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18468200000022

第22章 德育的实施途径(3)

由学校和社会其他途径传播和形成的“人类中心观”成为一代一代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是造成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思想根源。在面临大自然强烈报复的时代,学校要在更新传统的人生观、自然观方面发挥功能,使新一代人树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观念。认识人类要依存于自然,人类不可能完全征服自然。人应当加深对自然的认识,顺从于自然规律,利用外在自然来满足其内在自然。了解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的一名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只能是和睦共处,爱护与关心。惟有这样,人类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才能得到可靠保障。

学校德育通过哲学及各科教学可以在新一代的思想上系统地、完整地树立起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彻底改变“人类中心观”的传统观念。当代学校所增设的“生态学”课程,更有助于树立这一观念。

二、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善与恶

学校德育可以使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换之中的是非与善恶,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使得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和浅近的视野,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出发,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和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益。

学校所进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教育的特点在于,它能使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统一起来,使道德责任和生态责任统一起来。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科学教育可以向学生提供自然客体的知识,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事实和规律性,能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利益关系和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并借助于道德观念来表达这种认识,将人类知识和改造自然的价值取向两种智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这种道德认识的教育更趋科学化,更有利于内化为个体人格的特点,成为人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还使生态责任与道德责任统一起来。学校进行的生态学知识教学可以使生态学的准则成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唤起人的道德良心、道德信念等,使生态学的责任更深地契入人的心灵深处与道德责任紧密结合,使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手段更加完备,更为有力。

三、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合理调节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一代“大自然善良公民”,形成全社会“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新风,是学校德育生态性功能之又一表现。学校通过教学以及各种活动,教育学生遵守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各种基本行为准则。如热爱包括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大地河流、空气给养、物储矿产等在内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资源;从形成每个人的合理的生活习惯着手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和道德风尚;优化生活和生产方式,防止环境污染等。正如苏联生态伦理学者佩德里茨金所指出的:“道德生态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逐渐地、不厌其烦地改造意识。因此在家庭,在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里,在整个社会进行生态道德的培养和教育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道德地对待自然界的规范一旦变成人的内在需要,它就会在解决生态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他又说:“小时候没有养成对自然界的道德态度的人,长大成为生产者时,对为他进行的为时已晚的职业道德培养的诸多努力已是无济于事了。”学校德育在形成全社会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民公德方面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四、校园文化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90年代以来,我国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挥它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校园精神。它是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工作与生活等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意识,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教育、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第二,校园物质环境。它是校园以整体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主要是校容校貌,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第三,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活动。学校通过开展科技和文体等各类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总之,通过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通过培育崇尚科学、务真求实、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五、党团和少先队组织

这在学生中体现出先进性,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形成了较完备的组织体系。小学的少先队和中学的共青团组织在学生中发挥了很好的育德作用,有的学校还在高中开设党课,发展党员。通过开展政治理论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和文体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它们的自我教育、管理、服务与约束作用。

六、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的事业,心理咨询在我国学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认同且得以初步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加剧,心理疾病成了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和关注。进入90年代以来,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大量出版,学校的德育课程中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尽管目前,我国多数中小学没有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但学校教导处的教导员和班主任、校医、行政人员等开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并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心理咨询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增加耐挫力、开发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七、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对孩子德性的形成有着切近的影响,往往对子女一生的发展都发挥着作用。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的小型化,独生子女的数量的增加,家庭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通过学校、社会、社区等多方面的引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育德功能已经成为德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庭教育教材都从不同的侧面提高着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德育的实效性。

八、社会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一贯和根本的要求,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基本措施。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并把它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有专门机构组织管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正规化的社会实践体系。主要有三大类: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社会服务,其中劳动教育和军政训练已纳入教学计划。此外,学校还与企事业、部队、农村、机关共建实践基地,作为实施社会实践的有力保障。同时,学校一般都与相关社区建立了一定的社会联系,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实施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途径。

第五节对学生的具体德育教育

一、培养独立思考品德

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一切科学文化的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具备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独立思考,是使愚者成为智者的钥匙;遇事缺乏思考,是智者变愚的根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独立思考的人,是不惟书,不惟上,非常自信的人。一个常怀疑自己的人,也是不敢怀疑书本的,一个不敢怀疑书本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独立思考,才能开出智慧的奇葩。在学习上独立思考,其实质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消化。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最终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如果不能独立思考,在学海中随波荡舟,人云亦云,那就不知会飘向何方。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十分强调培养人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由于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才创立了相对论,开辟了科学上的新纪元。同样,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认为学习和做研究工作的人一定要有独创的精神和独立的见解。他认为独创是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而这又必须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培养。在做学生时,就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敢于独立思考,提出独创性见解。

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胡思乱想,它需要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假如脑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那么任凭你如何独立思考,也是不会思考出什么“出类拔萃”的东西来的。完全独立的“独立思考”是没有的,人们总是在吸取前人有益遗产的基础上,方能进行独立思考,得出与前人多少有所不同的东西来。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虽然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

(一)要让学生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由于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有的学生不需独立思考,只要死记硬背,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认为独立思考是卖力不讨好的事情。这样,教师就要讲清道理,让学生真正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学生便会主动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活动

对学生敢于独立自主、独立思考的活动,哪怕是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也要进行鼓励、表扬。至于出现的问题,要教给学生解决的办法。不要小看这独立思考的小火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古成功在尝试”,只要学生敢于独立思考,就说明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东西,这是十分可贵的。

(三)要克服高不可攀的心理

一提起独立思考,大多数学生就会摇头:“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书本上说什么,我们就记什么。独立思考,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哪有这个本事啊!”的确,科学家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独立思考也并非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其实,对老师讲的有不同意见,经过思考向老师提出来就是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有,对书上的习题提出与教师不一样的解法,也是独立思考。所以,中学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进行独立思考,善于进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礼貌待人的品德

礼貌是人与人之间长时期形成的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对亲人、熟人或生人表达情感和尊重的行为方式。没有礼貌,人类社会就会相互摩擦,产生混乱,甚至无法维持起码的公共秩序和安定团结。正如列宁所说:“礼貌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原则。”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不仅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而且以亲善、礼貌而倍受称颂,所以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礼貌是以对人的真诚友爱为基础的,它不靠行政命令来执行,而是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礼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程度。与人交往,是否懂礼貌能显示出知识和教养,反映出道德和品质。俗话说:“观其行而知其言,闻其言而知其人。”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是个粗暴无礼的人,那他一定是个文化素养较差、思想水平较低的人。因此说,讲礼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也不是什么虚伪的客套。懂礼貌的人进入社交场合要比不懂礼貌的人容易得多,而且会更受欢迎,更受到尊重。所以,礼貌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