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校园心理教育案例集锦
18467700000020

第20章 得了考试焦虑症怎么办

小陈平时成绩优异,是师长认定的“重点大学苗子”。近半年来,随着高考的临近,学校各种模拟考、会考增多,小陈发现自己每当临近考试就特别紧张,考前辗转反侧很久不能入眠,考试时出现“短路”的情况,明明觉得很简单的题目,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最近几次段考,一走进考场就开始全身发抖,拿到考卷后很长一段时间头脑一片空白,所有的知识都好像忘记了似的,当然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通过小陈的各种反应可以判断他的症状是考前焦虑,且程度较高。

考试焦虑症是颇令学生、家长和教师头疼的心理问题。孩子明明是背得滚瓜烂熟的概念,一上考场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脑子里似乎一片空白。

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注意力集中,反应更加迅速,思维更加敏捷,有助于学生发挥出最佳水平。如果焦虑过度,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干扰回忆过程,同时对思维过程起到瓦解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考试发挥失常。

考试焦虑症还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转化成为慢性焦虑,导致患者不能发挥正常的认知功能;对人的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同时情绪变得不稳定,自制力下降,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从对躯体的影响来看,考试焦虑症对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以及内分泌系统均会产生影响,导致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疾病、胃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因此,对于考试焦虑症不可掉以轻心。

对大多数人来说,考试还是令人畏惧的,尤其是在期终、毕业、升学一类较重要的考试之前,许多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有时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导致应试者脑子的麻木,出现所谓的“懵住”现象,考试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可待考试过后再看试卷,便觉得试卷内容并不如自己考中认为的那么难,许多不对的地方考后全会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便是由考试焦虑所引起的一种副作用,考试时紧张导致对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影响了知识、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发挥最佳状态,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应考准备。

首先,积极的迎考必须有坚实的知识作基础。对所考科目的概念、定义、定理、定律等都了如指掌、研习透彻,做到胸有成竹,而要做到这点必须靠平时学习中的努力,不是考前几天乃至一星期、两星期的突击所能达到的。

其次,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考前对考试的范围、难度等最好能有所了解。考试时对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对难题的处理等都应有一定的方法,考试经验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次,便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大多数人在考试前、考试时都会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如考试前极度不安、考试中头昏眼花,甚至出现肚子疼、尿频等生理反应,这都极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所以,应正确处理好考试焦虑这一问题。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都是考生在考前或考试时应解决的。当然对知识的掌握是基础,没有对自己掌握知识及能力的自信,也就谈不上应考技巧及考试焦虑的控制。但是有了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保障,是不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呢?考试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应试技巧,对待考试焦虑没有得心应手的方法也会导致考试的失败,这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考砸”,而且这样的结果更让人沮丧、后悔莫及。因为你本可以取得比这好得多的成绩,只是因为你在处理考试焦虑及应试技巧方面的“无知”便使你处于这般让人羞愧的境地,真的是很“冤”的。所以,考前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控制考试焦虑的重视,也加强应试技巧方面的训练,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焦虑的产生是人们对当前活动或未来活动的预想(如危险、威胁、需要努力而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等)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焦虑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在实践中习得的一种经验,所以它带有很大的认知成分,对考试的态度认识会影响考生的焦虑水平。

焦虑的产生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某种刺激的出现使人体产生条件反射性的焦虑。如有的考生一看到桌上的考卷便会手脚发凉,而事实上他并未看试卷的内容。

2.当个体认为所处的情境具有威胁性时,身体各部分(包括肌肉、腺体、神经)会做出反应——完成或是逃避。

3.由于感到肌肉的紧张、腺体的分泌和神经发出的信号(不一定是意识到的)而产生不安感。

4.上述身体的生理反应使个体感到不舒服,因而试图摆脱。

5.所有对不舒服状态的反应形成谋求平安解脱的动机,若这些反应无法解脱,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影响焦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个体的生理成熟。年幼儿童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神经易兴奋,容易产生焦虑;开始步入青年期的初中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随着生理成熟度的增加,焦虑情绪可以减轻。

2.个体的心理状态。焦虑是个人心理现象的不平衡的表现。心理健全、平衡者不易产生,而心理失调者易产生焦虑,而且焦虑所产生的副作用也大。

3.个性开朗、自信的人较少产生焦虑情绪,而自卑、多疑、虚荣心强的人易产生焦虑。

4.身体状况健康的人较少焦虑,而生病、疲劳时易产生焦虑。

5.家庭和学校环境。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能影响孩子的心态,过于严厉者往往会使孩子过度焦虑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而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能养成孩子健康、良好的个性,也不易产生焦虑情绪。同样,学校的环境宽松与否、气氛紧张与否都影响到学生的焦虑情绪。

考试后,常常可听到学生有以下的议论:这次考试没准备好,一上考场我就懵了!考试时我怎么也集中不了精力,总胡思乱想。考试时我总在想万一不及格怎么办,结果还真不及格了。考试时我越做越感到讨厌,没完没了的题真烦人。诸如此类,五花八门,归结起来都是与考试焦虑有关的因素。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久经沙场的中学生对此也并不陌生。考前的忐忑不安,考中的头昏眼花、脑袋发木、神经反应迟缓等各人都有所体会,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但很少有中学生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为什么会产生焦虑?除去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准备不充分的因素外,个体本身的许多认知状态都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1.对考试的认知态度。对考试施行的紧张不安因素。一般对考试看得越重,越易产生焦虑。这类考生只要一知道要考试就会产生焦虑,“未进考场而脚先软”,甚至知道考试很简单也容易紧张不安。其关键症状在于对考试形成了焦虑性的条件反射。

2.身体状态的改变。伴随生理反应的不安因素,考试焦虑者往往会有许多生理反应,如胃肠痉挛,严重者会有肚子疼、腹泻等病症。

3.对考试结果的预期。有的考生人在考场答题,脑中却总也甩不开一个念头:这次考试能及格吗?不及格怎么办?这种对考试结果的忧虑很容易导致焦虑的产生。这种状况在重要的考试(如毕业、升学考试)中更易发生,而且成绩差者也更多地产生。

4.空想性逃避因素。有的考生并没有特别的生理反应,也不担心考试结果,但就是阻止不了思绪无目的的漫游,这种与考试无关的胡思乱想,实际上是想逃避考试造成的压力,也是一种焦虑反应。

5.对考试的厌恶和批判因素。在考场中,还会出现有的考生似乎是相当不愿意的情绪,他们往往是飞快、胡乱地答题,答完后不检查便快速交卷,然后是逃跑似的离开考场,这种现象在男生身上出现较多,这也是一种焦虑反应,是由对考试的不满、厌恶和批判造成的。

对待考试焦虑,一般人都有亲身体验,尤其是久经考场的中学生对考试焦虑的体验还是深刻的,但是,对考试焦虑所造成的后果却缺乏认识,较少有学生能从复习功课中挤出一点时间来考虑一下:焦虑是否可以避免或控制?焦虑是否很影响水平的发挥?

对于考试焦虑的后者,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回答。有研究者认为轻度的考试焦虑会提高考生的应激水平,促进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助于应试,而高度的焦虑状态则会妨碍智力活动的发生、发展。而有的研究者却认为这是对焦虑和紧张的误解。适度的紧张有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而焦虑则使人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对考试必定是弊多利少。因为焦虑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如恐惧、不安等会影响人的智力活动,担心、不安会分散注意力,情绪波动会扰乱逻辑思维的进程,而恐惧等则会导致心理紊乱、思维不清。而且焦虑容易使考生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不良情绪反应的防卫、克服上来,而不能专心致志地做题应考,这样的后果自然是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