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18492800000007

第7章

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来的人,往往是紧跟着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的人。

1.生命要把握在自己手中

1955年,19岁的李远哲已是一个英俊、魁梧的青年人了,他显得比同龄人成熟,依然黑亮的大眼睛里透出年轻人少有的自信、沉稳和胸有成竹。秋天,李远哲成了台湾大学化工系的一名学生。这时候,台湾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时期,学校的师资、设备都很不理想。学生有时遇到一些不懂的地方,去请教教授,教授竟然也弄不明白。但作为学子,都有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们觉得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了自己肩上,学习热情极为高涨。同学们在一起讨论理想和抱负,讨论如何进行学习才能成为一个科学家。他们经常去请教大二、大三的学兄们,帮助自己确定应该选修哪些课,读哪些书。李远哲听从学兄张昭鼎的意见,选了不少物理系的课,例如量子力学、热力学。两人一到星期日或假期,都把自己关在宿舍或图书馆中,一页一页地啃,遇到问题彼此交换看法。那时台大二号馆的后面,晚上成了学生们的读书沙龙,大家在此各抒己见,轮流讲解,集思广益,每个人都在这里得到了启迪和帮助。模糊的东西清晰了,杂乱的概念条理了。在浓厚的学习气氛中,大家不仅收到了相得益彰、短长互补的效果,而且发挥了学生们的最大学习主动性。所以,二号馆是学子们晚上的最好去处,晚饭后,三人五人一堆,十人八人一片地在那里谈书说道,成了台大的一道优美风景线。许多年以后,李远哲在回忆起这段时期的生活时说:“在学习的过程里,对我学习帮助比较大的都是堂兄、哥哥、学长们。每次周会上邀请比较有名望的人来讲演一些大道理,我倒觉得对我的影响并不多。”

教学是一种多边互动关系,李远哲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强调了同学们之间双边互动的重要性。这段话对教师和学子们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李远哲把这段时间内积累下的这一经验带到了他以后做导师的教学过程里。新的学生进入到李远哲的实验室后,头一年一定要先跟一个较有经验的高年级研究生做一些正面的研究,让他们在短期之内尝尝研究的滋味,也多学一点技术上的经验。李远哲希望他们能从此找到做课题研究的感觉。

进入台大一段时间后,李远哲习惯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他倒觉得老师虽然水平不高,甚至还有些懒惰,却不见得都是坏事;老师水平低,学生把生命把握在了自己手中,激发了好好学习的主动性。师长懒惰,不给学生习题,却给了学生时间,使学生可以聚集在一起讨论功课。充分的自由度创造了学生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使李远哲得到了一个经验:“我就觉得我不能依靠老师,如果依靠老师的话,大概不会有很好的成就。”李远哲的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正在求学的学子们深思。

李远哲在学兄的指导下,计划了自己的学习蓝图。他的学习计划和学校的课程安排有很大的出入,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很多的课李远哲一堂都没上过。这有两种原因:一是课程表中的课和他选听的一些课时间上发生冲突,他必须舍此顾彼。二是因为老师讲课讲得太慢,李远哲觉得要是自己看书,差不多要快三倍,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坐在那儿呢?时间对于李远哲是宝贵的,为了珍惜分分秒秒,在上课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潜心于知识的海洋。李远哲认为:“好好把握自己的生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应该好好把握自己的时间。”逃课对于李远哲和许多做学问的人来讲,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手段。

爱因斯坦在跟着韦伯教授学习物理学时,就经常逃课。因为韦伯是一个杰出的电工学家,在理论物理领域内知之不多,爱因斯坦听他的课从来没有过满足的感觉,就像饥饿的人难以饱腹一样。后来爱因斯坦索性不再上韦伯的课了,他宁愿待在家里自己攻读。时间一长,韦伯发现他上课的时候,爱因斯坦的座位老是空着,他想知道这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发生了什么事情而经常缺课。有一天他终于捉住了这个眼睛炯炯有神,而须发不整、不修边幅的年轻人:“爱因斯坦,你应该给我一个解释。”韦伯单刀直入地说,爱因斯坦好像没有觉察到老师一脸不快的神色,真诚地看着老师说:“您是说缺课的事吧?我是这样想的,我在家自己看麦克斯韦、基尔霍夫的著作或许会更快更好。”韦伯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向爱因斯坦吼叫:“爱因斯坦,你很聪明,可以说聪明绝顶,但你有一个缺点,你不让人教你。”韦伯话一说完,就夹起书本拂袖而去。

