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历史战争大事详解近代史(下)
18457000000053

第53章 反对英国分割西藏的战争(1912年3月~1918年10月)(1)

在沙俄侵略我国蒙古的同时,英国加紧了对我国西藏的侵略。它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制造叛乱,驱逐驻藏川军,并支持由亲英分子所控制的藏军向川边地区进犯,妄图制造西藏“独立”,分割西藏地区。当时的中国政府(以下称北京政府)在西藏爱国僧侣和民众的要求以及全国舆论的压力下,令川、滇两省出兵反击,打退了藏军对川边地区的进犯。最后,终于粉碎了英国妄图分割我国西藏的图谋。本章着重叙述川军在西藏和川、滇军在川边地区与藏军作战的经过。

英国唆使西藏亲英分子发动叛乱

1903年,英国派兵入侵西藏,遭到当地爱国军民的无情打击。以后,英国便加紧采取在西藏统治集团内部寻找代理人的政策。1905年,英国以所谓会见英国皇太子的名义,用武力劫持班禅九世去印度,优礼款待,百般笼络,企图以班禅取代达赖,充当英国傀儡,结果遭到班禅的拒绝。此后,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拉拢拉萨地方当局。以大贵族夏扎边觉多吉为首的一部分封建领主,由于在对英贸易中获得了许多好处,便越来越倾向英国侵略者,并影响丁徘徊子内地的达赖十三世的政治态度。

英军于1903年发动侵藏战争后,主张抗英的达赖于1904年英军侵占拉萨前,在沙俄间谍德尔智的怂恿下离开西藏,准备前往俄国,后在外蒙库伦被清政府阻留。1908年10月,达赖辗转到达北京。由于他在抗英斗争中来能得到驻藏大臣的帮助以及其它原因,对清政府怀有某些不满情绪。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乘机进行拉拢,大肆挑拨西藏地方和清朝中央政府的关系,使达赖的对英态度有所转变。1909年12月21日,达赖返回拉萨,后在西藏亲英分子的影响下,逐渐倾向英帝国主义,疏远中央政府。

清政府鉴于英军多次入侵西藏,逐渐意识到加强西藏的治理和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紧迫性,于1906年4月命张荫棠领副都统衔,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分入藏,“查办藏事”。张抵拉萨后,参革了在抗英战争中严重失职的驻藏大臣有泰等十余名官员,获得西藏各阶层人民的拥护,随后即着手整顿西藏内政,推行“新政”。1909年(宣统元年)夏,清政府接受驻藏大臣联豫的建议,派川军二千人,编为三营,由知府钟颖统率,从成都出发,取道昌都开赴拉萨。同时,命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进驻昌都,屯兵据守,以便策应入藏之川军。这些,本为中国内政,英国却公然表示反对,并乘机煽动西藏上层中的亲英分子发动叛乱。达赖回藏后,亦下令藏军阻击入藏之川军。

1910年2月初,钟颖率领川军在西藏江达(今太昭)击败了藏军的阻拦,于2月12日进驻拉萨。达赖于当夜与少数亲英分子离开拉萨,逃往印度。清政府革去达赖的名号,下令通缉随同叛逃的几个西藏地方政府高级官员。达赖逃印后,英帝国主义以帮助西藏‘独立”为诱饵,百般拉拢。3月5日,英国政府竟然为川军入藏和达赖被革一事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粗暴地干涉中国内政。6月,英国又派步兵两个纵队及工兵一部(携炮四门),进驻印藏边境,并叫嚷“倘若达赖回藏,藏境发生变化”,英军“则须入藏以当保护之任”,公开对中国进行武力威胁。

1911年,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拉萨后,驻藏官员和川军内部分成维护帝制与赞成共和两派,内讧不已,并危及藏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英帝国主义决定利用这种局势,实现共分裂西藏之阴谋。英印总督与达赖密谈后,随即派遣亲英分子达桑占东(又名擦绒)潜回西藏,策划武装叛乱。与此同时,英国还在西藏边境一带集结军队,以为声援。西藏部分人农奴主乘机以达赖名义发布了实际上是脱离祖国的“驱汉”命令,大肆驱杀汉人,并组织以达桑占东为总司令的“民军”(即藏军)万余人,围攻拉萨,日喀别、江孜的川军,且进扰川边地区。在亲英分子的操纵和毒害下,具有反帝爱国传统的藏军,竞成了破坏祖国统一的工具。

