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李四光
18499400000013

第13章

号称大后方的桂林,也不安全。李四光与马君武商议,在环湖东路安置下来。

一捆捆图书资料搬进来,颠簸多日的人们进入梦乡。

“轰隆隆———”“敌机来啦,敌机轰炸啦。”人们从床上爬起来,向林子里跑。马君武耸耸肩:“仲揆,迁到郊区吧。这里随时有危险。”

第三次搬迁,迁到乐群路。这里空房不少,但破旧不堪,杂草丛生,老鼠乱窜,远远望去像乱坟岗。李四光很满意,地僻人稀,幽静安全。

所里的人员齐动手,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打扫场院,修补门窗。总算有个安身地方。半年后,日本飞机又频频光顾,几处房子相继被毁。

还得搬迁。

4.生命支点

1939年,李四光和他的地质研究所搬到广西良丰。

没有经费,所里面二三十号人几个月没领到薪水。李四光很抱歉,他对大家说:“我们没有钱。”所里的人谁都不说什么。是啊,他们的导师能把地质情况搞得清清楚楚,却没有办法把社会关系搞明白。科研经费被中央政府挪作他用了。

李四光四处奔波,解决经费问题。一天,他跑去见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黄主席,地质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冒着枪林弹雨,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大家是饿着肚子工作。”李四光动之以情。

“是啊,是啊。你们到来,广西的科学事业定有一个大发展。”黄旭初知道李四光的来意,他想绕过话题。

李四光单刀直入:“广西是个资源极丰富的地方,一旦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我们研究所在这方面有信心。只要政府拨些经费,我们立刻投入工作。”

“仲揆呀,不瞒你说,我这省政府是个空架子。广西历来是个穷地方,没什么工业。前些年李、白二将军与蒋打仗,伤了元气。这会儿,又要加强军备开支,我这里捉襟见肘。怎么,仲揆,你总是捂住膝盖,腿痛吗?是病了还是伤了?”黄旭初见李四光双手紧捂膝盖,关切地问。

“没什么,这是我的习惯。”说着,李四光的手捂得更紧了。

黄旭初拉开他的手一看,李四光的裤子破了个大窟窿。

“见到淑彬,我得说她。世界水平的大教授穿破裤子,成何体统。”

“不怪她。从庐山撤退时,我想多带些资料,没拿几件换洗衣服。”

黄旭初略加深思:“仲揆,给我几天时间,我想法子给你们弄些经费。”

经费到了,很少。李四光一分为二,一半拿去作科研费用,一半发给大家聊补无米之炊。

许淑彬上街买了一块土布,染成土灰色,自己裁剪、缝纫,做了一套对襟衣服。李四光穿上,活脱脱一副老农模样。

李四光喜得什么似的,抖抖这儿,拉拉那儿,让熙芝看,叫淑彬瞧,一个劲地夸:夫人手艺巧,夫人技术高。把许淑彬说得满脸是泪。想当年,潇潇洒洒、风度翩翩的文雅儒士哪里去了?眼前的李四光,头发花白,满目沧桑,一身土灰,只有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

熙芝趁父亲高兴,提了一个要求:“爸,你把烟戒掉吧,没钱买好烟,你净抽劣质烟叶,吐出的烟雾,辛辣苦涩,呛死人。昨儿夜里,你写文章时不住地咳嗽,都是那臭烟叶的事儿,时间长了,你会病的。”

淑彬马上接过话头:“对对对,仲揆,再不要吸那劣质烟啦。”

李四光敛起笑容,说:“你们不要干涉我。饭可不吃,烟不可不抽。”

浓浓的烟雾中,李四光埋头思索:把学有所成的人分流出去,压缩费用。他起草了一个文件:“抗战以来,各方面专门人才需要甚急,而本所经费一再核减,故本所之一部分人员为其他机关所借用,薪水由借用之机关供给,而其工作则仍与本所保持联络。在借用之机关得适当之人才效劳,而在本所亦可减轻一分负担,事属两全,故见机即行之。”

