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国庆纪事
影片分类: 记录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2000年
编导:王一岩
策划:李建廖心文熊华源安建设
制片公司: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十月一日国庆节,是中国人民心中的重要节日。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今,共和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记录着共和国的辉煌,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大型文献纪录影片《国庆纪事》以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为载体,通过对国庆节当天发生的相关事件的详尽描述和对天安门广场国庆典礼的着意展示,以客观的真实性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了艰辛和坎坷,创造了富强和美好;讴歌了三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做的努力和探索;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恢弘主题。
影片紧紧围绕“国庆”这一节日,通过散点描述的方式,讲述国庆典礼的前前后后,以及“十一”背后的故事。从开国大典,到国庆节的确定;从光辉的10周年,到经历曲折的困难时期;从遭遇“文革”的20周年,到欢庆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从展现改革开放成果的35周年,到迈向新世纪的1999年……摄制组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资料宝库中,寻觅着历史的真实,从中发现每一次国庆典礼呈现的惊人变化。片中再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35周年庆典中,邓小平阅兵的风采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欢呼,使人感受到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由衷的喜悦;1999年国庆盛典,使人们强烈感受到中国已进入国富民强的新时代。
影片还逐年记录了天安门广场的变迁。在众所周知的开国大典的装点、国庆10周年的扩建之外,《国庆纪事》特别呈现了一些细节的变化。如金水桥前的华表和石狮子,用人力进行了移动;天安门两侧的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被忍痛拆除,以确保国庆阅兵和游行的顺利进行。
作为一部以五十年来国庆典礼为表现题材的纪录片,《国庆纪事》的摄影镜头无疑是面对历史的。它是这部影片给予当代观众的一种承诺,同时也是作者表明的一种立场和态度:因为对五十年间那许多不同寻常历史瞬间的“重播”,每个镜头的选择都意味着对历史有一种“重现”与缅怀的责任。
什么是历史?如果历史不是那些零散的、破碎的单个事件,而是蛰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事件中、遮蔽在纷繁复杂的生活表象里的精灵,那么对历史的陈述必须贯之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方法。一个失去了与整个历史进程相联系的事件,我们也不能断定它真正的历史意义。
对历史事实的客观纪录几乎是所有纪录片创作始终遵循的美学原则。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怎么样“回到历史”便成为“忠实于历史”的具体体现。《国庆纪事》为我们保留了一系列当时历史时期的“原始画面”和原声音乐,这种以历史的原在形态讲述历史的方式,是这部影片最突出的美学品格。
《国庆纪事》向我们真实再现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庆典礼的一系列珍贵的历史镜头。从而使远离了那个时代的人也能够了解到这庆典的“真实故事”。在1949年的国庆阅兵中我们所看到的受阅部队的装甲车、火炮、坦克,包括钢盔许多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战利品。时光飞逝,在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阅兵式上我们看到的阅兵部队就已经从单一兵种发展到诸多兵种、从普通武器发展到尖端武器的威武之师。在这两种真实的历史画面之间,我们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当不同时期的国庆典礼因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而显示出它们不同的“历史主题”的时候,整部影片的历程意义便随之呈现出来。
《国庆纪事》在展现国庆典礼的同时,还将许多社会政治事件穿插在其中,围绕着天安门广场这个社会政治文化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同时被搬上银幕。如果说,将半个世纪的国庆典礼用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文献的话,《国庆纪事》在纪录了一次又一次辉煌隆重的国庆典礼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与这些庆典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它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历史领域。1949年当北京正在举行和平解放仪式的时候,毛泽东主席还在河北的西柏坡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运筹帷幄;同样在国庆阅兵仪式正在进行的时候,人们还看到了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的战斗场面以及北京市公安机关侦破国际间谍妄图炮击天安门观礼台的阴谋。由于这些事件与国庆典礼的平行剪辑,使《国庆纪事》不再仅仅是一部纪录国庆典礼和阅兵的纪实性的作品。我们还看到了一部简约而精练的共和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在这种仪式化的庆典活动中,除了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之外,国庆典礼还最能够表现出一个时代主流化的审美趋向和大众文化时尚。为此,这个特定的题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顾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黑白的古城墙、穿行的有轨电车、大街上依稀的行人、匆匆的挑夫,旧时代的影子还依然可见的时候,新中国的历史已经在天安门广场拉开了序幕。直到1999年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国庆典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形象……
《国庆纪事》在银幕上完成了一次对国庆典礼的历史书写。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新中国历史的回顾,尽管它的许多画面是黑白的,许多声音是嘈杂的,许多镜头是陈旧的,但是,它却给予我们一种真正的历史感,一种用任何虚构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历史真相,从而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一种与真实的历史体验相重合的历史记忆。
本片荣获2000年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中宣部特别推荐向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献礼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