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老师作了一些补充:“拿破仑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后人仍然认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我们无需去羡慕路易十三,他拥有的是贵族身份,缺少的是才干与英明,最终还是被送上了断头台。”
徐××同学:有一名大学生多次无条件献血,邻居们都笑话他。后来他的父亲得了重病,住院治疗。因为这个大学生有多本无偿献血的证书,医院就为他父亲减免了一半医疗费,使他们一家减轻了许多经济上的负担。这让我想到老子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与人相处,在受到别人错怪时,要能多一点理解,不斤斤计较。
老师问学生:“这位大学生多次献血,是不是因为知道有一天他的父亲会得重病?”学生回答:“不是。是为了所有的亲人和朋友,”“是为了任何需要帮助的人。”
闵××同学:我的妈妈是一名裁缝,也为顾客整熨衣服。有一次,有个人说我妈妈衣服熨得不好。这话传到了妈妈耳朵里,她没有生气、难过,更没有去质问说话的人,而是开始勤奋练习。有时长时间熨衣累得手都抬不动、脚都站麻了。终于练出了整熨衣服的好手艺,生意反而一下子好起来了。从中我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卜××同学:在学校里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一位同学不小心碰翻了另一位同学的铅笔盒。这位同学连忙道歉,另一位同学也回答没关系,事情就过去了,也增近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如果整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太注重表面上的得失,那么,就算你取得了“胜利”,也没什么意义。
祁××同学:适当的让步,并不意味着吃亏。如果硬碰硬,则会两败俱伤。如果退一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表面上看去好像吃了亏,但其实你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老师又让两位当事者发言。赵××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不再做类似容易遭人责怪的事情;徐××认识到自己当时过于冲动,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情况,会平静地面对。老师又让当初说“我恐怕会采取和徐××一样的做法”和“我把它扔到楼下去”的两位同学发言,他们认识到:那样只会把事态扩大,不利于团结。
最后,老师作了总结:“塞翁并不会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而是一个饱经生活历练,以平常心面对一切的可敬老人。你们是少年儿童,在个性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空间。要像你们刚才说的那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学会宽容。不是‘忍’而是‘容’,包容别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教师尊重学生,要从了解学生入手,从尊重学生人格切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方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教育活动总是双向的。我们说教师尊重学生,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一意孤行或是为所欲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并不等同于对学生的放任自流。平等中的首席即预示着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也不排除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教师毕竟还是这一群体中的首席。教育的艺术性,决定了教师在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群体中,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要充分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就得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充分运用手中的权力。
二、学生参与中的德育
(一)什么是儿童的参与权利
儿童的参与权是指儿童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参与权的主要条款第12条指出:“缔约国应确保能够形成自己看法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重视。”第13条:“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教育工作者从中不难理解之所以提出儿童享有参与权利,首先是因为儿童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一个弱小的群体而仅仅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应当作为一个拥有权利的群体而被所有人尊重。其次,虽然儿童正处在发展中,但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意见,他们的感情与意见应该得到尊重。再者,儿童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是最有发言权的。“儿童是儿童问题的专家。”最后,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尊重,儿童将可能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决定。
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参与的机会太少了。在社会上,所有有关儿童的事项,我们很少征求儿童的意见。比如儿童文学评奖、儿童电视节目评奖,从来就没有一个独立的儿童评审团来决定评奖事宜;在学校里,重要的学习、娱乐活动多是由学校决定的,学生将服从学校的安排。可以回想一下,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活动是由谁决定的呢?这是儿童的节日还是成人的节日呢?在家庭里,有多少关于孩子的升学、课外活动、购买物品、交朋友、娱乐活动是听取了孩子的意见呢?
案例
记得有一年×市一主要媒体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专门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六一,你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的”学生话题。结果在刊发的众多稿件中,许多学生都表明了一种共同的心声,那就是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能获得一种受尊重的意愿。
(二)学生的参与权不能只是在教师安排下进行的一种装饰活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比作一个阶梯的话,我们可以把儿童的这种参与度分为由低到高的八个阶梯。通过说明可以看出,阶梯越高儿童的参与度也就越高。
第一个阶梯:有关儿童的事情,完全由成人来安排。没有一种渠道或方法让儿童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么能对参与这样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二个阶梯:儿童可能有机会参与一些活动,如被要求唱歌、跳舞、穿漂亮衣服为某些事情做宣传等等,但他们不明白这些事项的意义,也不知道他们参与是否有权利选择,如何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三个阶梯:在一些事项中,儿童可能会被问到他们有什么想法,但是没有人重视或参考他们的意见。
第四个阶梯:成人决定一些有关儿童的事项或计划后,让儿童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他们可以决定是否参与。
第五个阶梯:成人设计了有关儿童的事项,但让儿童明白事项的意义,能征求儿童的意见,并能严肃地对待儿童的意见。
第六个阶梯:成人提出有关事项,让儿童在筹划和实施中参与,并与儿童一起做决定。
第七个阶梯:儿童提出有关事项,并由儿童自己做出决定。成人并不参与。
第八个阶梯:儿童自己提出有关事项,并以主体身份来邀请成人一起讨论和做出决定。
但是,在儿童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项都能由儿童做决定,或者说达到第八个阶梯。我们应该根据儿童成熟的程度和他们的利益决定应该在哪个阶梯上让儿童参与。教育者或父母应尽量让儿童对有关自己的事项达到最大程度地参与,使儿童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认识和提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逐渐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充分发展的健康的人。而德育活动恰恰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在参与阶梯上实现由低到高的价值实现。
三、实践体验中的德育
(一)贴近孩子的生活,开展有效德育活动
德育活动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应吸引孩子广泛参与,让孩子从中得到亲身体验,把这种体验内化并升华为自我教育的道德准则。多年来,教育偏重知识的灌输,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孩子德育的养成。
因此德育工作应该围绕“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大力开展诚信教育;走进孩子的心理”等方面开展活动。如:围绕“民族精神代代传”这一主题,开展“名言活动凸显民族精神”主题系列活动。因为名人名言时刻闪烁着名人的思想光辉,是名人的思想精华,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正因为如此,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优秀人文素质和内含的学生。
(二)体验是获得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
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源泉,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直接知识与技能,因此德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体验”,即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生活的体验最终是使学生形成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自我的一种态度,这也是自我教育的核心。体验教育应以感知相关的基本认知和培养相应的能力为基础,以通过反复体验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和落脚点,以扮演角色和进入特定的情景为主要形式,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通过为家庭生活服务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路途辛苦和工作状况,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学生在学校生活通过为老师同学服务可以体验学校组织内的真实的活动状态,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可以体验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尽管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但有许多是需要少年儿童通过亲身实践去认识和掌握的。处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学生,还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概念及逻辑推理认识事物,亲身参加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体验本身的价值是书本知识无法取代的,体验获得的真知是学生刻骨铭心的,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内心不断感悟、不断积累的过程,德育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能直接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一种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体验,正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情感过程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
案例:向左走向右走
学期结束前,某老师接到两位家长的电话,都是询问孩子没评上三好学生的原因。家长的心情作为老师完全能够理解,他们没有丝毫指责老师的意思。现代家庭孩子的喜怒哀乐往往牵动着全家人的心。对于没有被评为三好生孩子的家长,他们肯定不忍心看着孩子有这样的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