他在一张纸上写下分流名单:喻建章,最早跟随他的学生,这些年来摔打得完全可以独当一面。许杰,到大学任教是最合适的人选。朱森……

写到朱森,他停住笔。朱森跟他多年,他最了解朱森,论学问、论人品、论吃苦实干没得说,可是,为人过于忠厚,还是留在所里吧。可是,又一想,不行,朱森家庭负担重,到大学当教授,生活宽裕些。

地质所一下子走了那么多人,冷清许多。1941年9月,李四光又带着几位助手和工作人员,到湖南与广西的交界处进行勘察。

一天,他们来到大山深处。仲秋时节,湘桂山地,树叶金黄,山菊烂漫。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拿出烧饼,打来清泉水,准备午饭。

“先生,能提个问题吗?”一位年轻的助手说。“讲吧,讲出来大家讨论。”“日本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央政府躲到大西南,中国将来会怎么样呢?很难说清。咱们是搞地质的,苦和累都算不得什么,问题是搞出些地质理论成果,又会怎么样呢?”

众人默不作声,都看着李四光。其实,这个问题正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

李四光沉默一会儿,抬起头,说:“一切往前看。对每个人来说,不过是人世间的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社会却是永恒发展的。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抱定一个主意,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咱们是中国人,又是搞地质的,自然要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些事情。现在,中国局势是很难判定,但我认为,中国将来会好起来的,我们研究出的成果,终究会用得上。”

一只山鹰,拍打着翅膀,在山顶盘旋。

助手们一边就着清泉啃烧饼,一边咀嚼着导师的肺腑之言。

5.弯曲的小砾石

这一次外出考察,收获很大。不仅探明了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地质状况,而且发现不少冰川遗迹。

听说良丰附近的驾桥岭一带有冰川遗迹,李四光立即带上助手前行。

“先生,先生,看,这是一枚什么石头?”张更在冰碛层中捡起一枚小砾石,感到很奇怪,急忙拿去让李四光鉴定。

李四光接过砾石,两眼立刻放出光彩。这枚石头确实与众不同。一寸见方,呈紫红色,中间弯成九十度的直角,弯曲的纹路、线条,清晰可见,表面还有擦痕。

见大家围过来,李四光提出问题:“这块石头的成分是细粒石英砂岩。这种石质性脆、易碎。可是,你们看,这枚砾石竟弯曲成马鞍形状。

这是为什么?”

没有人能回答出来。李四光自言自语:“得好好研究研究。”

他把小砾石还给张更,嘱咐他保存好。张更说:“先生,你保存吧,它对你有用。”回到家,李四光钉了个小木盒,向许淑彬要了一块红绸布,把石头包起装进木盒。啥时有空,就拿出来揣摩一番。

不久,广西大学请李四光作学术报告,他带着盒子。他演讲的题目是:《岩石的力学性质与时间因素变化之关系》。

他这样讲:“坚如磐石常常被用作评价人的高贵品质。‘坚硬’

便是石头的品质。但是,在地质人员看来,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石头又像胶泥,变成各式形状。而我还认为,条件特殊时,温度不高,压力不大,石头也会改变形状。这个特殊的条件就是时间。

“我们家乡有个风俗,老百姓在春节前要摆一块麦芽糖敬神。神喜欢不喜欢吃麦芽糖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小孩子爱吃。平日里家里不买,没得吃。过年买一块却叫神吃,小孩子想不通,趁母亲不注意,爬到桌子上,抓起糖就跑。母亲发现了,就去追,追上孩子抢夺麦芽糖,孩子不给,两人撕拽,糖拉成长条。我见过卖糖的小贩,他们拿一柄锤子,只一敲,麦芽糖碎了。这说明麦芽糖既有塑性又有脆性。

“石头也是这样。大家看,这是一块极易破碎的石英砂岩。由于长时间受一种稳定压力,它不仅没有破碎,还塑成这种形状。”

