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校园心理教育案例集锦
18467700000013

第13章 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怎么办

上海市有关部门曾采用五种国际上公认的权威量表,对全市青少年学生进行了各种心理测试,结果令人瞠目。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具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竟达60%之多,这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何谓心理障碍?它是指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平衡。通俗地讲,人的心理活动好比源头活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理流动遇到某种阻塞,就称为心理障碍。青少年学生处于发育第二高峰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时期。概括地说,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多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生理、心理原因和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原因。

从生理、心理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代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常呈现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于预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适应不良。同时,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主要是大脑)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活动的沟通网络)还没有发育健全牢固。当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时就容易引起心理障碍。

第二,青少年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经历不足,他们的愿望常与现实社会产生矛盾。同时,青少年学生的神经系统大多为不均衡型与弱型。不均衡型神经活动表现为两极化,忽强忽弱。而弱型则表现为抑郁和内向。这两种类型神经系统都较脆弱,不能很快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第三,青少年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障碍。

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对子女或过分溺爱,或动辄毒打辱骂,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或偏爱,或歧视,处事不公,谴责过多,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这些都易造成心理障碍。

第二,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功能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安,产生心理障碍。

第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感染、流氓团伙的吸引,以及各种有害思想的影响,都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心理障碍。

(二)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学生时期的心理流量流速是多变的,因此,极易出现心理流动不畅通或阻塞现象,即出现心理障碍。

它的主要表现是:

1.狭隘。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障碍。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得失耗费大量精力,并为之烦恼苦闷,甚至耿耿于怀,不能自解;不能承受任何刺激,稍不顺心就闷闷不乐,陷于苦恼之中;遇事好猜疑,整天疑神疑鬼,并且无根据地牵强附会,好钻牛角尖。

2.抑郁。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属心理障碍。抑郁严重的人常常忧心忡忡、表情呆滞、动作迟缓,对人冷漠无情,悲观失望,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一点信心。

3.虚狂。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一触即发,性情暴躁,常常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同时,蛮横任性,目空一切,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好表现自己,行动不计后果。

4.恐惧。由于多次的失败或挫折,心灵上受到刺激较深,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有的学生总是考试不及格,为此常常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责骂,以至于一看到分数就恐惧,并且害怕教师、家长,不想见到他们责备的目光。有时被恐惧心理压抑得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5.神经过敏。表现为异常敏感而又失去自我控制。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事关系。心理脆弱而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轻率,对人不信任,并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和报复心理。

6.过度激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在极度苦闷中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好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地大吵大闹,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7.无动于衷。表现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这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出现的一种反常心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反抗形式。他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注定不行,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无反应。有时则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能为力。但满不在乎仅是外表,其内心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8.报复情绪。具体表现为犯了错误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种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并且十分敏感,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同时本人又觉得这么做非常开心。

9.怯懦。表现为非常害怕在人前行动做事,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心情紧张,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自己,伤害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怯懦与自卑心理相连,几乎完全没有自信心,精神萎靡不振,遇事软弱和犹豫,对前途感到渺茫和失望。

10.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鬼、偷摸等等。有时明知不对,就是不改,一种囿于习惯的适意感受使其缺乏自制能力。

如上所述,这些都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高,较为典型的心理障碍。

(三)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应采取的对策

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对策予以解决。解决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积极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就是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患者的需要,提供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服务的一种活动,是推行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形式,解答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其作用是通过对疏导对象的帮助、劝告、启发、教育等心理转化方法,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其心理矛盾,清除心理障碍,令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帮助他们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对待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1.心理疏导的原则

(1)接受原则。教师要热情接待,态度温和,掌握学生的情绪,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话讲完。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关心、亲切的态度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面部表情冷漠或武断地打断学生谈话,简单否定,常常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影响疏导效果。

(2)支持原则。对能大胆倾诉自己想法的学生要加以肯定,语词要热忱、慎重,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心理支持。并在对话中不断给予鼓励,要反复强调诉说学生的真诚行动。这对胆怯、忧郁的学生尤为重要。

(3)保证原则。为了消除诉说学生的各种心理顾虑,必须做好保证工作,即疏导教师要做到保密和不歧视。这两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最怕教师、同学议论他的弱点,最怕被人看不起。这也是参加咨询学生共同的希望。因此,教师对待诉说学生更需要同情和关心,使他们感到跟老师谈心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大胆地倾吐内心的矛盾和苦恼,使教师更好地疏导学生。

2.心理疏导的一般方法

(1)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分析要恰如其分,不应夸大。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自然也是复杂的、矛盾的、多变的。因此,当青少年学生出现某种心理障碍时,不应把把问题看得过分严重,否则,会使学生心神不安。对青少年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2)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如以情动人,用关心、安慰去减轻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苦闷和心理负担;转移注意,让青少年学生暂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改变情景,避免“触景生情”,以改变其心境、态度和认识。

还可以通过情绪释放,即创造一种环境,使之自由地、尽情地表达其矛盾心理和压抑的感情。情绪释放有助于恢复理智,使情绪趋于正常。耐心地听其诉说,是情绪释放的一种办法。

(3)心理疏导要深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喜所忧,以“心药”医治“心病”。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责备没完。要用真诚代替厌弃(特别是对待差生),唤起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和家长都不要轻易使用对青少年学生不适当的方式,如愤怒、谩骂、殴打等去压服,而应用说理、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心服口服。

(4)沟通思想、相互理解。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需要人们给予温暖和理解。理解在心理疏导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家长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层次的沟通,体验对方的社会角色,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会使他们感到信任和鼓舞。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如同中医诊脉一样,是了解病理的重要手段。

(5)丰富活动,优化环境,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使他们与心理疏导工作相配合。集体意识,集体舆论,对消除某些心理障碍具有重大作用。青少年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这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优化环境包括优化班集体的环境气氛。一人有困难,大家来关心,使心理障碍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迅速的缓解和排除。

3.通过心理疏导,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通过心理疏导,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使他们主动地排除各种干扰和困惑,保持心理健康。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调节能力:(1)排除各种挫折与不良刺激的困扰,提高心理承受和情绪自控能力;

(2)排除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的困扰,培养认识自我的能力;

(3)排除理想之我与现实之我的矛盾和困扰,培养自我协调的能力;

(4)排除个体与环境的矛盾和困扰,培养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5)排除依赖和自主的矛盾与困扰,培养自我选择的能力;

(6)排除闭锁心理与要求理解的矛盾和困扰,培养克服心理缺陷的能力;

(7)排除性成熟和性意向的困扰,培养性自控能力;

(8)排除人际关系方面的各种矛盾和困扰,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

(9)排除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和困扰,培养持久的意志力;

(10)排除各种心理冲突的困扰,培养心理机制的调节能力。

总之,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提高他们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个性健康发展,使青少年学生达到个体化与社会化平衡协调发展,完成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