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校园心理教育案例集锦
18467700000028

第28章 怎样帮助孩子树立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晓明的家长说:“我孩子是高中生,算算年纪也不小了,但是总感到他做什么事都是无所谓的态度,自己的书房弄得很乱,让他整理他却说让它乱去吧;爷爷有时让他去买东西,他常常说让妈妈去买吧;爱心工程捐献钱时他只是说你们要捐就捐吧……我好像很少见到他会说:这个我来;这件事我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也许有些人认为是缺乏自信、懒惰等等,其实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做人的社会责任心问题,而存在这种问题的孩子也是为数不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责任感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是自幼就要培养的。有些做家长的等孩子长大出现了问题才回忆自己教育方式的欠妥。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个事例:

某个孩子自幼好动,5岁时有一次站在一只摇晃的椅子上去拿桌上的蛋糕不慎跌了下来,蛋糕涂了一身,于是哇哇大哭。这时妈妈走过来抱起孩子边哄边踢那椅子说:“都是这个坏椅子,害得宝宝摔倒了……”显然这位家长的做法使得孩子自小在对待事情的处理上,往往不从自身去找原因,而是推诿于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责任心。

一个5岁的男孩子在院子里学骑小自行车时不小心链条掉了,于是他下来用树枝拨,用手拉,却总是上不去。这时下起了小雨,孩子有点着急了叫爸爸出来,可是爸爸出来后只是在家门口望着他,孩子在求助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再次用手拉,最后终于链条装上去了。事后这位家长说:“我认为这件事他是能够独立完成的,他自己骑脱了链条应让他懂得自己装上去,当然如果雨下大了,也许我会去把车子扛到家里。”这位家长的做法就是十分重视孩子自身力量的体现,并且让孩子自小懂得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去努力做好,孩子的责任感无形中就培养起来了。

当然,除了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外,还有诸如参加社会活动少;事事缺乏自信;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自卑乃至个性存在问题等都可能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对家庭应具有的责任心。

那么如何来克服这些现象,帮助孩子树立社会责任感呢?虽然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做到的,但至少我们可以试着先改变他们,去激励他们,去唤起他们。

1.改变“呵护有余、引导不足”的教育方式。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不仅需要生活上的关怀,更渴望对自己生活方向的指导。作为家长就应该特别重视这种引导,其中包括诸如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适应社会以及怎样对社会和家庭负责任等等。引导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往往身教要胜于言教。上述的那位高中生有一次期高考试忘记了带计算器,正在着急时,却见老师说有家人送来了。事后他才知道是爷爷特地赶着送来的,爷爷告诉他,因为爷爷和他都是家庭的一员,家中发生的事,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这个举动无疑给了这位同学一个很深刻的教育使他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做人的责任感。

2.通过环境熏陶,促进孩子的社会化。随着社会活动的开展,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日益成为“社会化了的人类”,因此我们不仅是生物人又是个社会人。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在增强,他们虽然懂得社会责任感,但是缺乏锻炼,尤其家长呵护过多,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作为家长应该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中摔打,让他们在成功或失败中寻找原因,分析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例如可以同意并鼓励他们利用假期到社会上打工,劳动所得的报酬由他们自己安排。有位家长自己是企业家,到了假期就让孩子到自己的公司干粗活和脏活,慢慢地孩子体会到了父辈创业的艰难,再也不乱花钱,并且将所得酬金拿出一部分给家中,他认为这是孩子对家庭责任感的一种表现。另外有的家长还鼓励孩子在学校和班级中担任一些社会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孩子个性上的弱点,还能为将来走上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做好准备。

3.从点滴小事中,启发孩子的做人责任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责任感的形成也是渐进的。所以我们可从一些小事上锻炼和启发他们的责任心,例如自己书房自己整理;自己衣服自己洗;帮助老人生活起居;有了错误要敢于承担等等,这样就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人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