讲到这里,他见学生们踮起脚看这枚石头,就把盒子递给前排的学生,让他们依次传看。

最后,盒子又回到李四光手里。他打开一看,困惑地瞅了一眼主持人。

主持人走上讲台,看到盒子是空的。真是尴尬至极。李四光不想为难他,清了清嗓子,提高音量:“同学们,那是一枚罕见的石头。但是,它只有科学研究价值,绝对没有经济价值。如果拿给玉石专家鉴定,它分文不值。”

下面一阵骚动,可是没有人主动交出石头。“收藏它的同学,可能与我一样,也很喜欢它。那就好好保存吧,它确实是一枚难得的标本。”

回到家,李四光闷闷不乐。许淑彬为了替他排解,故作轻松地说:“丢了也好,你把那石头盒子整天装在衣袋里,我已经给你缝过三次衣袋啦!”

“那是上千万年的大自然结晶,是很能说明地质演变的标本,什么东西都比不上它。”

许淑彬不做声,她向女儿摆摆手,娘儿俩走开了。

广西大学十分重视“石头事件”,到处张贴海报,希望拿砾石的学生认识错误,物归原主。三天后,在校内相思洞洞口,人们发现了那枚弯曲的砾石。

学校专程派人把砾石送给李四光。从此,他再不肯轻易拿到大庭广众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一个朦胧的问题成熟了,他写了一篇文章:《一个弯曲的砾石》。其中写道:“漫长的地质时代,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岩石发生各种变化。犹如这枚砾石,它的一端被卡在石缝里,另一端被冰流推压,久而久之,弯曲成直角形。”

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

一天,李约瑟博士叩开李四光的家门:

“李,我正在编写《中国科学发展史》。读过你的《一个弯曲的砾石》,很感兴趣。我能看一看这枚石头吗?”

李四光对这位立志把中国科技文明介绍给世界的学者十分尊敬,不仅把弯曲的砾石拿出来,还把自己收藏很珍贵的石头标本灯盏石、压石、熨斗石等都摆了出来。一边指给李约瑟博士看,一边用力学原理讲石头变形的过程。博士很认真地做着笔记,末了,进行拍照,留作资料。

6.造山实验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日臻成形。可是,很多学者认为地质力学理论不可思议,甚至有人还不负责任地说:那个李四光呀,一向喜欢标新立异,地质大师已经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却偏偏说华北、华中、华南,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到处可见。这不,又拿出一套地质力学理论,这不是要与地质权威们对着干吗?

李四光听了,一笑置之。心想:我不想与任何人对着干,只想弄清事实。

对!得拿出事实,如果把地球运动过程中造山的情形演示出来,人们不就信服了吗?

但是,山不那么好造。李四光不是济公,没有神来之法,搬来一座“飞来峰”。

不能造一座山,总可以用山的构造原理做一些造山的模拟实验吧?

李四光找来一块门板,他把绵纸放在肥皂水里,浸透,捞出,平铺在门板上。然后,双手按住绵纸,缓缓向前推。凸起来了,受力的绵纸形成弧状,中间挤出个褶皱,粗略一看,很像个“山”字。李四光点点头,这是由于地壳受力,水平移动,受力不均,就成了“山”字。

再来点复杂的。

李四光把废纸放在锅里,煮成纸浆,拌上沙子,调成泥浆,再把泥浆平摊在用肥皂水浸湿的平板上,还在平板上装上一个小机械滑轮,摇动滑轮的木柄,泥浆开始向中间隆起,一条东西走向的弧形山脉隆起,它的凹陷处正好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又是一个“山”字形结构。

正在大学预科班读书的女儿见父亲乐不可支地一遍一遍地摆弄,兴冲冲地说:“我来试试。”

她摊好泥浆,猛地摇动木柄,怪了,木板上出现的不是“山”字形,而成了“多”字形状,怎么回事儿?李四光解释说:泥浆受力方向不同,会有不同的形状。除“多”字形,还会出现“歹”字形等形状。

熙芝提出问题:“爸,地球是个椭圆体,你在平板上做实验,能说明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