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爱国主义教育影片选编
18468300000026

第26章 《西安事变》

影片名称:西安事变

影片分类:历史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81年

导演:成荫

编剧:郑重成荫

主演:古月王铁成金安歌辛静孙飞虎

制片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1935年,张学良、杨虎城去南京参加国民党“五全大会”。杨派进步人士田文浩与我党北方局南汉宸联系后,田来到杨虎城寓所,带来了我党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激起了杨的爱国抗日热情。

当时的张学良,正为陕北“剿共”失利,受到蒋介石的斥责而大为苦恼。后来,他到上海探望进步人士杜重远,倾吐了心中的苦闷。杜建议张与杨合作,并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在延安,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正在研究我军东渡黄河抗日的军事部署,李克农回来报告张学良希望与我党接触、杨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张的消息。毛主席决定派人与杨虎城联系。

张、杨回到西安后,我上海地下党通过杜重远和李杜介绍丁力到张学良处。这时,杨虎城也秘密会见了毛主席派来的人,并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蒋介石安插西北“剿总”特务李达权和郑广清一直注意张、杨的活动,密报南京。

东北军高福源团长被我俘虏后,深受我党抗日救国伟大方针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张学良的工作。一天,张学良接到东北军王以哲军长的电话报告,我党派李克农与张学良见面。张偕同丁力一起去洛阳王以哲军部会见了李克农。事后,李克农向毛主席等领导汇报了张要求见中央领导的意见。

毛主席决定派周恩来在延安与张进一步会谈。“延安会谈”达成我党与东北军停火的协议,张还表示要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李达权和郑广清抓了张学良的赵副官,想弄清张飞往延安的内幕,但赵副官被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执法队搭救脱身。张为这事怒火中烧,下令抄了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丁力建议张给南京发电报,了却此事。张、杨于此事中以诚相见,终于携起手来。

南京蒋介石接到张关于抄西安省党部请求“处分”的电报,被迫表示“不予追究”。参加军事会议的将领对蒋的“宽宏大量”迷惑不解。

1935年10月22日,蒋介石以“避寿”为名从洛阳转抵西安,下榻临潼的华清池。张、杨主动求见,以探虚实。杨已察觉蒋来意不善。当蒋约张个别见面时,蒋谴责张学良辜负了他的器重!张则不断“苦谏”,被蒋拒绝,蒋严令张、杨全力“剿共”,否则将采取断然措施。

此时,西安上万学生冲出中山门前来临潼请愿,蒋命令宪兵团对学生“格杀勿论”。一场血腥的屠杀即将发生。张学良赶到,力劝学生保持镇静,并保证以实际行动答应学生的请求。

12月12日,张、杨被迫对蒋实行“兵谏”,在西安、临潼两地同时进行。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互祝成功并决定一方面以“八项主张”通电全国,一方面邀请我党来西安共商解决事变。蒋被活捉的消息传到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大使密谈后,以“拯救委座”为名,准备轰炸西安。宋美龄坚决反对,并戳穿了何企图取代蒋的阴谋。我党中央接受张、杨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

周恩来对张、杨全面阐述了我党关于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方针,又亲自面见蒋介石,不仅向他分析了我国国难当头的局面,并且揭露了何应钦的灭蒋野心,蒋才不得不考虑何去何从。在我党和张、杨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会谈中,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协议。

但是,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少壮军官得知张、杨同意在蒋不履行签字手续的情况下放蒋回南京,写了“抗议书”,表示誓死反对。张学良看到“抗议书”后,匆匆亲自送蒋回南京,当周恩来获知这一消息赶到机场时,飞机已离开地面,周恩来对此深感遗憾。西安事变对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影片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正面展现了西安事变这一重大事件的全貌。它的突破在于将宏伟的历史场景和事件的再现与生动的人物性格刻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展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风貌,又将这个包含着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影响的事件处理得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这些都通过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体现出来。

该片带有浓厚的纪实性、文献性,片中的环境与人物紧密交织,相互转化,从而为叙事和写人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基于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该片对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物的塑造,都有突出的成绩,生动地表现了张学良的“帅”气十足、坦率热情和杨虎城的老成练达、大智若愚,对蒋介石形象的把握更是准确丰满,有一定的突破。

西安事变

发动兵谏的张学良(左)将军与杨虎城将军(右)

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在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有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率领的第十七路军,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在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从而使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首先在西北地区取得胜利。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被拒绝。蒋介石调集嫡系军队约30个师准备从河南开入陕甘参加“剿共”。之后,蒋又于1936年12月初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把军队全部开赴陕北“剿共”前线。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协同行动,扣留了蒋介石,并囚禁了陈诚、卫立煌等国民党军政大员,随即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

西安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也参加了谈判。他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在与张学良、杨虎城共同商讨并进行同南京方面的谈判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两天的商谈,宋美龄等人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发动抗日”等项承诺。12月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蒋介石表示同意谈判议定的六项条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下午,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东北军中坚决主张联共抗日的王以哲军长被东北军中一部分过激分子杀害,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巩固了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团结,基本上保持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伟大成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内战在事实上大体停止下来了,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兵权,又强迫改编了东北军和西北军。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1949年9月17日在重庆惨遭杀害。张学良在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前被蒋介石胁迫到台湾,2001年10月15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

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妆奖(王希钟、李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