爱因斯坦可以这样,李远哲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

逃课对他们来讲可不见得是坏事情。

李远哲觉得,一个学生如果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迷迷糊糊地每天上学,不是上课就是做习题,就会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学生不应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老师安排,应该做时间的主人。

在许多科学家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有过逃课的经历。这说明当课程设置阻碍了个性的充分发展时,逃课是他们调整自己,拯救自我,以期得到最大进步的最佳选择。既然如此,教育对逃课现象难道不应该宽容些吗?

大一的生活使李远哲感受到: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追求目标的勇气,有了对研究领域的兴趣,就把生命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2.在台大第一次得到嘉奖

50年代的台湾大学,大学生的生活相当清苦,当时每人的伙食每月只有新台币120元。学校当局为了锻炼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吃得饱一点,采取了学生自办伙食的办法。一些管理伙食的学生为了自己利益,不交伙食费;一些学生每到用餐时,到餐厅里盛上一些不需要交付餐金的饭,到外面再买些便宜的菜吃,惹得许多学生不满。李远哲觉得这些同学如此地投机取巧太没出息。日子固然穷点,但正是在穷日子中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节,有的人是“人穷志短”,有的人却是“穷且益坚”。李远哲很推崇那句古话:“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个人贪图小利,损人利己,以后怎么堪当救国救民的重任呢?李远哲对第八寝室同宿舍的同学们讲:“大学生不应该这个样子,为什么不老实不努力呢?伙食不好好办,大伙也都吃不好。”他向室友们提议:下学期我们申请自己办伙食,给他们做个样子看看,12个人一拍即合。第二个学期开学后,在李远哲的领导下,他们一伙儿办得非常认真。他们调查了市场的行情,计算了营养含量和搭配,甚至精细到一斤花生米有多少粒,一顿菜要用多少颗。第八寝室用认真和无私把伙食办得非常好,不仅大家吃得饱,吃得好了,还增加了协作的团体意识。第八宿舍一下子成了同学们闲谈的话题,12个室友成了全校同学们心目中的新青年形象。寝室独立办伙食成了学生们仿效的样板,有些寝室主动找到李远哲,要求允许他们来第八寝室包伙。学校几年来为之头疼的伙食贪污和投机之风一下子得到了改观,学校领导看到这样的新气象,对第八宿舍予以嘉奖。对此李远哲感到很高兴,他高兴的是:办伙食虽然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但它可以让人看到一种改造社会积弊的希望,并说明只要有热情、认真、无私的精神,任何事情都能做好。李远哲在这件事情之后,心里更萌发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这就是他说的:“我们要做一个好榜样,使年轻人不再是那样子。”这话使人油然想起鲁迅先生在《自题小像》中写的那句诗:我以我血荐轩辕。

