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18492700000018

第18章

正当钱学森被造反派在七机部大院拉着游街之时,中央领导人周恩来来到了七机部,他是来找钱学森商量国家大事的。看到钱学森在造反派的指挥下接受批斗,周恩来义愤填膺,他生气地从汽车中走下来,怒斥那些红卫兵,周恩来看到已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的钱学森,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缓缓地从他浑浊的眼睛里流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家啊,这个科学家费尽周折,回归故乡,又几度让中国辉煌于世界,难道他的努力竟换来的是今天的下场?

钱学森一见到周总理,不觉老泪横流。

自那以后,周总理更加关心七机部,利用各种方式保护科技人员的人身安全,使这个中国科技的诞生地真正成了“绿色保险箱”。

虽然心中也有冤屈,但是钱学森毕竟是有着一颗火热爱国心的科学巨匠。不管环境多么严酷,他的爱国心是不变的。他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捡到有人投过来的石子,外面用纸包着,打开一看,不是“去死吧”就是“终有一天炸弹会炸了你自己”的恶毒文字。

看到这些,钱学森总是微微一笑,扔到一边去,他知道那只不过是个别人的恶毒攻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支持他的,只不过一时被迷惑罢了。

有了周总理的保护,他的家就有了保障。许多研究性的小型会议也从公众场所改成了在他家中进行。

科研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计算,结果算出来了,只要火箭发射方位定在正东偏南70度的方位,不但可以让全球所有的人看到它,而且还可以沿这个轨道,使火箭工作完成之后坠落在我国的甘肃省和南中国海,这样就不会掉到别的国家去,不会引起国际纠纷。

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要想让它变成现实,还得进行实验。

钱学森和他的伙伴们又开始披星戴月地摸索了。实验阵地上,人们都穿着工作服,戴着工作帽,把脸藏得严严的,低着头,弓着腰,眼睛几乎趴到了仪器上。他们实验了几次,都发现火箭经常会出现晃动的现象,这可不是好现象,这样可能会影响第三级点火进入预定轨道的。

看了大家的实验,钱学森胸有成竹地说:“不要紧!”

大家都茫然了,怎么会不要紧呢?该不是钱学森一时糊涂了吧?

实验如期进行。果然,实验结果完全正确,最后钱学森分析道:“这完全是在近乎失重的状态下产生的。”

科学家的话不是随便说出口的,必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

这个难题解决了,但更大的难题还在等着钱学森。

上面有关人员确定,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要播放歌曲《东方红》,还要让全世界人都能听到。

钱学森想,毛主席代表一个时代,也代表新中国,《东方红》是歌唱毛泽东的,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然是件好事。

可是,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在卫星上播放歌曲,可不像我们在家中收听收音机那么方便,大家想听什么就能听什么。钱学森为了这件事,走路也想,吃饭也想,他既不想让毛主席失望,也不想让周总理担心。

在那个年代,别说是犯罪,就是一句平常的话,让居心不良的人听到,也会给你编出许多“弦外之音”来,更何况这是关于毛主席的事情,万一有什么闪失,可能会有杀头之祸呢。

这么严重的政治问题,钱学森能不考虑得仔细周到吗?

在一次汇报会上,钱学森和同事们纷纷献计献策,经过一番讨论,终于定下了一套可实施的方案,大家才算松了一口气。

大家高高兴兴从会议室里走出来,但尚在会议室的钱学森此时却倍感疲劳,他坚持着没有从讲台上倒下来,勉强坐在靠近自己的座位上,困难地紧闭着双眼……

他的确老了,由于长年积劳成疾,头发已开始脱落,宽大的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钱学森双眼明显地陷了下去,往日顾盼生辉的双眸,早已变得灰暗,仿佛两颗蒙了灰尘的黑珍珠,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此时深感劳累,他真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

卫星到了最后实验阶段。

可是那些零部件的质量实在太糟糕,总有一些出差错,不是尺码不对,就是形状不行,这使钱学森和他的同志们工作起来很麻烦。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国内形势混乱,谁还有心思好好搞生产?唉,乱世之中,能找一片可以搞科研的净土已实属不易,还挑剔什么呢!

钱学森在心里劝着自己,可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又使他不能这样随便。把关不严,出现的就不仅仅是普通的问题了。现在国库匮乏,如果这耗资颇巨的火箭在他手上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卫星不能飞上天空,怎有脸面面对祖国,怎有脸面去见毛主席、周总理?

