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中国最新校园心理建设指导丛书-青春期心理健康必读
18468000000002

第2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篇

人,只有一次青春,失去了不会再来。有的人珍惜了自己的青春,在青春中有所收获,有所创造,为幸福度过一生奠定基础。而有的人却不珍惜这短暂、美好的青春。他(她)们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没有利用这一段时间为自己今后的人生去学习,去积累必要的生活能量。有的人玩弄感情,从而失去了建立幸福家庭的可能,到最后在悲惨的一无所获中走完了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三部曲。

(第一节 )从众和服从

从众,是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因此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我们平时讲的“随大流”,就是一种从众行为。与从众行为相似的还有顺从行为(权益从众)。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致力于从众问题的研究。他1956年报告的一个有关群体压力的经典实验,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他原先假定,聪明的人在可以顺利地看到事情的真相时不会从众。但事实证明,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说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从众的原因有:行为参照和对偏离的恐惧。

从众的影响因素:个体对群体的信赖并视其为信息来源的程度,以及他敢于偏离群体规范的程度,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其中主要是群体本身的那些特征:如群体的规模、一致性、凝聚力和地位等。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的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这种服从行为是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出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

服从的实验研究有:惯例行为的研究和服从权威的实验。

影响服从的因素主要包括:他人的支持;行为后果的反馈;个性因素。

道德发展水平直接同人们的服从行为有关。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独立价值观行事,拒绝服从权威而去伤害别人。这些实际已经证明,人们的个性特点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服从行为。

(第二节 )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助长现象,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见,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做过一个试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发现了社会助长现象。

社会干扰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可能出现社会助长的情况,也可能出现社会干扰的情况。到底会怎么样呢?20世纪60年代查荣克提出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在尽量解决这个问题。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机。如果一个人从事的活动是相当熟练的,或者是很简单的机械性动作,则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活动更加出色。相反,如果他所从事的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者需要费脑筋的,他人在场使之动机增强,反而会产生干扰作用。

增强动机的条件,即要增强活动者的动机水平,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在场的他人对他的活动进行明确的评价;活动者对评价的认知。

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群体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不必定导致“浑水摸鱼”式的社会惰化作用。总结这些研究的绪论,可以发现,人们在以下几种情境下,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

(1)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2)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

(3)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4)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

(5)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