3.差的学生很聪明

李远哲有自己评价学生的独特见解,他把学生分为好的学生和聪明的学生,这和世俗的印象定式反差极大。普通人认为好的学生一定是聪明的学生,差的学生就是笨拙的学生,但在这里为什么李远哲把好的学生和聪明的学生一分为二呢?李远哲认为台大的同学中有很多优秀之士,同学之间在才能方面很难分出高下,他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锲而不舍的“傻子”精神。做学问的人每天都生活在挫折中,在挫折中挣扎。例如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难的习题,绞尽脑汁,苦思冥索,尝试了许多方法都失败了,最后束手无策。抬头望天,月明星稀,心头好生灰心,脑海里浮出一个巨大的问号:我这么笨难道还想做科学研究吗?李远哲认为:“这种疑问大家都会有的,如果你有很坚强的意志,现在想不出来,明天睡醒再做,再深入地去探讨,便能解决难题了。”李远哲做导师后,做过更精辟的分析:“和学生一道做实验碰到一些困难,好的学生第二天会来告诉我说,我们应该这么做,这么尝试。比较差的学生很聪明,他回去就睡觉了。”差的学生很聪明,这是一句充满着诙谐的警句。聪明在哪里?聪明在知难而退,聪明在知其难为而不为之。这样的聪明换来了安逸,却少了建树。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方面的成功都要经过过关斩将、攻城略地的奋战,天上掉馅饼的事是绝不会发生的。

李远哲认为:“真正做出一些事情来的人,往往是紧跟着问题,紧追不舍,追根究底的人。”

4.转入化学系

李远哲在台大读了近一年的化工系,在快要升入大二的时候,一种改系读书的念头愈来愈强烈,最后竟成了毫不动摇的决心。本来,报选台大化工系,既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意愿,也是为了实现自己当工程师的愿望。李远哲少年时读了很多书,有一本是描写苏联五年计划的故事,书中歌颂了工程师的伟大,他们把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了工业化的强国。应该说在刚进入台大读书的前后时间里,李远哲的心中还没有将来一定要干什么的清晰的目标,理想是朦胧的。进入台大后,李远哲一面贪婪地读书,一面选择着自己觉得更好,可以有所作为的专业方向。那时化工系的学生从宿舍到教室,每次都要经过二号馆,二号馆的化学系教授们勤奋地做实验,常常到深夜,是所有系中工作时间最长,熄灯最晚的一个。李远哲看在眼里,情动心中。“只有化学系的教授真正在做学问”成了他深刻的印象。因为李远哲读了不少其他系的专业书籍,也认识了许多其他系的教授和同学,其中化学系的林耀堂教授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林教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谦和,工作认真,热情诚恳。李远哲回忆起大一的日子时说过:“林耀堂教授对我影响最大。”说林教授影响了李远哲改选化学系或许不无道理,因为爱屋及乌是常有的事。但改系的重大决定还有着必然的因素:李远哲大一读了热力学、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等物理系中的专业书籍。他掌握并感兴趣的知识体系愈来愈明显地进入了物理化学的领域,化工系中的内容和这一知识体系逐渐剥离。李远哲想深入了解这一知识体系的深奥,改学化学系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化学系分析的课程很多,分析的分量很重,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有机分析、仪器分析等,其中台大有机化学所做的天然物分析实验,就十分有水准。在化学系几年的学习中,许多人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和追求完美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有时候发现了实验中的漏洞,再花上三五个小时,漏洞反而会变得更大,叫人感到气馁,觉得枉费了许多时间。李远哲从不这样想,他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点点滴滴累积而成的。每次实验他都制定尽可能周详的计划,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操作的具体实施。失败后他又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一个实验为了得到准确的结果,他会做上许多次。李远哲深知科学实验的艰巨性,它需要科学家具备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发明青霉素的弗莱明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完成这一重大发现的: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将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盖上,结果落进了一种青霉菌,粗心的人会把它一倒了之,但弗莱明却做了细心的观察。培养皿中出现了许多霉点,霉点周围的葡萄球菌都死掉了。弗莱明小心地把这种青霉菌取出来进行精心培养和研究,终于换来了青霉素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成果。

由于李远哲的沉着和细心,在台大几年,他把握了实验室中的很多操作技巧。有时候对一些实验题目他还能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全新的方案。台大培养了李远哲作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1959年6月,李远哲读完了4年台大,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工业化学68分,微积分70分外,专业课都在80分以上,俄文满分,平均成绩84.88分。单从分数来看,成绩仅属中上等,但他具备一般学生不具备的量子力学等极强的综合学科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是台大师生公认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5.邂逅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