钱学森想着,把一个个不合格的零部件挑出来,他要让这些不合格的零部件统统返工,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只得延期发射了。

4月14日,经过人们夜以继日的加班,测试已经结束,火箭可以发射了。

15日,钱学森从西北飞往北京,他要把工作向周总理作汇报。

听完汇报,周总理浓眉紧皱。

周总理生气了,他一向和蔼可亲,可是听了钱学森的工作汇报,他生气了。

如果让带有问题的火箭点火上天,那所受的损失该有多大啊,宁可在地上检查三次,也不能让有毛病的火箭提前点火。

总理批评得对,如果不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卫星能顺利上天?到那时,我们辛辛苦苦干了那么久的工作,不是全泡汤了吗?

从周总理办公室回来,天已经微亮了。

告别总理,钱学森又踏上了飞往西北大漠的飞机。飞机穿梭于蓝天白云之间,钱学森的心也随之变得愈加沉重。

初春的戈壁滩已微微展露出了她的娇颜,尽管是茫茫原野,寂寞冷清,但那嫩绿的小草,淡黄的小花,把这片土地装扮得娇美可人。钱学森走在这美丽的土地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多么想停下来好好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恩赐啊。那远的山,近的树,高天流云,几乎让他忘记了肩上的责任……

轰隆隆的机器发动机声把钱学森的思维固定到了不远处的发射阵地上,已经是中午时分,强烈的太阳照着大地,工人们还在紧张地测试着,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个人在慢慢向他们走去。

钱学森刚走进阵地,就马上换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和工人们一起开始工作。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一个笨重的机器装上了汽车。干完活,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工人才注意到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干活的,原来是他们的总工程师钱学森。

听说钱学森回来了,大家呼啦一下全围了上来,问这问那,都非常关心中央对这次发射的意见,也很想知道现在国内的形势,毕竟他们有好几个月没有回家了啊。

钱学森一一回答着大家的问题,最后,语重心长地说:“总理对我们要求很高,在这个关键时刻,是一点也马虎不得,他老人家希望我们鼓足干劲,争取最后的胜利。”

大漠的夜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天空有两三颗星星闪烁,小风轻吹,偶尔听见有野兽的嘶鸣,在无边的黑夜里,有一团火在奔突,在跳跃,那是发射阵地工人们火热的心灵。

最后的冲刺全面展开,负责发射的指挥员逐个呼叫着航线上的各个观测站,清脆的应答声在宁静的夜空中回响。

有两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飞越云层,在天之尽头划了个弧,消失了。

钱学森心头的阴云越积越浓,刚才有报告说,在检查弹体时,又发现了疑点,这样下去,卫星的发射将受到严重干扰。

紧急抢修!

时间刻不容缓,北京的专线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着这里的情况,毛主席、周总理都在热切地关注着这里的一举一动,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

“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不要着急,要沉着,要谨慎!”

天空又升起红白两颗信号弹。最后一分钟了。钱学森的心悬了起来。

测试仪上的数字在飞快地变换,各种表格散放在面前的试验台上。但钱学森已无心再看,他的心早已紧紧跟着“东方红l号”,准备最后的一搏了。

阵地一片寂静,上千号人屏声敛气,生怕不小心呼出口气会搅乱了待发的火箭。

轰隆!

人们似乎还没做好准备,火箭就挣脱发射台,飞向了天空,烈焰包裹了阵地,橘红色的空气几乎把整个地球燃烧了……

“上去了,上去了!”

人们无法表达兴奋的心情,语无伦次地叫着、笑着,欢呼的声音压倒了远去的轰鸣声。

钱学森此时心还没完全放下来,他在等待,等待《东方红》音乐的到来。

晚上9点50分,中央广播事业局来电:“我们已经接收到了《东方红》的歌曲声,声音非常清晰!”

此时的钱学森泪眼模糊,他无法抑制住巨大的喜悦,任凭两行热泪在脸上纵横。

这幸福来得太不容易了。形势的严峻,环境的恶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几乎让钱学森要倒下了。是为国为民的爱国心支持着这位不屈不挠的科学家挺住了。黑暗过后是黎明,现在,终于等到了成功的一天。

午夜,钱学森和蒋英静静地躺在床上,身边的收音机飘出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声,蒋英微闭着眼,神态安详贤淑,嘴角微微翘着,幸福的笑容绽放在她美丽的脸上,乌黑的头发半掩着脸庞,虽然已近半百,这个娴静的女性仍是风姿犹存,旁边的钱学森此时也理了发,刮了脸,更显出学者的风范。

他们静静地倾听着这来自太空的声音,静静地体会着成功的幸福。卫星上天一周后,迎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国际五一劳动节。

天安门城楼上挤满了人,最中间的是万人崇敬的毛主席,旁边是钱学森。

看着广场上那么多的人,都在抬头望天,钱学森知道,那是群众在寻找那颗会唱歌的星,那是代表中国的卫星啊!看到这里,钱学森笑了。多年的夙愿,终于一朝实现,尽管是身处政治风云如此动荡的年代,也未曾阻挡住他报效祖国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