1912年春,达桑占东调集五千藏军向江孜进攻。驻守江孜的川军百余人,固守依山的造纸厂,并向拉萨求援。由于粮食不济,援兵不至,该部川军在英商务专员及尼泊尔驻藏代表的“调停”下,被迫以枪支弹药换取路费,离开江孜,经印度返回内地。不久,日喀则守军也被迫放下武器。同年4月,达桑占东又调集大批藏军围攻驻拉萨的川军。钟颖率千余人据险防御,等待援军。经数月苦战,伤亡不断增加,粮食亦将告罄,处境异常危险。藏军虽人数众多,但战斗力不强,一时也难于攻破川军防线。后经尼泊尔驻藏官员“调停”,双方达成协议:川军交出武器,由汉、藏,尼三方共同封存,不得擅取;川军全部退伍,经印度回国,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员照旧驻藏,并保留一定数量的卫队。8月中旬,川军交出毛瑟枪一千五百支、开花炮三门、机枪一挺、子弹八十箱。此时,钟颖已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驻藏办事长官,但西藏亲英分子拒不承认,屡次促其起程。钟颖因未得中央同意,执意不走。双方遂复开战。此时,钟颖所部仅约二百人,粮弹俱缺,处境更加困难。后经尼汕尔驻藏官员再次“调停”,钟颖及其所部终于被迫离开西藏。

驻守江孜的川军被迫撤离,经印度返回内地驻拉萨川军被缴械撤离后,英帝国主义于1912年底武装护送达赖回到拉萨。达赖周围的一小撮亲英卖国分子,公开策划西藏“独立”,并以极其野蛮的手段镇压坚持反帝爱国的僧俗人士。英军亦以“护商”为名,由江孜侵入拉萨。西藏人民和一些爱国上层人士,坚决反对亲英分子分裂祖国的罪行,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独立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表现出热爱祖国的坚定决心。

川滇两省出兵平乱

一、北京政府的平乱决策及川滇两军的作战部署

正当西藏亲英分子驱赶驻藏川军之际,川边地区的藏族上层分子,由于赵尔丰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危及他们的统治,加之受西藏亲英分子的指使,于1912年5月也发动了叛乱,并得到西藏叛乱武装的直接支持。两月之内,川边地区的不少州县先后落入当地和西藏的叛乱武装之手。巴塘、昌都被围,乍丫(今西藏察雅东)、江卡(今西藏芒康东),乡城、稻城、理塘相继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断绝。滇、川两督屡请北京政府出兵西征。全国各族人民一致谴责英国勾结西藏亲英分子分裂中国的罪行,猛烈抨击北京政府的对外妥协政策。在舆论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1912年6月14日正式电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军入藏平乱,令云南都督蔡锷派滇军入藏增援,同时,通告英国驻华公使,声明“此次川军入藏全为平乱,至希英国严守局外中立”。

尹昌衡接电后,迅速作了西征的准备。其作战计划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采取南北两路“首尾夹攻”的方针,首先控制川边重镇理塘和进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后分别南下,夺取稻城、乡城、乍丫、江卡等地,以巩固川边地区。第二阶段:从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余营边军中,选拔“有志之精兵”数百名为前锋,其余各军继后,乘胜直拉萨。同时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萨劝说达赖脱离英国的羁绊,维护祖国的统一。

蔡锷接令后,命滇军参谋厅总长殷承为西征军司令,率队进发。蔡锷考虑到川滇两军如先会师巴塘,再行进藏,不仅粮秣难继,而且可能扩大由辛女革命以来所引起的川滇两军之间的矛盾,因此主张滇军经维西及西藏东南地区直趋拉藏。这样,既可缩短路程,又可形成军事上的有利态势,使“滇犄其南,川捣其东,首尾策应,形势都归掌握”。北京政府不同意蔡锷的主张,而令滇军取道中旬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边门户。

