群鸡窝里已歇息,

日之夕矣,太阳又已偏向西。

羊牛下括。羊牛下山暮霭起。

君子于役,我的丈夫去服役,

苟无饥渴。但愿饱暖不受饥。

在她的曼声吟唱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暮色渐浓之时,怅怅地倚门眺望,看着羊牛下山,看着夕阳渐没,却始终见不到丈夫的身影。“最难消遣是昏黄”,此刻她的心里多么失望!但转念一想,又希望丈夫风餐露宿中,别受饥寒之苦,祈望他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