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排过队。排队是一种有序,是一种文明的表现。非洲的难民在领取联合国发放的食品的时候,虽然是饥肠辘辘,但也还是排着队的。当然,他们有时候可能也不想排队,也想弱肉强食,巴不得全背到自己家里去,但社会是有序的,是有机制的,是由不得哪一个人的。
在银川不文明行为评选中,其中有一项,就是我们不排队乱加塞,甚至你争我抢乱哄哄。最突出的表现,恐怕就是在高峰时期乘坐公交车了。那时候,在人们的眼里,已经没有什么老弱病残或者孕妇了,更没有那种“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了。这样的情况,过去比现在更甚。因为过去没有“的士”,交通工具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要走个哪里,还非公交车莫属。现在好了,现在你如果怕挤怕没有派,完全可以去打的甚至开私家车。但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没有钱的人还是多,就只好挤只好没有派了。
看一篇文章,知道“文革”的时候大家还比较喜欢排队。譬如上街游行,大家都是整整齐齐,“雄赳赳气昂昂”,一副“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派。还有,冯友兰回忆说,他在“干校”的时候,早请示要排队,晚汇报要排队,背语录要排队,出去劳动要排队,每天三顿饭要排队。不仅如此,排好队了还要报数、报姓甚名谁、报阶级成分。譬如冯友兰,虽然红卫兵已经知道了他是个什么东西,而且天天这样报,一天几次地这样报,不仅他冯友兰自己,连其他人也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还是要让他按部就班地报上来:“报到,我叫冯友兰,是反动学术权威。”自己说自己是个坏人,自己说自己不是个东西,在中国人看来,要比别人说你怎么怎么样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也更让人感到过瘾。对知识分子的态度,陈丹青说,在西方,文人是从来没有被打倒过的,而是被质疑。
不过,想当年之所以“喜欢”排队,还与我们的物质匮乏不无关系。买肉、买糖甚至买西红柿都得排队,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条条“人龙”。那时候营业员这个职业,也是被人们列为“吃香”行列的。当然,这种“人龙”的形成,并不说明那时候的人要比现在的人素养高。现在我们在需要有隐私的地方排队,还有一个“一米线”的约束,这起码是文明程度提高了的表现吧,不喜欢排队也不能说明他的文明程度不高,譬如我们去交电话费,明明有六个窗口它却开了三个,或者有三个它却开了一个,本来可以不排队就解决的事情,却人为地排起队了。而且,排队的时候心里也有气,我们是消费者、我们是上帝,可我们却像个孙子。倘若再遇上个不知趣的营业员,这排队的气氛,恐怕就有可能紧张起来。是呀,有多少事,我们会因为“还要排队”而延误而搁置了起来。这毕竟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所以,要顺应时代,最好的办法还是不需要排队,那样也就无“塞”可加了。