二、击退藏军向川边的首次进攻

1912年初秋,川滇两军按既定计划分路开进。

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军从成都出发。原计划出兵八个团,因“器械不备,师皆未练,饷亦无储”,遂先以朱森林团为先锋,尹自率三个营为本队,总兵力约三千人(一说五千人),兼程西进。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两个营及先遣队陈步三一个营为南路,由打箭炉直趋理塘,副官刘瑞麟率蒯书礼营为北路,经甘孜进援昌都,本队三个营驻雅安,相机应援。朱森林以南路藏军势大,设防坚固,力请集中兵力于南路,尹昌衡未允。朱部至打箭炉后,以军孤势单,迟疑不敢前进。尹昌衡遂亲赴打箭炉进行动员,指出:今川边部队尽被围困,损失甚重,急需支援,只要川军进展神速,出藏军之不意,兵力虽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经过动员后,川军遂分两路并进。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为北路督队官的刘瑞麟,率蒯书礼营由打箭炉出发,日行百余里,往攻道坞(今四川道孚)。沿途扬言尹都督率师十万亲征,即将到达。藏军闻讯,不战而溃,道坞、瞻对(今四川新龙)之围遂解。刘瑞麟便令边军牛运隆部守道坞,刘筱廷部守瞻对,令杜培基、刘赞廷率部从间道驰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顾复庆,时传文、朱宪文等营往援昌都。当时,驻守巴塘的顾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围三月有余,粮弹将尽,水源断绝,处境十分危急。援军到后,内外夹击,迅速解围。刘瑞麟率部突然逼近昌都时,藏军不战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击,缴获辎重无算,并俘藏军首领呼图克图。

与此同时,朱森林率南路各营亦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其先锋部队两个营,先在河口击败藏军,又于8月12、14两日收复了麻盖宗、剪子湾、西俄洛三要隘,继而向理塘进逼。围攻理塘之藏军闻风溃逃。至是,川军西进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势收复了理塘、巴塘、昌都诸要地。于是,尹昌衡令顾占文部守巴塘,刘瑞麟郎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盐井等地;令营长邹衍贵肃清河口一带残存藏军。

在川军进军川边之际,滇省西征军司令殷承率新军一混成协、防军十九营,从滇西北取道盐井支援巴塘。8月15日,前卫司令李学诗率部进至溜筒江附近。该地藏军依险据守。经李部奋力攻击,藏军退守隔江之墨里村,并斫断江上溜索,以阻滇军前进。李学诗派人另架溜索,命防军,土军各四个排溜渡过江,迂回墨里村。藏军又将村外木桥砍断,据险死守。16日,滇军发起猛攻,于下午3时将该村攻占。

8月19日,殷承率事部抵丽江,随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郑开文为左纵队长,率步兵四大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枪兵各一小队及李学诗的西防国民军,取维西大道直趋盐井,以姜梅龄为右纵队长,率步兵三中队,骑兵一分队,炮兵、机枪兵各一小队及杨汝盛的西防国民军,取中甸大道直趋乡城,司令部及其余各队暂驻丽江,相机进止。

滇军经充分准备后,于8月26日夜突袭侵占盐井之藏军。经激烈战斗,将藏军击溃,并俘其指挥官鲁宗甲约,遂克盐井。

当滇军向川边进军时,怀有军阀割据思想的尹昌衡竟发电阻止,声称“川军围攻理塘,不日可下,滇军无须由维(西)援巴(塘),请由原议,直抵拉萨”。滇军收复盐井后,尹再次电阻,并令顾占文部向盐井一带开进。蔡锷则连电北京政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规复西藏”为由,要求继续向川边进军。川、滇两军互相攻讦:矛盾加深。后尹昌衡以“若滇军兼进,酿成(英国)交涉,则咎不在川”为辞,要挟中央。北京政府恐“两军逼处,别生枝节”,遂于9月致电蔡锷,令滇军酌留陆军一大队及防军一、二营,专顾滇省门户,余悉撤回。滇军的平乱作战至此遂告结束。

当川军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基本完成后,尹昌衡认为,“控边制藏,非同时并举,无以全领土、维国权”。根据这一方针,他对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作了如下部署:命邹衍贵营驻打箭炉,河口,保护川军的后方供应线,命朱森林团为南路,驻巴塘,理塘,相机进攻稻城、乡城,命团长向树荣率所部两个营及陈步三营为北路,进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邓柯),从朱,向两团中各抽一营驻昌都,作为机动部队,以打箭炉为大本营,随时策应南北两路。不久,南北两路部队连战皆捷,惟乡城久攻不下。之后,尹昌衡任命黄煦昌为司令,由他指挥集小于昌都一带的川边部队,命张茂林为前锋,率部进据江达,待命入藏。

三、英国胁迫北京政府停止向西藏进军

西征军在川边作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引起了英帝国主义和西藏亲英分子的极度恐慌。为了制止川军入藏平乱,英国于1912年8月17日令驻华公使朱尔典出面干涉,以“不承认中华民国,并以实力助藏‘独立’”相威胁。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正急欲获得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遂屈从于英国的威胁,于9月下旬一再电令川军停止入藏,以江达为界,“先行肃清川边,万勿越境深入,致启外衅”,从而丧失了进军西藏的良机。

四、击退藏军向川边的第二次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