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痒痒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
18559400000056

第56章 丹青难写是精神

前一个星期,我参加了一个培训班,教材是《创新思维训练》。虽没有仔细看,但浏览了一遍,也是受到一些启发的。在涂鸦看来,创新思维虽然是一个不可缺失的方面,更重要的,应该是创新精神。

龚自珍曾经有这样一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能够“不拘一格”,除了需要机制方面的因素之外,恐怕还有一个创新精神的问题。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方面存在着不足,干部队伍里的“资格论”,才有可能长期存在。所谓晋升之途,全仰仗一个“熬”字。这样一来,不要说创新,照北京人的话,那种“汤儿事”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还是龚自珍总括得好:“一限以资格,此所以尽奄然而无有生气者。”———没有了生气,到哪里找创新?

弘一法师有一句话,说:“一个人必要有与人不同处!这个不同处,才是真正的你!”潘石屹也固守着这样一个信条:“不做大多数!”这就是差异,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创新。张大千走过的路,也很能说明问题。一开始,他只是临摹,虽也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自己赚了不少的钱。后来所以能够世无其匹,成为徐悲鸿赞誉的“五百年来第一人”,皆缘于他敢于挑战的豪情与勇气。这种挑战,就是创新;这种勇气,就是精神。譬如还有一件事。十几年前,上海一位曹氏作家移居美国,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拿着中国的数学课本给了美国“班主任”看,本以为会遭到一番奚落,却不料这位美国的班主任张大了口,狂言道:“你已经达到我们小学六年级的水平了!”儿子自然是得意洋洋,曹作家却有些担忧,怕美国的班主任误人子弟。但是没有多少时日他就发现,儿子竟然可以洋洋洒洒地写起论文来,并且涉猎广泛,其格式,与他大学时的毕业论文相差无几———灌输和启迪的差别就在这里。

废除科举以后,清朝办起了新式学堂,张之洞为此设立了三条模式,其中一条就是:通经致用。什么意思?就是要在传统经史中学那些致用的东西,也就是“学以致用”吧。可不要小看这一条,在那时,这样的创新,也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字不会写,老师会叫你写十遍;上中学了以后,一个化学方程式不会写,老师会叫你写十遍。从老师这里开始,我们就已经固守了一种定式:填鸭子。消化不消化是你的事,填不填则是我的事。这样一来,从我们娃娃那边开始,就已经缺乏一种最重要的意识———创新意识。我们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个灵魂需要搏动,也需要贲张。有了思维和意识,不具有创新精神,同样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